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中军:做中国最讲究的私人美术馆

2017-12-09莫兰

北京青年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王中军美术馆艺术家

他既是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也是艺术家、收藏家,繁忙中不忘挥笔泼墨,热衷于中西方艺术品的收藏。今年九月,王中军亲自策划、创立的松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艺术珍品公之于众。

松是王中军最为喜爱的植物,他希望可以让进入美术馆的每位参观者感受到东方禅意。

老房改造的松间艺术

深秋的温榆河畔早已满地金黄,而白墙内的松美术馆仍旧青松静立,碧草如茵。展厅、楼台、松舍,肃然而和谐。

首展开幕前一小时,王中军在院内一间四面通透的玻璃会客厅内等待着来宾,今天的他并非作为华谊兄弟董事长,而是以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身份与公众会面。他没有正装、领带加身,穿着运动鞋裤,简单地披了一件深蓝色的西装外套,内搭的黑色t恤里隐隐约约显露出一个白色的“松”字。

以“松”来命名这座私人美术馆,是在美术馆建造期间,王中军一念之间的决定。有次在外旅行的时候,他看到一个园林里种满了松树,当时就很震撼,觉得这太“东方”了,完全是中国禅文化的感觉。旅途中的王中军被那片松林所深深打动,回来后,他立即决定把院里的其他植被全部移走,以松代之。“在中国所有植被里,松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类型,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精神的化身,这是一个埋在心里太多年的审美取向。建筑再美都不如树好看,中国没有一个地方有这样的环境。”“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象征着纯粹、峻然、君子的傲骨峥嵘。33余亩的美术馆院落,2000余平方米建筑空间的松美术馆,由199棵松树点缀其间,对应整个氛围和气场,“松”美术馆便应运而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涌现了私人美术馆的浪潮。1991年中国画艺术大师黄胄创建了炎黄艺术馆,1998年,成都上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和天津泰达美术馆三家由企业赞助的美术馆出现,近年上海的昊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重庆的华人当代美术馆,南京的德基美术馆等私人美术馆也相继开幕。2012年,全国注册私人美术馆已经发展到一千余家,可以说建造私人美术馆在中国已然不是“新鲜事”了。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美术馆中,以王中军身上最为醒目的标签“华谊”来命名,似乎能博取更多眼球。而他却说,这座美术馆其实只是个人意志的产物,是个人想做的事,“松”则更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如西方的美术馆一般会用老板的名字命名一样,因为它们大多具有公益色彩,严格来说就是有钱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私人收藏家多年的积累,或者一个家族多年的积累,最后回馈给社会。

王中军创立松美术馆的初衷出于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与其将自己多年来珍藏的艺术品藏束之高阁,不如毫无保留的将它们展示出来,与热爱艺术的人共享。“我们这一代企业家通过20年的积累,对艺术、对社会的理解也到了一定阶段。十年前大家都在创业,赚的钱还在努力的投资,继续扩大再生产,到今天才开始谈到对社会的回馈——我觉得美术馆对艺术和美的教育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谈及设立美术馆的时机,王中军如是说。

松美术馆的所在地原来是王中军的马场,不再热衷于骑马后,他想着搁置这块面积不小的土地也是一种浪费,便有了改建成美术馆的想法,用王中军接地气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一个“老房改造项目”。在构建松美术馆主体建筑时,王中军坚定两个原则:一是节约,充分利用原有设施;二是简洁,以服务艺术为宗旨。“我觉得这个美术馆的定位首先就是要特别‘讲究,要让别人看到中国人做美术馆的态度。”第一次来美术馆“视察”时,物业经理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对王中军做了不少表示,王中军则摆摆手——多说无用,只要保证美术馆地是干净的、草是最美的状态就成。“这其实就是细节上的讲究。再一个建筑要讲究,要有东西方结合的味道。最后,每个展览都要是付出心血的展览,如果没有策划好,哪怕馆藏展延期,也不会凑合办一个展览。”说罢他望向屋外,看着片刻不停清扫落叶的工人们顿了顿,“但是也不用一直扫吧?那这一天光干这个不干别的啦!”

