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六次产业化对黑龙江省三产融合的启示

2017-12-10邢玉升耿峥嵘

北方经贸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化黑龙江省加工

邢玉升,耿峥嵘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日本六次产业化对黑龙江省三产融合的启示

邢玉升,耿峥嵘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当前黑龙江省实现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举措。对于农村的三产融合日本率先提出了“六次产业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日本六次产业化发展及其实施路径,结合黑龙江省现状,借鉴日本先行三产融合发展的有益经验,基于省情提出黑龙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策是: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延长产业链条;推行现代信息技术,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农业资金支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业生产结构。

六次产业化;三产融合;日本;黑龙江省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三产融合”,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地区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推进农村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从三产融合角度全方位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此,加快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改变当前黑龙江的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日本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深度、政策实施完善性以及实践有效性方面均处于世界前沿,特别是六次产业化的提出对日本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日本六次产业化,并借鉴吸收日本农村产业融合与产业一体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探寻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农村三产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六次产业化的内涵、特点

(一)六次产业化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日本面临农村经济发展迟滞,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不足,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逐年加大等问题,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六次产业化的概念。六次产业化,被解释为一二三产业之积,即1×2×3=6,其中“1”指代农林渔业等第一产业,“2”指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3”指代服务业、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三次产业之积意味着三次产业的经济收益都不可为零,即以第一产业从业者为主体地位,形成集生产、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强调三次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也就是说,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的一种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不仅要求农民从事传统的第一产业的生产,同时也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并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并带动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六次产业化的特点

第一,六次产业化以农民增收为终极目标。通过三次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保证主要参与者能够享有产业融合带来的经济价值与利益。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促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并以此鼓励更多的主体积极投入到三产融合中去,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发展六次产业化注重区域间协作。六次产业化是要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并基于当地的资源特色进行生产,实现初级产品的加工与最终消费品的销售。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并且难以在同一区域内完成,这需要区域间的合作来实现三产的融合。

第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发展六次产业化是为了改善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因此在实现三产融合的同时,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特别是留守的老人及妇女,鼓励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去。

第四,重视政府对六次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需要颁布积极的政策引导产业融合的发展。例如,日本政府制定的《农林水产技术基本研究计划》,其中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关于农产品加工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合作,保证第六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前沿性发展”。

二、日本六次产业化与三产融合的分析

(一)六次产业化提出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加工业与制造业,大量的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导致了日本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了耕地面积减少以及耕地的闲置,农产品供给率下降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日本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特别是六次产业化概念的提出为“第六产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旨在进一步加速农村的三产融合,其目的是利用农村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民充分享受三产融合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通过这种新型产业模式的推进,促使剩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有效推进了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途径

1.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延长产业链条

目前,三产融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从日本成功的发展经验来看,大力促进三产融合,构建新型农业产销模式,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说农产品加工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获得更高附加值,也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前后关联,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融合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推动技术创新,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可以大力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步伐,日本在最初发展六次产业化时也曾一度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此日本政府格外注重引进新型的技术与专业的人才,在通过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与三产融合环节中,建立起了专业的制度化人才培养体系。例如,日本政府着力培养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从业者与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究前沿的加工技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3.加强三产融合的制度保障建设

在日本发展六次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推行六次产业化发展,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例如,对于参与到六次产业化发展中的从业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对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进行折旧与维修。2010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六次产业化:自产自销法》,鼓励当地利用丰富的农林水产资源,推行与农产品加工相关的综合性项目,实现自产自销。

