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育应用的研究

2017-12-09戴珏

考试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章情境语文

戴珏

摘 要: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它通常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和小故事的叙述,来向学生进行传递某种思想或情感。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效果甚微,還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们要摒弃传统的“你应该……”、“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等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利用情境教育构建文章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收获和感想。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应用

语文最开始被称之为“国文”或者“国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后来人们把它被改为“语文”,只注重它的工具性。新课标要求下,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要求又被重新提上日程。这就需要老师这位引路人,将学生引入语文的人文情景当中。

一、 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利用已有经验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蕴含着深厚的情谊。学生单凭对文字的句句分析是难以体会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跳出课本,回归到生活当中,再从生活当中回到文章的学习,相信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上一个台阶。

自古以来,父亲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但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不比母亲的少。父亲更多地负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为孩子遮风挡雨。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通过火车站送别的小事展示了父亲无声的爱。文章中讲到,父亲因为忙,一开始说定不送我,但由于放心不下,后又坚持要到火车站送我。他一路为我打点着行李,才开始我不以为然,嫌他迂腐,到后来父亲为我买橘子,我看到父亲穿过铁道,爬上爬下的蹒跚背影,才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爱。学生们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回想一下,父亲平时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帮助他们去挖掘父亲身上的闪光点。有的学生说:“每次回家晚了,都是父亲在楼下,站在寒风中等我,并用带有责备的口气让我不要在外面逗留太晚,不安全。我通常都只顾着嫌弃他的数落,没有意识到父亲对我的爱。”还有的学生说:“每次我把自行车蹬坏了,都是父亲自己修,父亲很专业,三下两下就把问题解决了。出门前都帮我打好气,让我注意安全。以前我总顾着和母亲交流,现在我感觉父亲也在默默地关心着我。”学生们通过回想每个人收获了感动,接下来再学习文章时,他们就更能从“不容易”、“蹒跚”、“努力”等词语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潸然泪下。

二、 表演情境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很有戏剧性,文章中有人物,也有故事情节。众所周知,演员要反复研究剧本,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才能将人物的形象传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特点和文章脉络,我们不妨让学生试着把故事中的人物演出来。

《范进中举》中涉及很多人物形象,如范进、胡屠夫、范进的母亲、范进的妻子、众邻居等等。由于要进行表演,学生们一定会对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和反复推敲,为大家呈现一堂精彩的演出。如剧中的胡屠夫,有学生说:“胡屠夫一定很壮,嗓门也很粗,而且会很凶。所以我们要选一位比较壮的男同学。”还有的学生说:“范进一定很清瘦,是个书呆子的形象,而且唯唯诺诺的,大气不敢喘一声,所以要挑选一个瘦小的男生。”学生们这就开始挑选演员了,表演的形式,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其中,也让他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乐趣。接下来,他们又对中举前后人物形象的反差进行了对比,感受到胡屠夫先前对待范进凶暴粗鄙,范进中举后,需要靠酒才能把自己的凶狠展现出来,是一个虚伪的势利小人。通过一场表演,学生看到了封建制度下的世间百态,更惊讶于科举考试力量的神奇和糟粕。

三、 多媒体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课堂当中。它省去了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免受粉笔末的侵害。它能够为老师提供强大的数据库,大大缩短了老师的备课时间。多媒体技术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递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如此,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进行表达的教学内容和无法观察到的教学画面,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光、动画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王朝柱的《长征》时,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场景。的确,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学生们,物资富足,吃东西时挑肥拣瘦,碰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就干脆倒掉,他们怎么能够想象得到长征时期成批的战士被饿死的情景。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他们心里就产生了疑惑,长征是怎样一个情景,为什么连领袖们都没有饭吃呢?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记录短片。从短片中,学生们可以看到红军们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吃树根和树皮的艰苦画面。过雪山时,无数的战士摔下雪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过草地时,又有很多战士陷落在泥潭里。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没有屈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更好地领会了长征精神。

四、 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语文中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学生坐在教室中学习课文,沉闷而又无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结合文章作者的描写,体会景色与文字共同带给人们的美感。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踏青活动。学生可以到野外,看看刚刚露出头的小草,看看开花的各种果树,还有花朵上成群的蜜蜂和飞舞着的蝴蝶。坐在草地上,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春风拂面的感觉,看看是否同作者描写的一样,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我们的脸。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春天的雨景,并同夏天的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不同。春天的雨下不大,通常不妨碍人们的出行和劳动,而夏天通常是倾盆大雨,地上泛着水泡。春天一来,人们不再蜷缩在屋里更愿意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春天带来了新的希望。

五、 实验法情境

语文虽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但是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关注科学的文章,他们更多地展示科学家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文章中描述的情景。endprint

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时,伽利略用将两块相同重量的鉛块拴在同样长的绳索上面,并将绳索系在柱子上面,数两条绳索的摆动次数。伽利略还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学生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实验,几个学生一组,将两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拴在相同长度的绳子上面,并将绳子拴在尺子上面,两个同学举着,另外两名学生数他们的摆动次数。同时针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学生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篮球、足球等,站在教学楼顶上,做两个排球或者篮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通过做实验,学生体验了一次当科学家的感觉,也明白了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 问题情境教学法

古人云:学贵有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大脑就像平静的湖水,没有任何的波澜,问题就像是投入学生脑中的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老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想在第一时间就给出答案。这样才能证明“我是最棒的”、“我比别人更加优秀”。问题就像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座大山,每个人都想把它跨过去,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心理。无论是好胜心理还是探索心理,他们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老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中,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体会不到探索的乐趣,问题过于复杂,又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

在学习沈从文老先生的《端午日》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学生一下子难以回答出来,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前后桌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学生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元宵、元旦、清明、端午、中秋、春节、重阳节。这么多,哪三个才是?”有的学生说:“我上网时看到过是春节、端午和中秋。”针对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端午节和屈原有关,屈原是在这天殉国的,但是细节记不清了。”这时,有学生补充道:“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在秦军攻破楚国时,他不忍心抛下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相互补充,加深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总之,语文课应该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发现大自然之美,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优秀文章与各种情境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祥栋.论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D].长春师范学院2012.

[2]钱燕娟.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D].苏州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章情境语文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