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彝族俐侎人“吃新”习俗的文化内涵

2017-12-12鲁云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

摘要:“吃新”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传统习俗,俐侎人以尝新米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吃新”习俗,是庆贺丰收、祈福禳灾和企盼来年五谷丰登等原始传统生态信仰观念的体现,蕴含着尊天重地、祭祀祖先、彰显孝道和感恩自然等多重民俗文化内涵,在俐侎人的价值观构建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俐侎人;“吃新”;文化

“吃新”,又称“尝新”,也叫“尝新米”“吃新米”“新米节”,是广泛流传于祖国各地的一种民俗事象。在西南地区,农耕稻作文化时间久远,“吃新”习俗显得尤为神圣和严肃。因气候、环境的差异,“吃新”的时间各地差别较大,但大多选在“大暑”节气之前的早稻成熟时节,“吃新”的内容不外乎尝新、祭祀、庆典和感恩。

一、彝族俐侎人的“吃新”习俗

(一)“吃新”习俗的来源

“吃新”习俗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诗经》《礼记》和《淮南子》典籍关于农耕稻作的记载,有专家指出,周部落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黄河流域举行了尝新活动。活动的仪式由君王主持,“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礼记·月令》)[1] 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区,“吃新”就作为一种节日习俗广泛流传了下来。

据《云南通志》记载:“俐侎蛮,男子好皂衣,面黄黑,善弩猎,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辫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2]从中不难看出,俐侎人最初的生存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而非现在的农业耕作。直到后来野生动植物的减少及稻作文化在俐侎山区的大力发展,类似“吃新”这样的农耕节日文化才得以出现和传承。“吃新”习俗,俐侎人称其为“气买作系作”,即“尝新米”之意。一般选取秋收时节一个双数的黄道吉日,习俗的内容则涵盖着尊天、祭祖、孝道和感恩等几个方面。

(二)“吃新”习俗中的动物传说

动物崇拜是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西南少数民族都崇拜狗,认为狗不仅仅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更是人类的恩人。俐侎人崇拜狗,将狗当做最亲密的伙伴,在日常生活和“吃新”仪式中,对狗尊崇有加。据李有旺先生考证,这源于关于狗的几个传说:

传说一:传说在以前的远古时代,人世间是没有五谷杂粮的,人们生存和生活所需主要靠采集野果和猎获动物。在那个动物频繁的年代,捕猎动物成为俐侎人先祖填饱肚子的食物来源。与俐侎人朝夕相处的狗的使命是协助人猎捕动物,狗在人征服动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天,带着狗出猎归来的俐侎人,刚坐下喝水休息。就发现那只勇敢的狗在不停地用尾巴蹭他,他抓住狗尾一看,发现狗尾上粘满了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的种子。他很奇怪,就将种子种到地里。数月后,收获了不少的稻谷。俐侎人就将稻谷褪去皮后,在锅中煮。水干后,煮出了白净清香的饭。俐侎人就尝试着品尝了几口,这一尝就不得了了,他发现了这是上好的食物。于是,俐侎人就开始广种稻谷。为了感谢狗的恩德,俐侎人每次吃饭前,都要先喂狗。[3]

(讲述人:永德县乌木龙乡曹福昌)

传说二:古时,天神赐给人类种植一种庄稼。这种庄稼尖长稻谷、中长包谷、根长芋头。而尖部的每颗稻谷粒都有鸡蛋大小,每人每餐只需吃数粒便可饱腹。天神给人类种这种庄稼时,告诉人类说人能活千岁、万岁,庄稼尖上的一箩稻谷能出产两箩米。人类不信,就持怀疑态度地说,人活千岁、万岁太长了,活一百岁就够了;一箩稻谷能产出两箩米不可能,两箩稻谷能有一箩米就不错了。天神怒,不仅将稻谷和芋头收回去,还减少了人类的寿命,只让人类活至百岁左右。狗发现自己今后无法吃到谷米了,就去向天神要稻谷,天神可怜狗,就用筛子为它筛下少许细谷粒。狗就将稻谷粒用南瓜叶包了回来,交于人撒种。后来,人就有了今天栽种的稻谷。[4]

(讲述人:永德县乌木龙乡“朵希”)