三、黑龙江省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挑战与必要性

(一)三产融合发展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后继乏人、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造成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继力量不足,与当时日本面临的境况相似。同时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的农业生产优势,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此,为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黑龙江省可借鉴日本在发展六次产业化的模式与措施,形成新的产业运作模式,推进省内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黑龙江省应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农产品特色,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发展壮大与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更好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进程。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传统农民的生产经营素质很难胜任产业融合带来的科技含量较高、管理创新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同时也面临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因此,政府可推出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前沿的专业技术,投入到农村产业融合建设中去,同时加快创立培育完整人才的培养体系,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的引入与培育。另外,当前黑龙江省对于三产融合的发展未能出台详尽的、完整的政策引导,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多是宏观的指导与方向上的指引,对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保障措施未能得到很好的完善,因此,加强对三产融合的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推进三产融合,不仅可以推进省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可以充分开发利用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实现农业农村的三产融合快速发展,是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抓手。

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黑龙江省城镇化的发展,城乡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进城处于弱势地位,城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因此,黑龙江省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单纯依靠传统农业与第一产业的发展,应当着力于依靠产业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使农民充分享受到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融合带来的价值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黑龙江省创造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2.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使农民不仅能够获得农产品原料的价值,还能获得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在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六次产业化比起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使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利益共享,快速提高农民收入。黑龙江省应利用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原料,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3.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黑龙江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农业农村社会发展方面,黑龙江省促进产业融合可以有效缓解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不足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大量的生产要素、资金与技术被投入到第一产业中,同时产业融合也带来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优化,以及产业的集聚与体制的创新。并且引进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生产销售理念,将新技术新模式融会贯通,能有效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发展六次产业化的对策

(一)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延长产业链条

针对黑龙江省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绿色农产品特色,推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与融资政策,对带动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利用黑龙江省独特的农业资源进行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开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新兴的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效率。政府可给予企业适度补贴,激励引导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旧换新,更换引进新型的设备与仪器,提高生产效率,并对较为分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优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加工、销售企业加强与农业生产者的联系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同时企业可加强与大型商场、农贸连锁市场、批发市场的合作,进一步开拓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鼓励省内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跨界发展与混搭发展,跨区域整合资源,力求发展出农产品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的品牌营销企业。

(二)推行现代信息技术,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互联网农业是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引起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应大力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先进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模式。要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节省流通成本,逐步消除产品的市场壁垒,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同时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方式,满足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激励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者利用互联网开通网络销售平台,全面展示省内特色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与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鼓励三次产业参与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产业一体化,促进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与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持续加强对农业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政府应加强对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经费补贴,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增强对于农产品深加工与产业融合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投入,激励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公关、创新。同时政府要给予相关科研人员一定的补贴,激励其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并吸引大量的人才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科研及人才培养来保证农业发展的技术性与前沿性,并最终推动黑龙江省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农业资金支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与三产融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农村商业金融机构来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政府应通过投资、信贷等多种方式对农村的金融机构进行扶持,以此确保金融机构可贷款给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与加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通过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推动当地农产品加工与产业融合的发展。

日本政府格外注重社会力量对产业融合的贡献,例如,发展第六产业的辅助基金,就是政府与民间企业联合注资成立的。黑龙江省可考虑由政府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与产业融合建设的相关项目中,同时可引导农业生产者自主以资金或股份的形式成立新型的农民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在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之外,积极地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环节,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者、销售者与服务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参与者分享产业融合的成果。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利用本省鲜明的农产品特色与农业文化打造休闲式的农业发展战略,发展集合餐饮、采摘、休闲娱乐于一身的体验式农业,形成当地品牌特色,在农村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模式,构建长效的产业发展机制,延长产业链条,使三次产业形成有机融合。

(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业生产结构

丰富和拓展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尤其是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和产业指导,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运用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生产体系趋向于高效的组织结构。构建与农业大省相适应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围绕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要兼顾协调发展,形成三产融合。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黑龙江省可借鉴日本农村六次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有益经验,形成适合省情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孔祥智,周 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1).

[2] 王志刚,江 迪.日本“第六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1(3).

[3] 路 征.第六产业:日本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日本经济,2016(4).

[4]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

F270

A

1005-913X(2017)10-0031-03

2017-09-10

2017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1701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YD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JY108)

邢玉升(1964-),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耿峥嵘(199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产业化黑龙江省加工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