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合作办学引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升

2017-12-09李静

科技视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李静

【摘 要】坚持以“校+”合作办学理念为引领,是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通过理念融合、定位确定、策略选择,以“校+”合作办学理念贯穿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师资建设、培养模式和科研服务五大转型支撑,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合作办学之路。

【关键词】合作办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大趋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对于“专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办学初创期和转型发展探索期“双期叠加、任务多重”是一个基本背景。升本后,类型不变、层次提升,这一类学校转型任务更多的是巩固(继承发扬注重实践教学、对接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的既有优势)、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培养层次、教育规范标准、教育质量等)和定型(强化应用型特点、培育新的特色、形成新的教育品牌)。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以下简称学校)2013年由原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建校于1957年)和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于1963年)合并组建。原两校均具有50多年从事应用型教育的经验积累和鲜明的行业特色。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一员,学校基于“牧”文化和“商”文化的办学传统积淀,立足区域、行业需要,以“校+”合作办学统筹推进转型发展建设,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任务,以试点专业集群为载体,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路径,着力凝练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了办学实力和质量。

1 “校+”合作办学的内涵与外延

“校+”合作办学的提法受到了“互联网+”的启发。“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那么“校+”合作办学也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产学合作或校企合作育人,而是贯穿学校办学理念到办学行为全过程的新思维,全面统筹校内校外各种办学资源的新视野,办学利益相关方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的新格局,是本科院校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放办学、充分体现应用型特点的新要求。

因此,“校+”合作办学的内涵是指高校以开放、共赢、系统办学理念为指导,以高校自身为办学主导和合作主平台,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将政产学研合作融入整个办学过程当中,建立由行业、企业等多方全方位、深入化参与学校教学育人、科研服务各环节的新体制,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高校完整的教育过程、实现高校办学使命的新模式。“校+”合作办学的外延包括了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会合作、校地合作等合作类型以及各类型下多样的合作形式。

2 “校+”合作办学的路径选择过程

新升本院校建校伊始,办学模式的转变可以说是转型发展的中轴。只有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趋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转型战略和办学模式,才能不陷入“千校一面、同质竞争”的怪圈,避免在转型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学校正是在经历理念融合、定位确定、策略选择的前提下,明确了以“校+”合作办学引领转型提升的基本道路。

2.1 在发展理念上正确处理巩固与提升、质与量、继承与发展、破与立的关系

这其实是高职高专院校升本后如何面临本科要求与原有专科办学优势的取舍抉择问题。多年来,原两所专科学校一直在走应用型教育的路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郑州牧专就在家禽与禽病防治专业1985级学生中实行了“2+1”和“三阶段代职顶岗实习”的校场(养殖场)合作培养模式,获得1989年全国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依靠强技术、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学校走出了一条“面向行业、改造专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和“产学研紧密结合、校企生良性互动”的办学之路,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地方和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说,现在很多对应用型本科的要求一直就是我们的惯常做法。所以这一类型学校转型要坚持道路自信,在提升中补齐本科办学规范、学科建设、学术水平的短板。同时在转型期,还要处理好本专并存阶段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破除专科阶段的体制机制惯性,构建新型办学治校制度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2.2 发展定位上坚持“两性两型”

学校坚持立足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等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农牧生产、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行业为主要服务面向,以“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应用型”为基本办学定位,确立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导,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继续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构建农学、管理学、工学为主体的牧工商一体化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发展生命科学类、食品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与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建设具有明显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2.3 在发展策略上两条腿走路、三步谋变

实现本科理念和应用型特点的结合应该是由专科升格而来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的基本要求。现在对应用型本科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个就是认为办应用型大学就降低了档次,总是还想建学术型大学;再一个就是简单认为,应用型就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本科内涵建设放一旁,结果是“升格忘本”。要建应用型本科,二者不可失之偏颇。基于此,学校在转型实践中坚持提升本科理念和强化应用型特点两条腿走路。提升本科理念就是要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要求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学体系规范,抓好学科建设,增强办专科时欠缺的“学术味”;强化应用型特点就是要打造产学合作的升级版,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提升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服务平台,增强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味”。进而在夯实转型发展基础前提下,走评估合格—“弯道超车”—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路子。endprint

