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

2017-12-12陈艳玉

考试周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习俗创造力

陈艳玉

摘 要: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通过千百年来对生活观察总结的智慧精粹,集聚了最朴实的思想感情,是我国民间艺术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平面结构艺术,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和生产之中,扎根于民众之间,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千家万户在节日里增添色彩,体现了劳动人民最为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关键词:镂雕技术;智慧精粹;习俗;创造力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为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它是平面结构艺术,是以精华的平面点、线、面构成的不同的应用,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和生产之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最为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它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贴在墙壁、门窗、房柱、灯笼、镜子等地方作为点缀作用。此外,剪纸在很多时候还用于祭祀祖先等活动中的供品装饰图案之中。

一、 剪纸艺术的悠久历史

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通过千百年来对生活观察总结的智慧精粹,集聚了最朴实的思想感情,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利用镂雕技术,依据“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原理实现平面造型艺术。追溯其历史,在汉代书籍记载中就有“剪彩为幡”的记载。汉代人十分重视立春,他们把立春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便要举行“迎春”活动,祭祀青帝句芒。立旗杆,挂青幡,着青色官服,戴青色官帽,乘青色车辆,舞青色旗帜等,均为了祭祀青帝句芒而统一使用青色。老百姓则通常把平时生活中使用丝织品剪刻成小幡戴在头上,相互走动,赠送对方。东汉的王符在《潜夫论》中就有关于剪纸方面的记载。他在主张“变风易俗”,反对“浮侈”时,写道:“或刻画好缯,以书祝辞。或虚饰巧言,希致福祚;或糜折金彩,令广分寸;或断截众缕,绕带手腕;或裁切绮縠,缝帙成幡;皆单费百缣,用功千倍。”他所说的“刻画好缯”“裁切绮縠”说明剪裁的材料是丝织品;“令广分寸”则是说出了小幡的尺寸;“糜折金彩”“缝帙成幡”说明了除了剪刻之外,还需要彩绘描金、缝纫、联缀等工艺,最终才做成小幡;而“刻画好缯,以书祝辞”“虚饰巧言,希致福祚”则说明小幡上面还有很多吉祥祈福的文字和一些节令性的吉祥图案。

“剪纸”一词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甫的赋诗之中。当时,他在安史之乱避走彭衙,受到故友款待,赋诗中说道:“延客已熏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这里的剪纸是用来招魂的工具,源于原始的鬼魂崇拜。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人日诗》中也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继晋风。”他定是读过由南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因为《荆楚岁时记》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的汉族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全书共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

二、 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功能

民间剪纸和民间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关系,剪纸是为民俗服务的,习俗的形式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剪纸的存在必须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剪纸扎根于民众之间,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千家万户在节日里增添色彩。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表现体和物化的语言,被经常运用在四时节令、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寿诞、居家、服饰等民俗活动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有民俗在“人日”的时候(唐代的时候称为“人胜”),也就是在正月初七,民间就把各色丝织品剪刻为人形,或者雕镂金箔人形,佩戴在头鬓间,或者贴在屏风上,又造“华胜”相互赠送,表示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

又比如,婚俗中就用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等剪纸。鱼是多子象征的神祇动物,用鱼来比喻多子,用双鱼来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而窗花、炕围子花、顶棚花灯等装饰性剪纸,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为广泛、普及的品种,它的形象都是那么的写实、逼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夙愿。还有就是在窗花的剪纸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表现山水风景、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花虫鸟兽等题材的剪纸,这些都是选择寓意吉祥、幸福、欢乐为主题的。如,“五谷丰登”“连年有余”“吉祥喜庆”等,并加以月牙、锯齿、简易的线条图形等,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还可以寄托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重要的是采用了“透光”剪裁形式,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剪纸这门艺术能够保存至今,可以说是和民间的习俗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剪纸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在宫廷内部也有其独特影响,并逐渐开始盛行起来。据记载,景龙年间,中宗首创于立春赐群臣剪花的先例。景龙四年(710年)正月初八立春,中宗命侍臣自芳林门经苑东至望春宫迎春,剪出大花,人赐一枚,又命大学士赋诗吟诵,此举载入史册,为历代君王所效仿,几成定制,剪彩迎春的习俗也成为官方的一项重要活动。

三、 剪纸艺术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 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有著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我们了解民族艺术文化,促进艺术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它是我们的根,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非物质文化两大类。文化的传承是流动的,剪纸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它的创作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左右与影响,朴实地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剪纸艺术是祖辈们通过代代相传,并逐渐发展、完善而得来的,人在剪纸艺术的传承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剪纸的技艺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手口相传才延续到今天,人的消失,无疑是对民间艺术的最大损失。

2. 培养学生剪纸的兴趣,收集素材,活用教材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注重培养孩子剪纸的兴趣,收集剪纸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剪纸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爱动手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操作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学以致用,达到学会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剪纸课程是具有人文性的课程,剪纸技艺的学习不能与生活背景相脱离,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沉淀。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图案、花纹、手工作品,当作课堂教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生活,勤于动手,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让学生接触到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在选取素材的时候,学生将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家中所置办的、粘贴的纸质物品收集起来,带到课堂上来,教师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取艺术的原型,进行对比、分析、概括所需要的信息。将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为课堂教材,引领学生们进行讨论交流,寻找民族文化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动手实践,穿插剪纸技法传授,将剪纸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3. 注重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倡导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强烈,思维敏捷,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鼓励他们在剪纸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主动尝试,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艺术作品最忌讳的就是抄袭、模仿,独创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在艺术的创作上进行探索,而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民间技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结合自己的感情和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运用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方法,展示剪纸技艺。通过尝试,发现,再尝试,到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剪出自己剪纸作品。教师对于有创造性的学生作品应该从作品的闪光点入手,及时给予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加强对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促进剪纸技艺的提高,對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连海 中华传统剪纸民俗,气象出版社 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2]张京羽 高手在民间——一个中学生对民俗剪纸大师的访谈实录,中国当代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习俗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