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研究

2017-12-10宋慧敏

当代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松山湖东莞生态

唐 益,宋慧敏

(1、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2、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研究

唐 益1,宋慧敏2

(1、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2、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基于对东莞市转型升级现状分析,提出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大力建设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布局重大项目,重点突破,构建新的增长极;提升和扩围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打造科技、产业、城市融合的典范;大力开拓创新创业空间,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舞台;大力培育新兴战略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路径

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从整体上看,东莞市经济逐渐平稳恢复,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全球产业布局大调整和国内区域经济大竞争的宏观环境下,以低端制造业立市强市的东莞,难以摆脱旧的发展路径的桎梏。而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的竞争实乃区域创新的竞争,而区域创新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争夺。如何筑巢引凤,构筑平台才是问题的关键。东莞必须顺势主动而为,抢抓“牛鼻子”,选择合适的战略对策,迈好关键性的几步,大力引进人才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再次实现高水平崛起。

一、大力建设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之争实乃高科技产业之争,高科技产业之争又集中在高层次人才的争夺,而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又集中在环境的比拼。谁拥有最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将成最大的赢家。

1、大力建设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健康需求日益增长,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是人们健康的基础环境条件。对于急需转型升级的东莞来看,追求绿色低碳的新兴高科技行业应是其首选行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需要包括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些归国高层次人才,更加注重环境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倾向于选择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良好生态自然环境是最优质的资源,最大的资源,具有最大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磁极效应。由于生态自然环境,部分自然生成,部分是人工培育而成的,但不管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培育,都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因此,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

东莞市应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目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生态建设的氛围,掀起一股东莞人人关爱、投身到东莞生态建设的热潮。以《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为纲要,《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实施方案》为路线图,明确目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培育具有东莞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奠定基础。进一步细化任务和步骤,明确时间约束。把环境建设纳入到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加强环境建设的监督和考核,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环境建设的主导、引领、推动作用。公共绿地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广泛发动基层村、社区、企业环境建设的主体作用,拓宽环境建设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满足环境建设的资金需求。高规格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布局,严把生态环境规划关,进一步编细编实森林城市建设、路网、水道、山岭、水库、公园等系列规划,形成完整、系统的绿化规划。

以公园建设为主抓手,以路网、河道、湖泊、水库、森林山为重点,以松山湖高新区、生态产业园引领,以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中英低碳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及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生态建设为示范,以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等环境规章制度,大力实施植树、种草等绿色行动,全面推进东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规划纯电动公交车的投放,规划并实施公交车3年内全部换为纯电动车。严拒污染企业进入,建立现有企业的改造和环境约束逐步退出机制,清理整顿污染企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行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建设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

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对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与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同样重要。“二战”后美国在科技、经济、军事方面的综合实力领先于全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民主、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环境。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使得美国成为全球精英趋之若鹜的圣地和适宜创新的沃土。东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既非省会城市,又不是中心城市,要想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大的突破,必须在适宜创新创业的环境上有大的动作和作为。依托松山湖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密切关注重点高校的科研动向,加大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合作共建研究院的力度,吸引风险资本和高科技公司入驻,创建一个“东莞硅谷”。以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为载体,以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中英低碳产业园为重要节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的治理力度,在户籍、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等重点民生方面出重拳进行治理和改革。加大项目投资、创新后续监督服务模式等商事制度改革,宣传和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集聚整合优化创新创业政策,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创新创业者的活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服务,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和模式,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和创客精神,加大对典型经验和突出人才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和竞争、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

二、布局重大项目,重点突破,构建新的增长极

相互关联的产业构成一个产业链,区域某一产业的发展往往带动这一区域相关上下产业、生活配套产业的发展。引入布局一个重大项目,将会引起产业一系列链式带动效应,对GDP直接间接的贡献将呈乘数效应。2014年,东莞市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到33家,其中超百亿企业10家。华为终端、步步高电子、宇龙通信、欧珀移动等大型手机生产企业成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仅此一家企业就拉高东莞市工业产值增速4.2个百分点,可见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强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构建新的增长极。

三、提升和扩围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打造科技、产业、城市融合的典范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已成为东莞整合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高科技项目最重要的平台,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是东莞乃至珠三角转型升级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引擎。为充分发挥松山湖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松山湖土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在不断提升松山湖的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可考虑松山湖进行扩围,加快松山湖与生态园的融合,还可考虑把同沙生态园纳入园区。严规划,强化高科技和生态环保理念。用新兴高科技推动产业的发展,以产业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强路、水、电、网络、学校、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湖泊、水库、公园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建成既宜业又宜居的产城融合典范。

四、大力开拓创新创业空间,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舞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激发大众创新创业,可以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多种创新创业空间,建立和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在场地、水、电、网络和税收等方面,地方政府可考虑提供无偿的服务。可尝试通过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资本扶持有商业化可行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和完善大众创新创业投融资的长效机制,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撑。引导和推动大众创新创业与拥有基础科研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对接,完善持续性的技术支撑服务。大力吸引具有一流成熟高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东莞创业,在场地、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五、大力培育新兴战略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如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东莞传统的制造业整体来说,层次较低,利润空间小,在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迟早会迁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在“十三五”时期开启之年,需要加快进行前瞻性的产业战略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但东莞存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整体不足,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本投资新兴战略性产业力度不够。特别是企业的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强,对技术改造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研发投入热情不够,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普遍状况。因此东莞市研究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对孵化器、大众创新创业空间、民营风险资本投资等进行补贴,同时对投资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企业在初期给予税收政策的强力支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环境。在初创期,凡涉及增值税都给予即征即退政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当年150%的所得税前扣除,当年扣不完的可以给予延期5年的税前抵扣。通过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1]东莞阳光网.数据告诉你 东莞经济没有衰落而在雄起[EB/OL].http://news.sun0769.com/toutiao/201504/t20150417_ 5263613.shtml.

[2]陈国华 喆、杨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与提升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

[3]杨艺敬:经济结构转型造就东方“曼哈顿”[J].上海经济,2004(2).

(责任编辑:孙茜茜)

广东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博雅教育?专业素养?技能训练协同融合教学创新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编号:2015GXJK163。

猜你喜欢

松山湖东莞生态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才艺专辑
英文摘要
力求呈现视听唱的和谐统一 东莞松山湖别墅影K娱乐室
东莞,东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中国梦,少年梦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松山湖,美丽的家园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