由于是老房改造,开始王中军也担心过房屋的尺寸问题,毕竟大多数中国美术馆的面积都不小,直到他前往欧洲各处如瑞士、奥地利、威尼斯去参观取经,发现国外很多美术馆的尺寸比“松”还小,才吃了定心丸。此后他与设计师的沟通也很顺畅,基本是“一稿定论”,包括楼梯、动线、空间、灯光以及房子的外形和主体使用极简风格的黑白两色,也是两人讨论一次就达成了一致看法。对于改造结果,王中军用“非常成功”四个字来形容,“观感和冲击非常强。”

成为收藏“王”

尽管王中军说,松美术馆首展没有刻意以任何逻辑来展现,但参观者还是能从中看出些许门道——首展名为“从梵高到中国當代艺术”,重点在“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这一部分,包括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之作,第二部分展出了中国20世纪早期油画家直至当代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第三部分则为王中军个人油画作品的展示。他十分坦白,这些年自己赚的钱几乎都花在了买艺术品上,“买完有时候也后悔,但爱好是控制不住的。”

在1997年左右,王中军开始了个人收藏之路,但是他与绘画艺术的缘分更要早的多。

1960年,王中军出生在北京,从小便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九岁进入北京市少年宫,开始系统的接受绘画训练,“当时进北京市少年宫是很难的事,所以我对绘画和对艺术的理解与爱好都是融入于血液之中的。”据说,那时他特别喜欢画《三国》和《杨家将》里的人物,同学收到他画的将军或是马都十分高兴。遗憾的是,王中军与梦想的中央美术学院擦肩而过,没能如愿在专业院校继续深造,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的兴趣。进入社会后,他在出版社当过美术设计,还在传媒公司做过广告部经理,但从未远离过艺术,成了一名“业余画家”。

1994年赴美留学归来,王中军与弟弟王中磊创办了华谊兄弟公司,事业蒸蒸日上,让他有资本开始进行艺术品的收藏。“当时收藏的大多都是熟悉的艺术家的作品。我比较早买的一件艺术品来自于一位叫李凯的艺术家,曾在故宫工作很多年,所以主要画的是故宫。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做过一次展览,恰巧是我生活的那个城市,在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画廊。当年在故宫工作的很多人都在那个城市从事艺术行业,现在这些人都是美国最有名的美术馆的东方专家。我的收藏爱好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培养了。”

起初王中军也还未形成自己的收藏体系,这个过程花了将近20年。“因为我是学美术的,有自己的偏好,比较喜欢学院派,早期买的都是学院派的艺术作品,而且都比较偏四川方向,那个时候从文学到艺术都非常倾向伤痕文学,包括文革后的小说都非常流行这种题材。”罗中立、陈逸飞、艾轩的作品是他第一阶段开始收藏的,“觉得他们都有美国艺术家怀斯的味道。可是后来我跟他们聊才发现,谁也没见过怀斯的原作,都是在画册上看的。”

几年后,他的收藏方向开始偏向当代艺术领域,如张晓刚、方力钧等这些“85后”的代表作品,之后才是吴冠中、常玉、赵无极等受法国影响较大的20世纪艺术家。王中军对国内艺术家作品的收藏,主要就分为这三阶段。“虽然这次展览中没有特意的分20世纪学院派和所谓85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但是我的收藏还是包含了这些作品的。”

2012年,他开始向西方艺术领域伸出触角,并且收获斐然。不过最让“收藏家”王中军名声大噪的是2014年11月与2015年5月,他连续两次在纽约苏富比夜场出手,以“天价”拍下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与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此前,他还收藏了莫兰迪、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等艺术家的精品……“收藏是靠时间的,谁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收藏体系建立得非常完整,我积累了20年。”

至今,王中军仍会在外出工作间隙和闲暇时间前往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参观,甚至每年都会安排专门参观美术馆的行程。“假设到一个城市度假或出差,首先要找美术馆,再之后就是逛画廊。博览会也很有意思,像巴塞尔,或是法国的博览会我几乎每年都去。今年去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展,办了200年。我一再问馆长,这个展200年前就叫当代艺术展?他说对。我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超前性。”但王中军还是强调,自己不是职业艺术家,这些见闻算不上启发,而更多的是一种享受罢了。

Q=《北京青年》周刊A=王中军

Q: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松”这种植物在院子里并不很常见,你在这方面有所顾虑吗?

