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对不能辜负了新时代”
——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的那些人

2017-12-13赵芳,刘瑜澍

今日民族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宏州居民社区

“绝对不能辜负了新时代”
——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的那些人

山青水秀的下勐劈

党的十九大代表,帮盖村党总支书记曹春叶,把青春献给丙午社区的支书苏正霞,下勐劈村前任支书栋兴强……在德宏,正是有了一大批这样的基层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敢想敢闯,带领乡亲奋勇前行,我们才有信心、有决心,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辜负新时代。

下勐劈:一觉醒来,美梦实现了

泉水环绕着山寨,竹林风景如画,傈僳族特色民居点缀其间,整齐的竹篱笆,宽敞干净的青石板路,农家门口的瓜棚上挂满了各种瓜果,俨然回到了“梦想中的故园”。盈江县苏典乡的下勐劈,如今是一个人人称道的世外桃源。

但仅仅两年之前,下勐劈可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路太烂了,雨季,你根本进不了村!”盈江县民族宗教局的罗洪育边走边介绍。

2014年“5·24”和“5·30”地震灾害让盈江县深受创伤,下勐劈也受灾严重。

苏典乡党委副书记杨茶大告诉我们,“苏典傈僳族乡是德宏州唯一的一个傈僳族乡,历史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边塞战略要地,是盈江县出入境的重要通道。但苏典也是盈江县比较贫困的地方。境内多高山峡谷、少平地;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640米,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一山分两季,隔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最高气温30℃,最低温度零下4℃,可以说是半年雨水半年霜,寡日、低温、多雨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全乡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电、路、通讯、教育、文化、卫生、基本农田地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我们苏典乡还有个段子,盈江大部分地方比较温暖,以前,在城里看到穿着厚外套的人,就会有人说,‘看,肯定是苏典下来的!’这话中,有调侃,也有一种共识——苏典不是好地方。”杨茶大笑谈。

下勐劈前任支书栋兴强

傈僳族传统信仰(李鹏 摄)

下勐劈村民小组自然条件不好,公路晴通雨阻,是苏典乡条件最差的一个村民小组。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这里依山傍水,在有“盈江香格里拉”美称的黄草坝、勐嘎河等景点旁,又有丰厚的傈僳文化底蕴。

借震后恢复重建的好政策,县里将下勐劈村民小组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来打造。

2015年,下勐劈被列入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寨建设中整合民宗、交通、财政、文体广电、发改、扶贫等多个部门的特色村寨、抗震安居、一事一议等多个项目,共投入2249万元。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将村民小组下的荒地改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泥路改成石板路,路旁修建水泥护栏。同时,鼓励村里的傈僳群众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对震后不倒的牛棚进行重建装修改造,县里负责每户装修的费用。

在好政策的扶持下,下勐劈村民小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文化广场旁边,是一家农家乐,着一身迷彩服的下勐劈村前任支书栋兴强正在厨房里帮忙。“今天有好几桌客人订餐,比较忙,你们先喝着茶。”终于有点空闲时,他告诉记者:“现在不仅餐厅的生意好,客栈也不错,经常有人打电话来问有没有房。周末本地人来得多,逢大假全国各地都有客人来。有了微信朋友圈后,来的人就更多了。广州有家旅行社,也来考察过呢!平时房费130块一间,春节期间200块,我们的一间客栈,年均增收过万元呢。以前,特别勤快、能干的家庭,年收入也才四五千块钱。咱们傈僳人,靠旅游过上好日子啦!”栋兴强眼里放光。

当问及村里的变化,栋兴强说:“改变太大了,就像一觉醒来,美梦实现了!”

