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7-12-15孙晓楠郑葵阳张咏梅韩红柳曹君利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麻醉学医科大学胜任

孙晓楠,郑葵阳,张咏梅,韩红柳,曹君利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孙晓楠,郑葵阳,张咏梅,韩红柳,曹君利*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麻醉学专业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同样需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培养合格的麻醉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麻醉学专业;胜任力;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1]的目标要求,从而解决当今世界卫生、经济形势与医学人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二级学科。鉴于我国国情及学科现有基础,为迅速改善我国麻醉学科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满足各级医疗系统对麻醉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从1987年起,国家正式将麻醉学专业(本科)列入专业目录,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办麻醉学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有六十余所,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试办麻醉学专业(本科),是国内较早开办麻醉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目前,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十二五”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业,教学成果“麻醉学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办学二十多年以来,徐州医科大学一直紧跟改革步伐,在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也做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1 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首先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而医生的胜任力是指“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等,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2]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来说,胜任力应包括多个方面的要素,如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核心价值观与医生职业素养等[3]。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它需要先确定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再确定医疗工作中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然后调整课程设置以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最后评估成功和失误之处[4]。所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实现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将对培养麻醉学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 科学制订麻醉学专业培养目标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应达到的目标:“医学院校必须培养学生与他们随后的培训和将来卫生职业相关的岗位胜任力。”2012年5月,受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委托,在徐州医科大学召开了全国范围内的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研讨会,时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曾因明教授就《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草案)编制和认证工作意见》进行了解读,其中,对比临床医学毕业生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麻醉学专业在“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均增加了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徐州医科大学重新修订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义了麻醉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麻醉学、临床医学等基本训练,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药物依赖治疗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生理机能调控、医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备创新精神、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3 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5]。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培养方案为依据,将相关课程要素排列组合,在教学组织和教学任务安排中,培养学生必备的岗位胜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以知识为目标的麻醉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麻醉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含麻醉专业)六大类,共计51门,累计3 275学时,折合182学分。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其中任选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新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宽基础、强实践,实施早期接触临床。

麻醉学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3个主干学科:基础医学相关课程、临床医学相关课程和麻醉学专业相关课程,见图1。

在课程设置和整合过程中注重理论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宽基础”是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强化医学基础,麻醉学专业将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4个传统独立设置的教学模块,在知识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实施3个深度融合:即将公共基础的医用物理学与麻醉设备基础相融合,开设了麻醉设备学课程;将医学基础的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与麻醉学基础相融合,开设了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和麻醉药理学课程;将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课中的7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融会贯通,开设麻醉机能实验学课程。与此同时,在师资调配和学时分配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实践证明,科学融合基础医学部分课程,不仅有利于融会贯通基础理论,也有利于突出专业特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图1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群

3.2 以实践技能为目标的麻醉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麻醉学专业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麻醉科医生。能否在毕业后尽快应对各类手术的麻醉处理,满足岗位胜任力要求,是检验麻醉学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无疑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徐州医科大学将整个临床实践教学按“认知、见习、模拟、实习”4个环节,分为“医学感知—医学认知—预见习—见习—模拟操作—预实习—实习”7个阶段,每个阶段细化具体实践内容,并在学时安排、实践条件、带教师资等方面为学生临床实践提供充分保障。这种由浅入深、环节紧扣、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麻醉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就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这也是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之一,麻醉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见表1~2。

表1 麻醉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表2 麻醉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3.3 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学生创新能力教育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为将提升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在制订了合理的《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自主学习学分标准》之外,持续多年坚持开展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教学实验和以暑期创新团队为载体的自主科研创新活动,例如麻醉学机能实验学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准备实验材料、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自行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另外,每年学校都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文化节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和经费支持,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结合、自发成立科研创新小组、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实施研究计划。近年来,吸引了两千六百多名校内外学生参加,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转变。

4 继续以胜任力为导向,探讨麻醉学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医学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麻醉学专业教学改革也应适应“5+3”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加强医教协同,打造具备麻醉学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必须优化整合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2015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入选2015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A类),学校将在此基础上,继续以胜任力为导向,拟在以下方面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1 科学整合,建立新的理论课程体系

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推动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整合;增设医学专业相关课程,例如循证医学、医学信息学等。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专题讲座和隐性课程等多种形式,必修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占70%,其余课程占30%,使教学安排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和专业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4.2 兼收并蓄,推行先进教学模式

4.2.1 积极推广与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充分依托我校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等医学本科教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项目,开展师资培训,举办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课和案例教学法讲课比赛,开发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课程教材。

4.2.2 全面实施双语教学 在现有的麻醉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如麻醉生理学、麻醉解剖学和麻醉药理学采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行双语教学,以提高我校培养的麻醉学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

4.2.3 加强网络课程和慕课建设 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情境,加强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从而实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的网络辅助教学的目标。

4.3 优化结构,强化实践技能培训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减少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重复,促进医学基础课程与麻醉学专业课程的有机联系,开设能够反映医学科学最新进展的新兴交叉课程;加强麻醉学专业课程改革;调整麻醉学专业课程中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培训内容的比例,突出实践技能教学。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制订《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养与考核,提高其临床教学能力和水平,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临床能力。

4.4 升级改造现有创新平台

对麻醉学专业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平台进行升级、整合、改造。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习与创新场所。实行导师制,安排教师对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业务指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

4.5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麻醉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着力提高学生科研素养。重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科研训练,同时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做专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发动麻醉学专业教师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发麻醉学专业相关隐性课程。培养麻醉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通过举办医学、文化、艺术、历史等专题讲座,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种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鼓励教师、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从而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丰富学科文化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的文化烙印。

4.6 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强化形成性评价,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构建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测验、案例分析、期中考试等课堂学习考试评价体系;二是改革终结性评价,可采取闭卷式期终理论考试和基本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应聚焦于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改革,聚情于服务群众健康需求,聚力于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有效的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科学构建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麻醉学人才。

[1]David CM.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226-235.

[3]孙宝志,李建国,王启明.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S].教高[2008]9 号.

[5]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

G423.07

A

1671-1246(2017)24-0131-03

2015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麻醉学专业,A类,PPZY2015A066);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3JSJG064)

(*

曹君利)

猜你喜欢

麻醉学医科大学胜任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