A:有人说过松是放在墓地或是只有皇家园林中,但这个东西是可以变的。现在已经没有皇帝了,老百姓也可以种。我个人很喜欢它,我自己家很多年前就种松树,不是今天才开始喜欢的,而是我很多年来的偏爱。我觉得最好的树就是松树,从造型、生命力和美学都是最好的植物。

Q:你说这家美术馆本身也是艺术品,对展览学术性上你有什么想法?

A:和很多美术馆不一样这个美术馆没有馆长。第一,我觉得暂时来讲不需要,这么小的体量不必非要设一个馆长和非常复杂的策展人。假设在2019年某月有一个展览,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策划,再根据需求临时搭班子就这个展览来做。至于五年后它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我这个美术馆就是自己的心愿,我先把建筑做好,这是第一。第二,我收藏这么多年,希望把我的东西分享出去,一步一步来。现在美术馆评价不错,我认为未来展览要更认真一点。

Q:你认为电影、绘画、收藏这三种语言有什么区别?

A:我觉得绘画和做美术馆还是两回事。首先我没有商业目的,所以减轻了很多压力,像绘画一样可以把美术馆做的更精致。我画画跟收藏是一模一样的是阶段性的,因为一个艺术家随着年龄、随着阅历、随着看到的东西,或者随着社会的变化作品也在变化。我自己的绘画、收藏变化就很大,这种变化是随时的,跟人家聊一次天,或者出一次国。以前喜欢复杂美,现在喜欢极简主义……这三种创作方式我觉得差不多,人干这件事的时候脑子聚焦在那件事,干那件事的时候又想另外一件事,一点不冲突。我跟我弟弟创业到现在已经23年了,已经形成一个团队。像今天的采访,其实我什么心也不操,是团队操的心。

Q:你会在购买作品的时候关注这个艺术家背后的商业品质吗?

A:也会关注一下,但是更多的还是与审美相符。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很红,但我不能接受。我的收藏标准是,第一应该具备一定商业价值,第二美学上和自己相对一致。有的时候也会跳跃一些,看看能不能改变自己固有对美的理解,像材料、装置还有影像这些艺术。到今天很多装置作品我是不理解的,还没能理解这些艺术家的内心,對这种前卫艺术还没接受。但是对材料相对接受了——我原来特别迷恋油画,非常排斥在画上面贴个布,贴个报纸,但是我现在逐渐接受了,这个接受还是因为看得多了。

Q:水墨画收藏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A: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我最近几年也比较喜欢字画,就像对面挂的《松间明月》。在水墨上,我比较关心字,一方面我看得很抽象,可以只看字,不看内容。第二方面,中国字的内容也很多,读完可以去体会加上内容之后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关于字画我自己有偏好的艺术家,偏好略微有点金石感的、比较拙的,我不喜欢写的极为精致的。比如赵之谦、翁同龢等的字就有“拙”的感觉。水墨作品方面,我也是非常喜欢个性更强的。“八大(八大山人)”我喜欢,但“四王(清初画坛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就复杂了。“八大”的作品就能看出来,非常具有文人气质,这是我对美的理解。

Q:你跟这些藏品在平时生活里会有怎样的互动?

A:有时候是安静地坐在那欣赏,现在家里主要是跟我老爸分享。我爸字写得很好,这就意味着在艺术领域上我能有一个机会跟自己家的老人沟通,不能天天总是谈论家长里短。跟老头聊天后我发现,现在他对抽象艺术也开始接受了。原来不懂我的画,现在他也会说这个好看。我爸今年87岁,87岁的人照样能理解当代艺术,不是说老人就不理解,以前是因为他们接触的少,你天天分享这幅画,他也会有心得。

Q:未来松美术馆有扶持潜力青年艺术家方面的规划吗?

A:这个美术馆是有推动艺术进步的责任,我认为艺术进步靠的是年轻人以美术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全国以一种大规模的、一年一届的形式给年轻艺术家提供平台。每年以某种方式选拔出来,做一个全国巡回展览,这就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帮助。前一段田世信老师有一个大展在中央美院做的真好,作品的种类都是世界级的。我个人也非常喜欢雕塑作品,未来在美术馆中可能会呈现雕塑的展览,也算是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做了一个推动。

猜你喜欢

王中军美术馆艺术家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去美术馆游荡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看到人家挣钱就眼热,没想到一发力却搞成了1000亿的大买卖,他才是真正的高手!
电影大亨 自导自演人生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