栋兴强的家庭客栈就是地震后县里补助改造的首批傈僳民宿。动员大家建新房,改旧居,下勐劈采用的是“五个一点”的办法,就是政府补一点、自己筹一点,亲戚借一点,银行贷一点、旧材新用省一点。

“我们傈僳族的房子很有特色,都是一栋房屋旁边是一栋牛圈,就形成一个小院子。2015年,党员户先动起来,改造了5间极具特点的‘牛棚客栈’,有了点收益,又建了15间。大家尝到了实惠,今年年初,以政府扶持和村民入股的形式,全村57户人家共筹资120万元,又在离村子不远的民族文化广场旁新建了20间客栈。”栋兴强说。

“比村容村貌这些外在变化更重要的,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正在激活我们的村子。”村党支部书记早兴荣说。

采访中,行走在整洁的村间道路上,不时可见兴致勃勃观赏村景、拍照的游客。

“现在旅馆生意可好了,不仅有外省游客,还有意大利的游客来我家住过呢!”村民曹志刚一边忙着打扫刚刚腾出的旅馆房间,一边自豪地对记者说。

上刀山(李鹏 摄)

下火海(李鹏 摄)

“我们的客栈是股份合作制经营,半年分红一次,上次我家分到6000元。”村民曹兴秀高兴地说。村里的3户农户还改造了自己家的庭院搞起了农家乐。栋兴富经营的“傈僳人家”就是其中一家。他告诉我们:“自从经营起农家乐,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来用餐,一年下来,纯利润有7万多元。以前种农田一年收入才几千元钱,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现在下勐劈还是有些名气,节假日期间是一房难求,今年‘十一’有几个客人提前预订了,但没录入电脑,结果房间被卖出去了,客人来了没有房间。后来,村里和客人好好解释,还安排客人到农户家住,客人很满意。我们也嘱咐村民,不能砸了下勐劈的牌子。”副乡长杨茶大在一旁说。

自2015年10月以来,下勐劈已经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客栈接待游客3600余人次,总收入64万元。

两年前的下勐劈,全组57户246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7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元。2016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0元,41户17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下勐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盈江县不只是个案。目前盈江县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盈江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已打造完成13个乡村旅游型美丽村庄,仅2017年国庆期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000万元。

10.28晚在芒市松树寨芒晃村举行的德宏州党的十九大精神边寨“五用”“五化”分享会上,十九大代表曹春叶(左)与十九大代表、中共德宏州委书记王俊强同看用民族文字编译的十九大学习宣传册(高春兰 摄)

帮盖村有个女支书

在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阿昌族妇女——曹春叶。不仅因为她是十九大代表、帮盖村党总支书记,还因为她的风风火火、泼辣能干、“敢骂人”。

10月26日,在帮盖村“绿满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种下的番茄地头,我们采访了曹春叶的丈夫徐列华,了解曹春叶的故事。

10.29十九大代表曹春叶在美丽的葫芦丝之乡——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宣讲(张震 摄)

高中毕业后,曹春叶考上了糖厂,之后管理饭馆、任勐养镇帮盖酒厂的厂长,养猪、种菜……曹春叶和徐列华带领帮盖村的老百姓朝着致富的道路大步前行。

“2015年,我们开始种植冬蔬菜,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绿满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资由合作社垫支。合作社统一发种子、大家同时播种,同时采收,和我们签订单种植豌豆的老板派人来指导,定了保护价,一亩地能收2吨豌豆,能卖9000多元。相比以前种其他的,效益很好,带动了两百多户农户一起种。”徐列华很健谈。

“采取‘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产业扶持上,县里几个部门都有,我们民族宗教局2016年扶持合作社盖起了冷冻库,这两年来,蔬菜种植效益不错,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梁河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们从兴介绍。

“今年我们试着种番茄,共种了200亩,我们请了保山潞江坝那边的技术人员来教大家。以前种番茄,都是结果越多越好,那样果的品质不行,现在知道了,北京、上海和我们合作的老板对果品要求很高,现在我们每株番茄只留6台果,每台4-5个果,如果同一天开花,5个花就留着,如果不是同一天开花第五个花就要剪掉,这样要保证每株番茄结出24到30个果,每个果重三两以上,就比较标准了。如果管理得好,和农户定了每吨1500元的收购价,一亩地一般也能有9000多元的收入。”徐列华说,“这两天她在北京开会,还专门找到了和我们合作的老板,考察了他们的蔬菜批发情况。心里有谱,就敢带着大家一起干!”

