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人贺德武的“乡村再造”计划

2017-12-13和晓张珏

今日民族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云南生态农业

◇ 文 / 和晓 张珏

商人贺德武的“乡村再造”计划

◇ 文 / 和晓 张珏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机遇。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迎难而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一群弄潮儿凭着自身的敏锐、大胆和决断,卷起袖子,投身商海。时至今日,他们的身影依然活跃于经济市场,他们的影响力遍及全国。贺德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是那场下海热潮的参与者,也是那个黄金时代的见证人。多年后,当他踏浪而归,功成名就,回想起当年依然感慨不已!他的人生就是在理想和机遇的错位中,不断重启;然而,又在自己的执着和智慧的驱动下,不断校正,走向成功。

贺德武,昭通鲁甸人。当过大学教师,办过民营企业,现在的他在为自己的理想事业——“乡村再生”奔忙着。

贺德武的故事要从他考大学说起。人生的理想和机遇在这里第一次相遇了。年轻的贺德武心系先进科技,想报考理工类专业。拿着超过重点线11分的好成绩,他竟然动了去上普通院校的心思,只是想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时,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父亲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很多钱,非常不容易。你有机会上大学,就应该服从国家的分配,不能一心只想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在父亲的建议下,贺德武服从专业调配,被西南农业大学录取,学习农业经济专业。用贺德武的话说:“去上学的时候,我连经济是什么概念都不清楚,稀里糊涂地学了这个专业。”

虽说是“稀里糊涂”,贺德武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在大学期间,他有幸师从农业经济学泰斗叶谦吉教授,老师关于生态经济的学术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1984年,在工作分配时,人生的理想和机遇又一次相遇了。学有所成的贺德武想回到昭通,用自己的所学建设家乡,去发展当地经济,改变落后的状况。然而,省教育厅负责分配的老师对他说,学校更需要他。在学校可以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能服务更多的落后地区。就这样,贺德武成为了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教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课堂上,他给少数民族干部讲边际效益,讲生态经济。下乡做课题时,他看到有的地方对原始森林的过度砍伐,为山乡生态深深地感到担忧。那时他便有了冲出“象牙塔”的冲动。

1998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支持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开办私人企业,并且给出一次性发放五年工资的鼓励政策,这就是当年的“下海”浪潮。凭借着自身对当时经济环境的判断,依托着专业背景和同学的支持,贺德武下海了。同年,他的云南金中电气公司成立,并掘得第一桶金。公司与德国的金中-穆勒合作,专业从事工业领域的电气产品、机电配件的组装和销售。当时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少大型水电站项目在云南上马。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金中电气的订单源源不断。十几年来贺德武的公司参与了云南的重大水电项目,烟草、水电、火电、矿产等行业也是他的固定客户。他说:“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到了。我的产品在投标过程中受到企业的认可。”

中国的经济从急速增长,逐渐走向平稳发展。贺德武也在探索企业的新发展。他认为自己的电气公司依靠德国技术,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覆盖更多的领域。2012年,他开始接触新能源——风电。云南具有丰富的风资源,或许这就是贺德武寻找的核心竞争力。他说看到习总书记说要进行能源消费革命,不能污染天空,要清洁能源,要绿水青山,更坚定了他做新能源的决心。然而,人生理想和机会的错位又出现了。特许经营权拿到了,可从银行却拿不到足够的贷款。最后,贺德武与央企合作完成这个项目。

圣人说过“五十而知天命”,用在贺德武身上是适合的。2015年,在风电项目之后,他把更多的思考放在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做事不再激进,而是放慢脚步,走遍云南。历经两年的调研,他发现农业经济存在着现实问题,也开始准备在贫困农村下一盘“大棋”。他循着老师的思想,提出要在云南做“乡村再生”项目。在他的引导下,帮助村民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消除贫困落后,解决突出的“三农”问题。在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有人不解,有人不信,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可以给山乡带来更好变化。

近日,贺德武对《今日民族》讲述了他的蓝图。

今日民族:贺总,您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开始关注“三农”问题的?

贺德武:因为我是学农业经济的,对于“三农”和农村贫困问题一直都比较关注。2014年,风电项目和央企合作后,我就不断探索有什么可以做。看来看去,发现云南的农业是有竞争力的,这里污染较少,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土地是干净的。现在国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我就想到做生态农产品。从2015年起,开始做农业生态的调查,跑遍了云南各地。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云南的村庄是古朴的,田园风光是美的。但当深入到一些村子里,就发现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的劳动力,有点文化的青壮年都跑去城里打工。大量的人往外涌,认为做农业赚不到钱。实际上,农村潜在的经济价值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我发现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去,从农民手上流转大量的土地,搞现代化农业生产。有的地方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农民利益难体现,这种状况让我忧心。

贺德武在新平县的风电场开展“乡村再造”工作

今日民族:那您现在还是要到农村去?到农村去做什么呢?

贺德武:是的,还是要去农村,尤其去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我想做的就是用我的商业智慧帮扶贫困农民。利用现有的国家的可行性条件和农民自身的条件,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成为农村真正的主人,产生内生动力。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们能发展自己的经济,建设自己的乡村。所以,我把这件事定义为“乡村再生”。

“乡村再生”这个概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来了。我的导师叶谦吉教授一辈子都在搞生态农村研究,硕果累累。作为学生,我想把先生的思想进行实践,使之落地。任何的研究都要符合国家大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是我国农业发展、农业扶贫最好时期。

我想借着这个契机,加上自己投身实践的热情,为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老百姓做些实事。

今日民族:那具体要怎么做?

贺德武:我的设想是通过扶持农村形成集体经济模式,自我良性运转,适应市场竞争,来发展农村经济,摆脱贫困。从历史上来看,集体经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是有效的。

现在国家有决心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年中国要全面脱贫。金融部门对建档立卡户有政策性贷款,由政府贴息每户可获得五万元无抵押贷款。然而实际上,一户贫困农户拿到这五万元,仅靠自己调配,依然难以脱贫。因此,把贫困户聚合在一起,利用每户五万的贷款,建立集体股份公司。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开展生态农业生产、加工,生态农村旅游等,集体创造的价值全部归村民所有,按照股份进行分配。实现“三变”:国家给他们的资金变为资本金,他的土地资源变成股权,村民变为股民。

以村庄为立足点,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形成一个区域性的股份合作企业,守望相助。在物资过剩的时代,形成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

利用驻村扶贫工作队,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这些人员都是具备知识和技术的高学历人才,他们也有相应的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将政府的畜牧兽医、农业技术等政策性指导引入到田间地头,保证生态产品的质量。这样一来,农业经济的内生发展就能进入良性循环。

我的“乡村再生”的目标就是建立以古朴乡村为外形,以田园风光为意韵,以生态传统农业为基础,极具农耕文化的休闲、养生、养老的新农村。

今日民族:在大部分人的认识里,商人都是逐利的。您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贺德武:前面十多年经商,自己也积累了一点财富。但我却时常反思,为什么大家会把民营企业家叫“土豪”?其实,就是一些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造成了大家对所有民营企业家的误解。

田间调研

做“乡村再生”,一是内心的使命感驱使着我。我是学农的,一谈到农业就有一种冲动,感觉到时不我待。二是时代的需要让我感觉到要做点什么,人一辈子还是要做点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不然一生太苍白了。如果真的要说我从中获得了什么,那或许就是从回归美丽山乡的愿望中完成了自我的实现吧!(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云南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