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

2017-12-11刘仙妮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9期
关键词:沙洋县充血性洛尔

刘仙妮

(湖北省沙洋县中医院,湖北 荆门 448200)

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

刘仙妮

(湖北省沙洋县中医院,湖北 荆门 448200)

目的:研究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湖北省沙洋县中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2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抗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R、SBP及DBP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LVEF、CO、E/A及SV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可显著改善其心功能的相关指标。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参附注射液;美托洛尔;心功能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以心功能不全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及急性肺水肿等临床表现。老年人是该病的多发人群。有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常规抗心衰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湖北省沙洋县中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沙洋县中医院内科在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NYHA(纽约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对这68例患者进行分级,其中,有26例Ⅱ级患者,31例Ⅲ级患者,11例Ⅳ级患者。将这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8例、女8例;其平均年龄为(75.2±8.05)岁;其原发病的情况为:有20例冠心病患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例扩张型心脏病患者,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0例;其平均年龄为(73.26±8.53)岁;其原发病的情况为:有14例冠心病患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4例扩张型心脏病患者,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抗心衰治疗。具体的方法为:使患者卧床休息,使用洋地黄、呋塞米及贝那普利对其进行治疗。洋地黄的用法为:口服,0.7~1.2 g/次,3~次/d。呋塞米的用法为:口服,20 mg/次,2次/d。贝那普利的用法为:口服,5~10 mg/次,2次/d。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吸氧及扩张血管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参附注射液的用法为:将40 ml的参附注射液加入到25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用该药液进行静脉滴注,滴速为25滴/min。美托洛尔的用法为:口服,对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患者的初始用药量为12.5 mg/次,对心功能分级为Ⅳ级患者的初始用药量为6.25 mg/次。患者若未出现明显的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的现象,将其用药量逐渐增加(每次增加6.25 mg)至其最大耐受量。患者若出现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情况,应减少或停止为其服用美托洛尔:1)SBP<90 mmHg;2)心率<60次/min。3)存在心力衰竭加重的征象。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比治疗前后其HR(心率)、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O(心排血量)、E/A(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SV(每搏输出量)、SBP(收缩压)及DBP(舒张压)的值。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我国卫生部药政局在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后,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基本消失,其心功能分级下降了2级,其LVEF值明显升高,视为显效。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减轻,其心功能分级下降了1级,其LVEF值有所提升,视为有效。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心功能的分级及LVEF值均未发生变化,或者其发生死亡,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也未出现肝、肾功能受损的现象。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R、LVEF、CO、E/A、SV、SBP及DBP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R、SBP及DBP值均低于治疗前,其LVEF、CO、E/A及SV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R、SBP及DBP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LVEF、CO、E/A及SV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 (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 ( ±s)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HR(次/min) LVEF(%) CO(L/min) E/A SV(ml) SBP(mmHg) DBP(mmHg)对照组(n=36)治疗前 88.3±9.7 0.51±0.02 2.38±0.27 0.62±0.25 63.81±10.37 159.5±32.8 99.1±10.9治疗后 82.5±6.2△** 0.58±0.03△ 3.45±0.19 0.67±0.39△ 76.36±11.25△ 143.2±15.1△* 87.9±12.6△*治疗组(n=32)治疗前 86.3±11.2 0.49±0.05 2.42±0.21 0.61±0.27 62.95±12.71 159.1±32.5 98.9±11.8治疗后 72.1±7.6△ 0.69±0.06△* 4.25±0.27* 0.79±0.58△* 85.18±11.53△* 124.5±14.3△ 79.8±13.1△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左室功能障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及外周血流分泌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患者存在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和细胞因子被激活的现象,使其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的水平上升,促使其发生心肌重构,加重其心肌受损和心功能恶化的程度。因此,阻断该病患者内源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延缓或逆转其心室重塑是控制其病情进展的关键。

近年来,临床上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参附注射液中的

人参总皂苷具有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减慢心率的作用。去甲乌药碱具有显著的强心、抗心肌缺血、缺氧及抗凝血的作用[1]。该药可通过降低人体内活性氧的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达到保护心功能的目的[2]。美托洛尔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该药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和心脏的舒张功能。该药还可增加心肌电的稳定性,发挥抗心律失常、逆转心室肥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延缓或阻止心室重塑的功效[3]。

综上所述,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和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1]程小曲,许泽清,梁鉴添.参附注射液对左心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1-12.

[2]徐军,楼洪刚,楼宜嘉,等.参附注射液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87-88.

[3]Hong YJ,Jeong MH,Hyun DW,et a1.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i mva-sta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failure wh 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my ocardial infarction[J].AmJ Cardiol,2005,95(5):619.

R541.6

B

2095-7629-(2017)19-0176-02

刘仙妮,1973年4月出生,主治医师,工作单位:湖北省沙洋县中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沙洋县充血性洛尔
请大声一些
沙洋县水稻“一种两收”品比试验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普萘洛尔与甲巯咪唑对甲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
“一高三新”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普萘洛尔治疗桥本病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
噻吗洛尔在预防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