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曹春叶身上,能感受到一个阿昌女儿的勇气,更能看到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徐列华介绍合作社情况

蔬菜种植

“以前她还没有被选为书记,但村里的事情,她敢出面协调,别人做得不对的,她敢骂!原来我们村搞道路硬化,占了农户的地,工作不好做。我对她说,那些路,你也走不着,你去说什么?她说,你想想,上级的项目安排在我们村,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不把握住,下次就不会有其他的机会,村寨怎么发展?后来她去说,都做通了工作。说起来,她是很努力的,在我们地方,可以说男人都比不上她,走起路来我都追不上她……”说起风风火火的妻子,徐列华笑了。

“带动老百姓致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去年还尝试着种土豆,但那块地缺水,土豆达不到外地老板的收购要求,只有就地处理了!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担子很重,我们不能辜负了老百姓的信任。”徐列华也是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下一步,还是带动大家种蔬菜,西葫芦、圆茄子、辣椒这些都可以种。要思考,我们这边适合种什么品种,还要搭上北方缺这些蔬菜的季节,效益肯定好。”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再就业创业十佳女明星、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第四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曹春叶的荣誉不少。

10月27日晚,芒市松树寨芒晃村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德宏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边寨“五用”“五化”分享会在这里举行,边疆各族群众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从飞机落地芒市的那一刻起,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我的信心也更足了。”曹春叶说,“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一定要不等不靠,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思路新目标,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农村的美好生活,绝对不能辜负了新时代。

丙午社区主任苏正霞

小社区实现大服务

今年是苏正霞在丙午社区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了。大学毕业就来到丙午社区,兢兢业业从社区工作人员做到社区主任。八年来,看着社区里一批批年轻人兴冲冲地来,因为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和清贫的生活又选择离开,苏正霞默默地坚持着,正如她自己所说,一切都只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以情动人,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

丙午社区位于德宏州芒市勐焕街道,社区内共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10694人。其中,常住居民只有1069户,5035人,此外大半都是流动人口。苏正霞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社区在城中心,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而且许多社区居民都是失地农民,他们多以出租房屋贴补家用。出租房里居住的都是流动人口,还有不少缅籍人员。”

庞大的流动人口数量和比例,给丙午社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我们每个月都要对流动人口进行清查和登记,因为社区内流动人员太多,流动性也很大,必须由辖区居民、居民组长,还有派出所共同协助,我们才能完成这项工作。而很多流动人口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对我们会有抵触心理,对我们做的各种卫生知识、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接受不了,我们宣传了,他不但不会按我们宣传的去做,甚至还会跟我们唱反调。”说起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苏正霞苦笑起来。

她回忆道:“丙午村有家缅籍人员,他家是离异家庭,一个母亲带着3个子女,生活很艰难。他们已经在我们这边生活了很长时间,也获得了暂住证。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我们社区很想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状况。但我们三番五次到他家去做工作,他们都很抵触,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帮助和管理。后来我们就请驻村工作队和我们社区的挂钩领导共同到他家做工作,通过我们的大力劝说,帮助他家大姑娘找到工作,安排在综合执法局上班。对他家年龄较小的两个孩子,通过我们社区的捐助,帮助他们上了学。我们做了这些事情后,这家人才有所改变,愿意接受我们社区的教育和管理。现在,社区开展活动也邀请他们参加,过年过节我们会去看望,也通过社区的民政救助,积极帮他们申请,解决困难。”苏正霞说,对待不理解不配合的流动人口更要有耐心,特别是对外籍流动人员来说,彼此间还有文化差异和语言沟通的障碍,以情动人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破解管理难题。

