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艺术终结的理解

2017-12-12王咪咪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技术文化

摘要:这是一篇我在阅读关于艺术的终结的书后,就其做出自己的理解的文章。本文从四个部分来分析艺术的终结,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理解。一是艺术的终结是一种纯粹性的幻象;二是技术对艺术终结的影响;三是艺术与文化息息相关;四是艺术或是艺术史的终结。

关键词:艺术的终结;纯粹性的幻象;技术;文化;艺术史的终结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凡事只要有开始,就一定和结束产生了必然关联。从这些简单的语言中,引出了“终结”两个字。“终结”这个概念,很多书中常有提及,比如,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贝尔的“艺术形态的终结”、福山的“历史的终结”、比尔·麦克基本的“自然的终结”、福柯的“人的终结”,等等,都阐述了终结这个词所代表的深意。笔者在阅读了关于汉斯·贝尔廷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想抒发一些对其认识和理解。

首先,艺术的终结是一种纯粹性的幻象。在艺术学的领域中,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艺术的纯粹时,我们自以为干净地去看待每种艺术形式,其实这中间就已经带有了不纯粹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观赏一件艺术品时,只有在了解它的整个背景、环境、观念、技法之下,才会了解它所带给我们的联想和趣味。这些历史观念技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具备一定知识技能,阅读无数名家名作之后的产物。这种自主性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们接受这件艺术作品的活动。就像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这种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又牵制着消费的双方。艺术的纯粹性显然扑朔迷离。再者,现代艺术形式看上去在经历了观念的洗礼后,显得不再那么单调,摆脱了外在卑微的处境,打破了各种原始,重获某种意义上的新生。但实则却是一种审美的幻想。那到底还存在这种纯粹性吗?我们一直在追寻一种艺术良好的审美趣味,从而达到小到引人行善,大到增强民智的目的。公平地说,如果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一套套理论,从文明的规范模式下跳出来,遵从本心,疏远现实,要么会成就万人瞩目的作品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要么就会失去它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变得没有审美价值。

其次,技术对艺术终结的影响。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快速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高科技显然和传统印刷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作为一名版画专业的学生,从最起码的印刷上说起,由于新印刷机器的产生,我们不用在炎热的夏季汗流浃背的重复印画,不用因为这幅画的时间问题而烦恼。使用先进的机器可以快速简便地完成很多印刷问题。不仅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不會耗尽人的体力。这种明显的效果,显然已经征服了人们的眼球。当然,这种印刷就会大量出版,千篇一律。你会发现,传统的那种印画的韵味从这些千篇一律的印刷品上再也看不出来了,直观就是被机器压平之后的图像,早就失去了它该有的灵气。我所说的灵气,放到版画中,大概就是自己动手再将图稿整理到板上,用刀法再去组织的那个过程,以及你亲自动手磨制的时候,轻重缓急的享受。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在这个时代,我们确实也需要这样的技术来满足现实对我们的各种考验。毕竟在这点上我认为,更新换替的速度是很快的,这种艺术很难在这一段时间内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不断学习的历史。而传统的东西,艺术家更愿意去花很长时间研究理解。另一方面,不同媒介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一些信息的筛选、整理、过滤、剔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观看世界的角度。况且,艺术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地重复复制,已经带有了商品的韵味,它已经不是作为一种高尚而纯洁的审美去保存和欣赏它,而是以一种效益的增加和金钱的权衡去利用它。这使得艺术这种现象看起来无知而病态。比如,大部分人每天都会刷微博,对于日益泛滥的大众图像,我们需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效的信息,而这种对信息的辨识和批判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提炼的,常常会因为利益纠纷,出现一边倒现象。不难看出,人们过于相信技术带给他们的能量,远大于相信自然所赋予的生长力。

再次,艺术的终结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本身具有接收并蓄的功能,当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就更多地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因此,当我们去审视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时,往往能看到文化的神秘性以及艺术家个人表达的延伸。如新与旧观念的选择、批判与弘扬的选择、讽刺和赞美的选择等。艺术更多的由社会和文化所限定。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事实和事物本质的逻辑,必须要重新审视,而文化讲述的理论逻辑是更具可靠性的。文化,由不同自然环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有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等,在这个形成,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文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表面上,文化似乎具有了兼收并蓄的品质,但实则还是有比较的。为什么某些艺术风格,类型或思潮可以迅速受到知识分子的尊重和传播,而某些却一直遭到人们的冷漠甚至鄙视?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技术很好的绘画者,它们画什么像什么,但是他们缺乏一种文化的思考性,并不能真正去理解艺术本身含有的魅力,也不能主动地将绘画思想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变成了一些廉价甚至庸俗的作品。反过来,在这种艺术与文化的合法化的斗争中,那些拥有各种优势资源的行为者往往可以占据很多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艺术的准则和趣味变化的方向。二战后,社会动荡不安,欧洲国家曾进行一系列的绘画展览,希望扭转文化现象,得到艺术上的传承。从中可以看出消费文化中社会各大规范,权力的制约,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甚至作出很大地牺牲。艺术的终结可以说是文化上的影响与制约,它们相互对立,但又相辅相成。

最后,回过来说到艺术或艺术史的终结。在贝尔廷看来,艺术与艺术史的终结始终是和现代主义联系起来的,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们会用特殊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我的想法。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的图形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不难看出现代主义美术采用了一些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式,来反映当时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人们反传统反理性的特征。它与古典主义相反,但承认艺术史内在的协调统一,却对新艺术与旧艺术之间的差异不明确。在这里,这种叙事性的终结往往表达了某个时间段历史性的终结,并不会成为永恒。因为这个时间段很特殊,以理想化的方式为基础存在的艺术可能需要更多地考验。当我们欣赏过去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会沉浸于过去的历史时期,艺术理念并没有去否定这个艺术史,但更多地是早已将这种艺术观念转化成一种哲学性的探索和追求。因此,当代艺术的出现,使现代艺术面临巨大压力。它要从宗教、哲学、美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去创造出新的艺术,用以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甚至承担自然和社会责任。总的来说,一方面,由于西方内部的分化,出现欧洲与美国两大阵营,直接影响着艺术史的统一;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无法纳入原来的艺术史框架中,也无法得到统一。

因此,艺术的终结一直被不断讨论,从深度和广度上也是要不断深入学习的地方。只有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辨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维持艺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得到自我的救赎,努力消除危机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找到根源并积极理解和回应。

【参考文献】

[1]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终结了吗?[M].常宁生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咪咪(1993.09-),女,汉族,山西省中原县人,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16级版画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版画。

猜你喜欢

技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