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参与度关注技术点增强创新性

2017-12-13夏雪英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

夏雪英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想提高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根据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点,从“提高参与度、落实技术点、倡导新设计”这三方面来入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有效性 技术点 问题情境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自改编以来,其主题活动式的内容编排对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有效的劳技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在学生探究的参与度、学生通过操作而掌握的技术、成形作品的创新性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谈几点建议。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必须要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在《玫瑰花的设计与制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小魔术”导入新课,当一团火焰瞬间变成玫瑰花时,学生一片赞叹。专注的眼神、敬仰的态度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此时教师引导他们进入认识玫瑰花的结构、了解制作的材料、学习制作的步骤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即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对新问题产生的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由此,积极的情感体验将伴随他们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小木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些规范漂亮的小木条,并问:“怎样才能制作出这样规范漂亮的小木条呢?”这个问题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思考。而后再通过探究活动,实践验证,进而归纳探究成果。果然,学生得出了锯木条“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诀窍,成功制作出了小木条。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段动画、一个故事、一次实验、一个问题、一条信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实验器材、教学环节等巧妙设计,将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融于一体,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欲望。

(三)在游戏、比赛中激发兴趣

争强好胜是儿童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竞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执教《小小铁丝趣味多》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探究之旅”的闯关游戏,具体如下。

第一关:材料样样通

认识并了解铁丝的各种型号及相应的软硬度。

第二关:工具样样精

小游戏:怎样剪最省力?将铁丝放在钢丝钳的不同位置剪切,感受力度,得出结论:铁丝放在钳子的后端剪切最为省力。将鐵丝固定在钢丝钳后端的相同位置,感受手握在钳子的不同位置剪切的力度,得出结论:手握在钳子的后端剪切最为省力。

第三关:操作样样行

小游戏:弯折铁丝和连接铁丝比赛。

以“探究之旅”串成的闯关游戏思路清晰,将认识并正确使用工具,了解并合理利用材料,掌握相关技能等环节设为关卡,并以此突破难点。学生兴趣浓厚,探究态度积极。

二、合理施教,落实技术点

劳动与技术课程特别强调对技术点的关注,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课堂评价,具体而直接的操作都是落实技术点的实训。例如,教师在执教《漂亮的相框》一课时,设计了“挑选相框”的游戏。教师提供不同的相框,让学生为四张不同风格的照片挑选合适的相框来落实技术点。学生自主搭配,进行比较并阐述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照片的内容、颜色、大小、悬挂的位置等来挑选合适的相框。其中“大小搭配”是难点,教师通过“相框设计图”来突破,教学过程如下。

1.课件出示照片3和两张相框设计图,小组合作探究:哪张设计图更合理?

2.思考:设计图中的椭圆、虚线、最大的长方形分别表示什么?

3.课件出示A设计图,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4.课件演示、验证搭配效果,得出结论:内框可以比照片小,但要把主要部分展示出来。

“挑选相框”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对设计的技术要点一目了然。因此,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技术点,需关注三个层面。

(一)操作层面,规范技术要领

1.多媒体来帮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劳技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尤其是示范操作时运用实物展台、电子白板讲解操作要领、演示练习步骤,能使教师的示范更清晰,学生的学习更充分,探究更主动,实践更积极。

2.小口诀来帮忙

在执教《认识平结》一课中,教师创作了“单向平结”的口诀:“右线压轴线,左线压右线,挑起轴线穿过圈。左线压轴线,右线压左线,挑起轴线穿过圈。”郎朗上口的小口诀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技术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层面,渗透技术要点

1.材料设计

材料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以“纸工类”项目为例,不同的纸张质地、厚薄、色彩等都不同,每一种纸都有很大的设计空间。设计作品要根据纸的不同特性来表现。如制作“热带鱼”时,不仅要构思热带鱼的造型,还要根据卡纸、纸绳的色彩、粗细、硬度等材料特性来进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并合理使用材料,不仅能使作品更美观,而且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

2.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外形进行勾画、变化,以实现作品造型的创新。在执教《小风车》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在“风车”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须充分考虑风叶、座机的造型设计。学生通过设计图稿、小组讨论、优化调整,设计出了不仅精致美观,而且充满创意的作品。endprint

3.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主要指针对作品的实际用途加以拓展和创新。在执教《迷你桌椅》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桌椅的功能进行归类,然后展示了几件突破常规功能的桌椅作品,以激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需求进行设计,增添新功能的兴趣。如:给婴儿桌椅增加栏杆,既安全又方便;在椅子上增加两根横木,既可以躺,又可以摇摆……学生在对功能进行设计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装饰物,提升趣味性,满足不同年龄层的使用者的需求。

(三)评价层面,关注技术操作过程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应当注意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過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都是教师应注重的评价,二者缺一不可。此外,教师在评价的同时也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激励学生对设计要求、技术要点等进行深度的探究,以提高技术素养。在技术操作中,引导学生将他人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技术要点,更好地提高技术水平。

三、 避免纯模仿,倡导新设计

德国心理学家威台海姆说:“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想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劳技教学仅仅以传授劳动技能为目标,机械地教会学生重复的操作,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劳技教学应尽量避免学生机械地模仿,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取得进步。在《漂亮的相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大胆想象,设计相框。教学如下。

师:小朋友,你想为谁制作一个相框,用什么颜色的卡纸?

生:我喜欢蓝色,我想为爸爸制作一个海洋背景的相框。

生:我喜欢草莓,我想用粉色的卡纸,再在上面画几个草莓,送给自己。

……

师:老师喜欢花朵,能把这张棕色卡纸设计成花朵的形状吗?

生:不是很好,太花哨了……

师:男孩子或许不喜欢,那你觉得花朵型的相框比较适合谁呢?

生:女生、妈妈……

师:相框的外框可以根据人物特点设计成不同的风格、形状。如果你不想改变外框,怎么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相框?内框又可以设计成什么形状呢?如果外框、内框同时改变呢?

劳技课堂上的设计制作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活动之前,师生的对话从个人的风格和喜好出发,从色彩、结构、造型、设计元素等路径拓展,想法的互换,思维的碰撞,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灵感得益于生活中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并收集与设计制作有关的信息,帮助学生捕捉符合活动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另外,教师也要经常把独具匠心的作品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具有无穷的空间。这样,不但学生设计的作品与众不同,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东城街道中心小学 318020)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