3 “校+”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校+”合作办学引领转型提升,既是完善新时期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建设的新型办学指导理念和重要抓手。近年来,学校以“校+”合作办学为主线,围绕本科办学新阶段开展应用型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形成了基本思路,开展了有益实践。

3.1 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根本方法是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从产业(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中来,就是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职业知识和能力构成要求,转变成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内容,或者说要应用我们现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去加工产业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改造或创新我们现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完成这个加工过程,前提是必须了解产业、深入企业,把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其各种各样的需求,变成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转换之后,再通过我们的教育过程培养的毕业生、人才回到产业中去接受检验。为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组成的发展咨询委员会,各专业集群分别成立了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接产业加快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常态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了校企沟通交流,建立了吸收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按照“做精畜牧兽医、做强食品工程、做大经济管理、做活信息技术”的发展思路,通过校区功能规划、院系设置调整,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建为若干专业集群。已初步构建起以农学与管理学为主体,工学与经济学为两翼,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为支撑,牧工商一体化的学科专业体系。

3.2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工程师等“师”型人才

这既来自于对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观点的认同,又来自于我们在原有专科高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的差异的辨析探索。应用型大学相较学术性大学更重视职业导向。那么在职业群体中,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畜牧师、兽医师等各类“师”型人才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标准、规格与原来高职培养的适应岗位需要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在知识和能力层次以及结构上明显要有提高。为适应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要求,学校大力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237”模式:“2”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两个重点,“3”是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相互渗透,“7”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七个模块有机结合。围绕农牧和商贸流通行业生产规律及企业经营特点,构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平台与衔接机制,在完善二级学院共建和“订单班”培养的同时,试行“3+1”、分段式、模块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了“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成59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形成了“12345”实践教学体系。

3.3 应用型大学要建设专家型专业教师队伍

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是专家,才能培养出各类“师”型人才。教师能否成功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成败的关键,应坚持以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多措并举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学校积极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认定与管理办法,支持教师考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建立了吸收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的机制。实施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双聘工程”。

3.4 应用型大学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校企合作是“校+”合作办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模式。这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原有办学优势的集中点。在转型期需要首先从理念上破解“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等校企合作的基础性问题,着力建设规范的校企合作组织平台、实现模式和运行标准,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育人的新要求。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已经形成了6种基本的合作模式:校办产业“海润公司”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雏鹰模式”、“校会合作”模式、“厂中校、校中厂”模式、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实训基地的“上海双剑”模式和“订单班”模式。学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健全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和体制,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实行学校主导、院系建管的管理体制,形成“项目带动、共建共享、全程参与、标准管理”的合作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多维度立体化合作。学校堅持按专业集群构建规范化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建稳定性的校外实训基地100余个,百业会计真账工作室等 “校中厂”29个,多尔克司等“厂中校”12个,联办“雨润班”等订单班18个。

3.5 应用型大学要以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为科研服务基本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科研既是区别于专科的重要特征,也是本科教育的薄弱环节。新建本科院校应找准自已的生态位,与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使之成为学科建设的支撑,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源泉,服务地方的基石,传承创新文化的动力。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搭建技术服务与科研平台。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与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建了“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高档牛肉解冻与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三仪畜禽技术服务中心”、“上海双剑食品添加剂研发中心”;建有“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河南省饲料工程中心”、“ 河南省生猪疾病防控中心”、“畜牧机械设备展示厅”、“远程视频传输与远程诊断系统”和“豫商文化研究”、“企业发展研究所”等校内平台,较好地发挥了人才与资源汇聚、技术研发与转移等功能。二是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在沙颍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负荷源头消减等30余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研发了兰莲口服液、清热口服液、羊场兽医远程诊断平台、遥控投料船、制冷系统多功能模拟仿真装置等10余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三是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分别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尉氏县产业集聚区、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等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组织开展 “豫企经营状况调研”活动,形成了《豫商发展报告》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四是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普服务和技术培训。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深化全方位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多种实现途径,健全适应“校+”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全面推动深度合作,努力在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研发中心、资源集聚、合作育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实现整体转型提升,建设特色鲜明、品牌过硬的应用型大学。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新建本科怎样转型.《中国教育报》[N].2012-10-22(5).

[2]王洪才.新建本科: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56-57.

[3]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安静,崔民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战略路径.教育评论,2015(5):15-17.

[5]曾照烨.以校企协同创新为抓手,提高农业高职教育质量.高等农业教育,2013(4):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