APP下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2017-12-15周保洪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流程急性

蔡 晶,周保洪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15)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蔡 晶,周保洪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划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急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果与治疗效果。结果抢救效果比较,观察组分诊评估、急诊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急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法可取得显著效果,且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及心肌梗死复发率的控制,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效果

作为医院急诊室常见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征,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尽管当前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手段逐渐完善,但仍要求把握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抢救与治疗效果。对此,便考虑做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工作,从发病、确诊、接诊等各环节上进行优化,为患者争取更多急救时间,以此使抢救与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本次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5±5.5)岁。入选标准:①超声检查、心电图等检查下,确诊为心肌梗死;②均以梗死部位有疼痛感10~24 h为发病时间;③排除肺梗死、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与肿瘤疾病;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症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急诊一般护理,如通过急诊接诊患者或做院前抢救等,接诊后按照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抢救,如静脉输液、卧床休息、吸氧措施以及对患者抽血化验等。急诊处理后,做术前治疗准备,做病情交接工作。

1.2.2 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法,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及时出诊抢救,接入急救电话后,应注意5 min内发车,随时与现场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为其提供指导,如稳定患者情绪、给予患者吸氧措施、保证患者静卧休息,防止加重病情;②到达现场后,由急救护理人员做输水、面罩吸氧等操作,进行输液通道、氧气通道的构建,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在明确患者病情后,应告知医院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急救设施准备等。同时,患者进入救护车后,也需做心电监护、吸氧操作,且观察其他呼吸、血压、甚至与疼痛情况,若患者疼痛难以耐受,可考给予杜冷丁、吗啡进行肌肉注射,对发病6 h内、室颤情况发生率高于年轻患者,可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③入院后急诊流程优化,急诊室内可设立专业护理小组,成员以优秀护理人员、护士长为主,负责做急诊护理指导与护理程序优化,具体操作中,分诊护士要求快速做号病情评估与分诊工作,可考虑开放绿色通道,即先做抢救,后做挂号工作。另外,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所有操作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心电图监视、血液标本采集、血氧或血压监测,一旦抢救中有其他并发症问题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需协助医师及时做对症处理[1]。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抢救效果进行观察,如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另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可通过对比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与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等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WPS表格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急诊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急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s,min)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s,mi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n=48)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观察组1.00±0.40*9.40±2.20*55.00±7.50*对照组2.80±0.8020.80±4.0036.50±5.50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原因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硬化下所致管腔闭塞或有狭窄表现,且伴有心肌供血不足表现,导致心肌梗死症状出现从既往研究资料中可发现,当动脉管腔闭塞超出18 min,则有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坏死表现,而在3 h后坏死症状逐渐扩大,当闭塞达到6 h,则有透壁性心肌坏死出现。因此,临床治疗中,一般将发病6 h及以内作为最佳抢救时间,若超出该范围便会影响抢救效果,并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这就要求对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在急诊护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优化要点主要表现在出诊抢救环节优化、现场抢救与送往医院途中环节优化以及入院后急诊抢救优化等[3]。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抢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分诊评估与急诊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急救时间长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争取的救治时间更多;同时,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反映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下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方法可取得显著效果,且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提高及心肌梗死复发率的控制,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1]陈 攀,吴德坤.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1):213-214.

[2]马升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抢救时间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05):93-94.

[3]薛雅瑜,徐琼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2):3637-3638.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4.20.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流程急性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