在俐侎人的观念中,作物栽培是一种奇迹,是狗从天神那或者别处带来了稻谷,才使得这种奇迹变为现实。狗给予了人们获取充裕食物的渠道,是稻种起源神话传说的典范。

二、彝族俐侎人“吃新”习俗的范式

(一)“吃新”前的准备活动

俐侎人崇信原始宗教,凡重大日子都要进献天地、祭祀祖先,尝新米于俐侎人而言,是一年中十分重大的事情。勤劳俭朴的俐侎人要在“吃新”这天通过祭祀仪式完成庆贺丰收、祈福禳灾和企盼来年五谷丰登等几个大的寓意,“吃新”之前要完成两件大事:择取吉日和收割部分新米。

“吃新”是喜庆之事,选定哪天进行,除了要看水稻是否成熟之外,挑选一个吉利的日子也十分重要。尝新米日子的选择,可自行测算确定,也可请人测定,因地域的不同,整个俐侎人村落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主要有选择在双数的黄道吉日或在深秋“土黄天”期间进行尝新米两种方式。彝族以双数为美,认为“一只筷子夹不起菜、一只脚无法走路”,所以“吃饭要吃两碗、喝酒要喝两杯”,黄道吉日的选取也多选择双日,讲究单日和空日不尝新米。

选定了日子,就要着手开始准备“吃新”时的祭品和收割部分新米了。祭品主要是一只大小适中(约3斤)的公鸡、一块猪肉。收割的新米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水稻已全部成熟,可进行大批量的收割,在“吃新”当日全部吃新收回的稻米饭;如水稻未完全成熟,或上一年的老谷子剩余数量多,有些人家就只是象征性的收回一部分水稻,将其掺入老米中尝新米。

(二)“吃新”时的祭祀仪式

俐侎人家家有祖神台,祖神台在堂屋正中墙半腰。由左至右依次立着三个神位。分别是“箍卡摸”(先祖神位)、“鹿作皮”(天神位)和“逼作皮”(地神位),每个神位上都插着几枝松树枝,保佑家族子孙成长成才、蓬勃兴旺。尝新米当日,祭祀仪式异常隆重,主要是生祭和熟祭两个步骤。

祭祀仪式由家中的成年男性进行。生祭时,在各个神位烧上香,敬过酒和茶,在祖神台的神位下杀鸡,祭祀祖先和天地;然后开始煮新米,煮肉、做菜。饭菜做熟后,进行熟祭。依次祭祀祖神台和灶君神位,在相应的位置献上一碗煮熟的新米饭,每碗新米饭上各放三片猪肉。

祭祀仪式结束后,先拿新米饭喂狗,感恩狗带给俐侎人谷种的恩德,再拿新米饭喂牛(现已不喂),感谢耕牛耕作的功劳。待狗和牛吃完后,全家开始吃新米饭。

三、彝族俐侎人“吃新”的民俗内涵

(一)“吃新”体现了俐侎人万物有灵的信仰观

俐侎人崇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在他们的信仰觀念中,天最大,地次之,祖先在第三,所以,在尝新米的时候,要先敬天地、再敬祖先;在四月初,要敬天神,在火把节要敬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俐侎人认为灵魂不灭,“将祖先所居之地想象为最美的彼岸世界,后人重要的精神依托。”[5]在“吃新”祭祀活动中,也有这种生者和逝者联系纽带的体现。

(二)“吃新”体现了俐侎人严格的伦理规范

俐侎人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规范,注重根支的来源、讲求论支排辈,重视家支观念和长幼尊卑。在吃新米饭时,长者为尊,宾客至上,客人和长辈要坐正堂中央的上位,在长辈、宾客开始动筷后,晚辈后生才可拿碗动筷。俐侎人淳朴友善、重情重义,为感恩狗取谷种的恩情,“吃新”时让其先吃,至今俐侎人不食狗肉。

【参考文献】

[1]宋根启,宋军秀,吴涛编著.中华传统佳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93.

[2]许灵锋.万明山俐侎人[EB/OL].(2006-11-09)[2017-06-14]http://www.hxlsw.com/myth/mjcshuo/2006/1109/10317.html.

[3]李有旺.秘境探踪之六:俐侎人和狗[EB/OL].(2006-09-22)[2017-06-14].http://bbs.zhongcai.com/thread-73895-1-1.html.

[4]李有旺. 秘境探踪——探访神秘的俐侎人部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5]罗春梅,杨明艳.宗教视野里的彝族支系俐侎人[J].毕节学院学报,2009(02):28.

作者简介:鲁云(1983-),男,彝族,云南凤庆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