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试述以“诵读”搭起诗歌教学文字与意蕴的桥梁

2017-12-08徐美珍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韵脚诗歌情感

徐美珍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台州 318000)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试述以“诵读”搭起诗歌教学文字与意蕴的桥梁

徐美珍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台州 318000)

古诗教学其实无须刻意的分析和复杂的设计,只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将无声的诗句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学会“真读”“素读”“巧读”和“细读”,就能从沉静的文字中读出温度,读出重量,读出共鸣;同时化理解、鉴赏为品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启智陶情。

古诗教学;真读;素读;巧读;细读

“古诗该怎么教”,这一直是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讨论的焦点。观察众多的课堂教学,我们越来越发现,古诗教学其实无须复杂的设计和煽情的表演,也无须刻意的分析和细致的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将无声的诗句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沉静的文字中读出温度、读出重量、读出共鸣,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自会诵于口而明于心,启其智而陶其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1]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2]

那么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古诗文阅读教学更具实力、活力和生命力呢?

一、真读

“真”指读的态度要认真,要实实在在地读。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可以看到丰富的教学活动,却难见应有的“读”诗活动,即使欣喜看到了,也不过是一些“读一下而已”的“装饰性”朗读。比如有教师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粗看在“读”上化了一番功夫:一读正音(个别学生朗读),二读熟悉整首词(全体学生朗读),三读体会豪放诗风(朗读水平高的学生点名读),四读升华体悟情感(全班同学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但从效果来看,整节课只是用读来过渡,用读来小结,仅仅是为读而读,读过去了就算是完成了。读成了点缀,读只是虚读、盲读,这样的读当然是缺乏实效的。

那么“真”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登建康赏心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尤其是红体字的读音(幻灯片上的红字有:岑、簪、髻、揾)。

[学生齐读,个别字发音含糊。]

生 老师等等,我们自己查查不会读的字。

[学生齐读第二遍,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有自信。]

师 同学们齐读时有些词尾没有咬住,句子没有站住,时有头重脚轻之感。诗词在古代是可以演唱的,类似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要读好韵脚以品味其音韵之美,比如周杰伦的《菊花台》(轻轻哼唱,唱韵脚时稍慢,用手势强调)……

师 刚才哼唱时老师以手势强调的字有何特点?

生(声音整齐洪亮)押韵。

师 这就是歌词的韵律之美,同样我们也可以读好诗词的韵脚。大家自由诵读一会儿,再齐读一遍,注意韵脚要读慢一点、读重一点。

[学生自读后齐读第三遍。有进步,但读韵脚有停顿不自然、上下句连接不自然的现象。]

师 给大家分享一个读好韵脚的方法,读完韵脚后快速吸口气,这样气息就能沉下来,既强调了韵脚,又为读下一句做好气息上的准备,这样处理停顿换气自然,大家尝试一下,我们再次齐读一遍。

[学生自由尝试后齐读第四遍。进步颇大,韵脚读得很到位。]

师 幻灯片中用红色斜线画出的地方,节奏要读准确,读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朗诵的要求,原文“倩何人唤取”是格律的要求,大家把最后一句齐读一遍。

[学生生齐读最后一句,节奏正确,声音洪亮。]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都读得非常认真。教师对字音、韵脚和节奏一一加以强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到读好为止,不管是读的遍数还是质量都非常到位,真正做到了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所说的“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课堂上反复地、长期地真读能使学生增加积累,自然生成语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朗读当作独立的教学环节来认真设计,读就是读,不是为了装饰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过渡小结。在这一教学中,学生会因为读而有了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没有分析而先有感觉,没有阐述而先有认知,“读”起到的作用是非讲析所能代替的。如此“真”读,自然能让学生进入诗歌内部,进而引发共鸣。

二、素读

“素读”就是指学生充分地调动自我感知,按照自己对诗歌的原初体验去读出诗意,创造基于对作品内容理解后的个性化朗读。这种“素读”,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中是这样表述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朗读,只是阅读的手段和表达的手段,不是表演的形式,不是朗读艺术的展示,和专业诵读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分强调美读,过分讲究朗读的技术和技巧,势必破坏学生对文本的原初体验。”[3]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以“美读”为亮点的设计比比皆是。教师自己不敢读,也不想请朗读一般的学生读,常采用听读或者个别朗读出色的学生来读的方法。这些“美读”虽然有着营造意境和氛围之效用,但是过分的差距吓得大多数学生不敢读了,他们怕自己读得不好,引人嘲笑,明明对诗歌有切身的感受却不敢用声音来表达。

其实诗人在创作时,字里行间总是包含着一种声气,不同的读者对这种声气的把握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从“素读”起步,再逐步引入诗歌内部。

比如《登建康赏心亭》的另外一个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诵读,较为投入。]

师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这位同学你准备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 悲愤,深沉。

师 何以见得?请举例读一下。

[学生朗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读得很快,激情四溢。]

师“栏杆拍遍”我是这样读的(慢速读一遍),你是这样读的(急速读一遍),你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脱口而出)我着急啊!

师 你急什么?

生(一字一句)爱国啊!

