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吉民间音乐在竹叶龙表演中的运用

2017-12-12陈郑东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的文人墨客艺术家们总喜欢将艺术的表现寄托于“篁”——竹子。“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磨万击仍坚韧。”似乎竹子天生就有一种坚贞高贵的君子气质。而在中国民间,传统的民间艺术万万千千却很少见属于“篁”的艺术。作为2009年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舞蹈——“竹叶龙”,这一独具特色的舞龙表演艺术,在安吉睿智的民间艺人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下,走遍全国,推向了世界。文章从民族民间音乐的视角下,探讨“竹叶龙”音乐伴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关键词:竹叶龙;民间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竹叶龙是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昆铜乡的、享誉中外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表演。在竹乡安吉的风土人情的孕育下,滋生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还是安吉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象征着竹乡人民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安吉的竹工艺技术发达,全国领先以“竹叶龙”为代表的民间曲艺、说唱、歌舞等音乐文化和书画艺术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安吉缝年过节民间的庆祝活动像旱船、花灯等形式多样,广为流传。安吉县在2000年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称号,代表家有民间书画大师吴昌硕大师。最值得一提的是安吉“竹叶龙”表演在中国舞龙这一民间表演艺术中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百年来,安吉竹叶龙表演不墨守成规,在保有传统经典的基础上,经多次改革创新,才让这一文化遗产走出安吉,并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传统竹叶龙表演音乐伴奏的特点

传统的竹叶龙表演的乐器配置主要是由大锣、小锣、钹、鼓等组成。在过去,没有电子音乐,没有专业作曲家,甚至没有懂乐器的,只有几个老艺人用大锣、小锣、钹、鼓合奏出与舞龙动作相配合的节奏。传统竹叶龙表演的音乐伴奏非常单调,只起到敲打节奏的任务。大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传统竹叶龙表演舞龙的时间,以拜神祈福为主要目的,因此,舞龙的表演性质就相对较弱,表演的动作没有那么丰富,难度也不大,对于锣鼓伴奏要求也就担任打节奏的任务。其伴奏的鼓点节奏类型(如图1),固定节奏型贯穿整个竹叶龙表演,节奏型态较为单一。

二、现代竹叶龙表演音乐伴奏的特点

近些年,安吉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安吉竹叶龙表演的舞台也逐渐开阔起来,走出安吉,在各大文化节,文艺晚会,甚至受邀请走出国门,将安吉竹叶龙艺术文化带出国外,这使得浙江安吉竹叶龙受世界人民喜爱。现如今,电子音乐逐渐取代传统艺人的伴奏,竹叶龙表演时除了传统特色锣鼓合作的节奏外,还加上音效的配合,增强竹叶龙出场时恢弘大气的效果,赋予了竹叶龙一飞冲天的气势。安吉竹叶龙伴奏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演奏一般分为两大部分:接龙前的民族小调音乐部分和接龙后的锣鼓人声节奏。接龙前,以优美的安吉的民间小调铺垫,烘托气氛,迎接竹叶龙的出场。首位相接段小锣和钹开始进入,预示神龙即将降临。翠龙飞舞时,大锣恢弘的气势将整个表演推向了高潮。

接龙前的四套动作翠竹交印、山姑献笋、笋灯绕竹、竹海成龙跟随着小调缓缓道来,竹灯在安吉竹乡民间小调的辉映下,优美而又自然。

接龙及接龙后的锣鼓伴奏节奏型随着表演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主要有锣鼓声响构成,再加上人声的强烈附和,把整个表演的情绪氛围不断地往上推进,以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竹龙戏珠、龙拜四方、滚竹龙、慢罗龙、跳龙身、跳龙珠、罗汉龙、跪地龙、跳竹节、躺地龙等在丰富的锣鼓伴奏下一气呵成,辉煌大气,尽显竹龙风采。

(一)加入民间小调

(二)节奏型多样化

(三)尾部加入人声,烘托气氛

三、竹叶龙表演音乐伴奏的创新及美学思想

“一种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必须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自觉自愿的普遍认同为前提的。而传承与创新又是优良文化得以青春永驻、源远流长的关键。传统舞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对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是在保护舞龙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让传统舞龙文化在继承中寻创新、创新中求发展。”①]竹叶龙本身就是中国舞龙界的一大特色,绝无仅有。而竹叶龙表演的伴奏从传统单一的锣鼓节奏到现在融入安吉竹乡民间音乐和功能性渲染情绪的锣鼓人声伴奏的发展变化,又是对于中国舞龙文化的创新。在形式上,把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运用到舞龙伴奏中,使其伴奏只能适用于某一种舞龙表演,成为一曲一龙的标志性舞龙伴奏;在艺术表现上,优美的民族曲調与刚健的锣鼓人声组合,刚柔并济,以柔托刚,使舞龙表演更具表现力;在技术上,要把静缓的民间音乐与喧嚣的锣鼓巧妙地融为一体,人声的附和与锣鼓伴奏交替对唱,浑然一体。

竹叶龙表演作为龙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伴奏音乐与安吉竹乡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创新是对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的体现。从文化属性来看,竹叶龙是安吉竹乡人文地理的综合产物,并成为安吉文化的代表,这与其独特的继承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将安吉竹乡特有的民族乡曲作为竹叶龙表演背景,表演艺人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安吉人,竹龙、竹乐、竹乡人的自然一体化,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竹叶龙文化之所以能够代表安吉竹文化走出乡村,走出国门,体现了中国传统最高的美学理想和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音乐响起,淳朴竹乡人民(山姑)穿梭竹林的画面立刻展现在观众眼前,将安吉民间民族文化情感通过民族曲调表现出来,以艺术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竹叶龙表演音乐伴奏对传承的贡献

“信仰民俗是深植于民众生活之中的文化,属于潜文化或隐文化的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独特的传统的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如果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②把安吉竹乡民间曲调融入竹叶龙表演,增强了安吉人民的认同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安吉百姓竹叶龙的民族归属感,使其成为安吉竹乡的民族文化写照。这使得竹叶龙伴奏音乐也成为安吉人民的情感基因,成为安吉民俗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渠道。因此,对竹叶龙表演艺术音乐伴奏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大世界人民对这一传统表演形式的认同,迅速扩大其艺术影响力,为其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民族文化立足与世界文化之林,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百余年的历史孕育了竹叶龙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改革发展,竹叶龙成为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艺术整体。表演时有分有合,“动则变、变则化”,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滚翻,有竹海腾龙之气势,给观众造成“瞬间花灯瞬间龙”的艺术感受。安吉竹叶龙民间表演艺术从表演形式的创新到音乐伴奏的独出一格离不开智慧的老一代竹叶龙表演艺术家们。胡启华老人曾经说过,竹叶龙表演艺术能够继承流传下来并得以发扬光大,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杨榴芳这位老艺术家,没有他就没有今天让世人惊艳的竹叶龙。在这里,向杨榴芳、胡启华等民间老艺术家们深深的致敬。

【注释】

①②张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参考文献】

[1]舒湦.杭嘉湖舞龙运动的非物质文化特征与保护——以安吉竹叶龙为例[D].浙江师范学,2013:1-61

[2]桑梓.竹乡舞出竹叶龙[J].文化交流,2010(07):76—79.

[3]张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39.

[4]周胜,雷军蓉.浅析舞龙运动中数字音乐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1(08):95.

[5]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18-20.

作者简介:陈郑东(1993.09.28-),男,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北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艺术教育专业。

指导老师:韩晋宁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