丙午社区为民服务站

多做实事,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

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丙午社区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项目为抓手,社区内建起了3个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学习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还建起了一条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长廊上画满了德宏州各种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村寨的秀美风光。由于丙午村饮用水比较困难,社区利用项目资金为居民们装上了可以放心饮用的自来水。考虑到丙午村的失地农户很多以制作和销售民族服饰为生,社区利用民族团结专项资金为丙午村建起了一个小市场,取名为丙午村步行街。如今,这条街已经发展成为芒市的“小螺蛳湾”,市场内不仅售卖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多个民族的服饰,还批发销售各种居家服饰,丙午村的失地农民已摇身变成了小老板。

对社区内的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苏正霞和她的同事们经常慷慨解囊,对其进行捐助,过年过节也不忘上门慰问。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丙午社区经常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请来老师,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有教做民族特色美食的烹饪培训班,有教授民族传统刺绣、纺线织布的妇女培训班,还有传授银饰加工等技艺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培训班……培训完成后,社区还为他们发结业证书,他们拿着证书就可以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应聘。

为了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丙午社区请来州市民宗局、州委党校的老师为社区居民上课,给大家讲授民族文化小知识、民族团结小故事等。同时,社区还不时邀请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妇女来为社区居民现身说法,讲授自己的创业故事等,一方面可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因为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丙午社区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旨在创新,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

“一直以来,丙午社区都秉承着四字工作理念——旨在创新。”苏正霞说,正是这一要求督促着他们不断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志愿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

采访期间,我们看到社区活动中心三楼的长廊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问才知,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个社区书画展。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抱着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参赛的老人,也有来参观品鉴的书画爱好者。说起丙午社区组织的活动,居民们赞不绝口。“昨天社区才刚刚举办完重阳节活动,我们这些老年人都被邀请到活动中心共用民族餐。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让我们感觉很温暖。”一位参观书画展的老太太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说起社区举办的活动,苏正霞如数家珍:“我们社区的活动非常多,像春节、‘三八’节、‘九九’重阳节、‘六一’儿童节、民族团结月、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年节,我们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我们社区有三支文艺队——傣族舞蹈队、老年舞蹈队、巾帼服务队。每逢年节,这几支队伍都会编排形式多样的民族舞蹈,展现给社区居民。”

据了解,丙午社区现有8名工作人员,人少事多。日常工作繁琐的情况下为何还要组织那么多活动呢?面对我们的疑问,苏正霞笑了,她说:“虽然任务重,但是居民来参加这些活动时都是非常高兴的,对社区的评价也很高,他们经常骄傲地说其他社区都没有的活动我们社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听着他们的赞扬和肯定我们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有时候我们经费少,居民来的时候还会主动要求为社区捐款,社区里的爱心企业也纷纷捐款捐物。社区里有家做蛋糕的店,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他们都为社区提供很多蛋糕。还有家丰乐超市,每年节庆时都会给我们社区送一些办公用品。我们社区里还有30多个州市级的单位,单位与社区也是共驻共建,社区有什么事,他们也会积极帮忙。大家这些行为让我们很感动。”

为了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丙午社区组织起了志愿服务队、医疗队和治安巡逻队。苏正霞介绍说:“志愿服务队的职责主要是服务社区里的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比如,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可以到家里读报纸给他听。有的残疾人有困难,志愿者到家里面帮他们打扫卫生。医疗队主要由15位社区医生组成,他们都有医师资格证,主要负责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比如,家里老人生病了又行动不便,可以联系我们医生为他们上门看病。治安巡逻队是由居民自发组成的队伍,在节日期间和十九大等重大事件期间,他们都会穿上巡逻队的服装,戴上袖标在社区内巡逻,维护社区治安。”

在苏正霞和同事们的多年努力下,丙午社区获得了累累的荣誉:云南省科普示范社区;全省三八红旗集体;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然而,在苏正霞心中,最大的荣誉还是来自社区居民的认可,她说:“只要居民对我们的工作满意,我们就觉得很安慰,很满足。”

猜你喜欢

德宏州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打赢德宏脱贫攻坚战的路径探析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