师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来是刀剑,沙场上用的;现在却只能赏玩观看,报国无门啊。

师(伸出大拇指)好啊!我跟着你,我们两个一起把这一句再读一遍。

在这个师生共读的情境中,教师没有先入为主地预设朗读,而是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权利,通过对比唤醒学生的原初感知,鼓励学生发出自己读懂诗意后的声音。当每一个学生都愿意甚至迫不及待地去朗读诗歌时,他就会在这读的过程中,一字一句地感受诗歌的形象,反复体验诗歌抒写的情感,倾注身心去体味作品的意境,从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课堂也必定会充满声音的魅力和教学的活力。

三、巧读

提倡“素读”,不是不允许教师对诗歌朗读作任何指导。高中教师可以在“素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诗歌的韵律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巧读”。

我们说的“巧读”,是在感性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创作的一些知识,学会理性品读,在触摸诗歌最本真的韵味中融入诗境。比如诗歌的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无不与作者的情感心态、品质气度相关,这就是前人所谓的韵韵声声也含情。诗歌的押韵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诗歌奠定了情感基调。开口度较大的韵母,适合表达愉悦、豪壮之情;开口度较小的韵母,气流通过量较少,更适合表达凄凉、压抑的情感。

我们不妨来看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谈谈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生 我读出一种孤独、哀伤。

师 你的感觉非常敏锐,你读一读这首诗的韵脚,说一下它押什么韵。

生 森、阴、心、砧,押en韵、in韵。

师 那到底是en韵还是in韵呢?

生 两个韵都有。

师 大家可以参看《说文解字》里对这几个字的注音。森【林部】所今切,阴【部】於今切,心【心部】息林切,砧【石部】知林切。古代字的标音不用拼音标注法,而采取反切法,以森为例,所今切,取前一字“所”的声母和后一个字“今”的韵母来给“森”标音。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四个字的韵母分别是什么?

生 今和林,它们的韵母都是in。

师 律诗押韵,首句可押,偶句必押,这首诗首句和偶句共五韵,韵脚为in韵。开口度小,气流通过较少,更适宜表现压抑伤感之情。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诗词,体味一下韵脚。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韵脚押ɑo韵,表现了一种豪情。

师 韵脚押开口度较大的ɑo韵,发音时嘴巴开口较大、气流通过较多,适宜表现轻松愉快等感情。可见,不同的韵脚适宜表达不同的情感,让我们请一位同学用in韵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在诗歌韵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恍然领悟诗歌的奥妙,此时也正是他们循着声音走进律诗鉴赏之门的时刻。教师顺势利导,鼓励学生模拟“古音”进行诵读。其实,“森”“砧”押in韵的事实还保留在很多方言中。《秋兴八首》(其一)的in韵把杜甫的沉郁之情尽展笔下。平仄错落,音韵传情,学生在一俯一仰之间,已然领略诗歌那独有的气息。因此,明确诗歌韵律知识不仅是诗歌解读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逐步达到“巧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堂上,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叠字的妙用、平险韵的区别等格律知识,让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朗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读出诗歌更多更深的意蕴。

四、细读

孙绍振老师说:“一般读者一望而知的只能是表层,教师、论者的使命乃是率领读者解读其中层和深层的密码。”[4]高中的诗歌朗读教学,不能单纯地追求诵读表面的那种热烈或者热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诗歌基调和读懂诗意上,而是要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言语形式,以实现言语能力的获得。这儿的“细”指的就是细细地读,“细品诗语,细赏技巧”,是通过有计划、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深度解读作品,读出作品思想内容的丰盈、宽广和厚重;不但要读懂诗意,还要读懂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细读中品赏,在细读中顿悟。

笔者在参加全国第七届“四方杯”大赛教学《哀江南》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学生细读最后一首曲子的生成情境。

师 作者在前六首曲词中,一字一泪,把这份物非人非、怀旧伤今的哀痛深深地传递给了我们,只是“亡国之恨哀以思”,最后苏昆生放下了吗?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生(激动)他“看饱了”,他释然了。诗歌的起承转合告诉我,曲子的主旨就是苏昆生最后痛哭后的豁达,就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一尊还酹江月”。

师 你读读最后一首曲子,特别是最后三句,感觉句式和情感有什么变化。读最后7个字时,试着一字一字地有力吐出来,声断气不断,尤其是最后一个“老”字(第三声),首腹尾读清楚,声音尽量延长。

[学生朗读最后一曲。]

师 大家读出了什么没有?

生 我蓦然发现,曾经的繁华让苏昆生魂牵梦绕,舆图换稿,却说不信,这不是真的不信,而是不愿相信,不肯相信,不敢相信。曲子最后用三个散句,和曲子前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苏昆生实在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位明代宗室悲痛的心情在此达到极致,一个老字是旷古的悲凉和绝世的伤感。

当然,这个方面最经典的课例当属黄厚江老师的《蜀道难》了。黄老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朗读,其中第二层的朗读是请五个学生诵读“噫”“吁”“嚱”三个字,分辨三个字重音、停顿、字音延长的差异。差异中不同的读法就是不同的理解,但读出的又是李白诗歌的基本风范。第三层次是让两个学生赛读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变化,最后明确这三个句子的不同情感就是诗歌意脉的变化,是诗歌结构上推进的层次。在品鉴诗歌语言特点的时候,黄老师避开了我们常用的细致讲解,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排列诗句,同时自由诵读,体悟韵律起伏之美。黄老师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排列,在黑板上画出高低起伏的图谱,然后让学生根据诗歌说说这个图谱和李白《蜀道难》的联系。学生豁然发现:这个起伏的曲线就是山势险峻的蜀道,就是跌宕起伏的情感,也是长短随心的诗歌句式的表示。[5]

就古诗教学而言,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的读和文字意蕴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读是有根据的读,是在披文入情之后的以声传情。换言之,化理解为诵读,化品鉴为诵读,读一读始终伴随着品一品。这就是古诗课堂“读”的魅力,“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魅力。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9.

[2]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1.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74.

[4]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序言.

[5]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84.

编者按:浙江省项香女网络名师工作室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项香女领衔,现有省学科带头人14人,核心成员19人。近期,工作室以“中国古典诗词对接学生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各种教研活动,以下选刊的三篇论文是工作室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韵脚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