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争先:从"跟随者"迈向"领跑者"

2017-12-07

军工文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跟随者争先国防科技

本刊记者/杨 关

创新争先:从"跟随者"迈向"领跑者"

本刊记者/杨 关

一大批创新争先军工英才的脱颖而出,昭示着中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有优势的,中国军工的国防科技创新是后发优势、跨越优势、引领优势、集成优势、协同优势的叠加。

↑5月27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我国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功能国际领先、北斗系统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进展喜人,国防科技成果井喷呈现。

在5 月27 日召开的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共评选产生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发团队等10 个奖牌获奖团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李陟等28 名奖章获奖人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孙聪等254 名奖状获奖人选。“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中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

我们欣喜地看到,获奖者中一大批军工英才脱颖而出,其中3 个科研团队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牌,9 名科学家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章,28 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状。

创新发展的新态势,引领国防科技自主创新

国防科学技术是构成军事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国防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它为国防经济特别是国防工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武器装备,改造和完善国防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国防经济发展,并对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国防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成果在国民经济中的推广应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不足,武器装备技术提升受到制约,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多集中在针对型号科研的应用研究。同时,由于尚未形成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调机制,部分战略方向和关键共性领域仍存在研究空白,造成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储备不足,高端核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材料和动力技术仍存在依赖国外的情况。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发达国家低于30%,而美国只在5% 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防科技高度重视前沿技术探索,积极推动国防基础技术和战略前沿技术研究。在主攻方向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储备,突破关键支撑技术,满足武器装备升级换代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原创性突破,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强化基础,着力突破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同步加大科研攻关与建设力度,逐步扭转了受制于人、制约发展的局面。国防科技迈上新台阶,实现了研发模式由“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

在主攻方向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储备,突破关键支撑技术,满足武器装备升级换代需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强化基础,实现了研发模式由“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发展。目前,中国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近9000万人,而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中,70后、80后占到很大一部分比重。创新争先造就了我国军工科技战线一批“后发成长型”人才。获奖团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团队,在总指挥王珏、总设计师李东带领下,打破了新型号火箭研制中新技术不能超过30%这一国际公认的“魔咒”,在新技术超过90%以上的情况下,仍然研制成功了这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同时进行了五大主要技术创新:即全新的火箭总体构型和总体优化设计、大直径大集中载荷箭体结构、大推力无毒无污染低温推进技术、高可靠的控制与大容量遥测系统技术、全新的测试发射模式和发射支持技术。2016年11月3日,“长五”火箭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序幕,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一举实现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长五”火箭的运载能力跃居世界第二,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之一。运载效率位居世界前列,足以支撑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向更大、更深、更广的目标迈进。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面向国际电子信息科学前沿,围绕自旋电子学、新型电子功能薄膜、先进电子陶瓷、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等开展基础性、探索性研究。作为国内隐身材料研制的主要团队,邓龙江小组针对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两大技术难题:超宽带和高效率,建立了多频谱材料的兼容设计的理论方法,突破了可见光/ 红外兼容材料等三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飞行器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跨代发展,满足了国防建设急需; 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是X波段T/R 组件的核心,张树人教授小组攻破了XX 机航电系统最后一个全面国产化堡垒;张万里小组在国内率先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测试用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温度、应变薄膜传感器,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高温、高压、高速下涡轮叶片状态参数测量难题,并成功应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排故;张怀武小组致力于“印制电子”项目的研究,以攻克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瓶颈问题,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 第三个在全球掌握“高密度互连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和“印制复合电子材料与集成埋置器件”

到2016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球38%,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9倍;国际科技期刊论文数占全球比重为21%,居世界第一;中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达到17.6%,已经接近美国。核心技术的国家。此次,他们从227 个候选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10 个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的先进集体之一。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概念图

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定向能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精确制导技术、隐形技术、材料技术、生物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的发展 ,引起军事技术的重大变革,我国高技术兵器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外层空间、深海开发、生物工程、信息系统和电子技术等日益显示出对整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带头作用,也日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

作为获奖团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发团队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中坚力量。团队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师谢军为领军人物,多年来突破了以区域混合导航星座、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导航卫星核心技术;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研制和发射任务,实现我国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使北斗系统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成功发射北斗三号试验星,为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作为上游产业,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工作直接促进了应用产业链的形成,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助推器”和“倍增器”。多项卫星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相关领域装备的国产化水平,牵引和带动了国内基础工业的发展,提升了对前沿技术发展的引领能力。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发展。目前,中国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近9000 万人,而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中,70 后、80 后占到很大一部分比重。创新争先造就了我国军工科技战线一批“后发成长型”人才。获奖团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0 岁的年轻团队,在总指挥王珏、总设计师李东带领下,打破了新型号火箭研制中新技术不能超过30% 这一国际公认的“魔咒”,在新技术超过90% 以上的情况下,仍然研制成功了这型大推力运载火箭。2016 年11 月3 日,“长五”火箭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序幕,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一举实现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

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我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吴伟仁,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第二代S频段近地空间到第三代X频段深空的重大跨越。他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谈到创新精神时,吴伟仁说:“航天是不允许失败的。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常会导致一个毁灭性的失败。要么是0,要么是100。航天精神,就是不允许失败的精神。”正是这么多像吴伟仁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的披荆斩棘,才使得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激发国防科技源头创新

科技创新就是要有自己能拿得出、走向国际的东西。许多获奖者感言,我们以前是遵循人家的路线搞研究, 但现在确实已有能力产生独创、原创的成果,也涌现了一批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成果。

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李春明,27 年前还是国防科研领域里的“初生牛犊”。 27 年里,由他参与或带领的科研项目成功了一个又一个,获得的荣誉众多,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就获得过三次。凭借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国防科技引领的执著追求,他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成长为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并担任引领我军新一代陆军装备发展的某国家重点工程总研究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科技工作前沿,用“打造一代名车、创新一套方法、带出一支队伍”的理念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军人。

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我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吴伟仁,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第二代S 频段近地空间到第三代X频段深空的重大跨越。他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 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

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范瑞祥的履历朴实无华,一步一个脚印的职业精神造就了他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研制一线多年的摸爬滚打,培养了他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锐意解决问题的攻关能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直面前沿科学问题。凭借着严谨的学风与扎实的作风,成为长征七号研制队伍的精神支柱。虽然已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火箭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却将荣誉归结为团队的力量,功成名就之时将大量的心血倾注在年轻同志的培养上。

此次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有两名女性科学家,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系列总设计师祝学军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主持研制了我国多型重点型号产品,引领和主导了我国某重点型号产品的数代发展,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她紧跟需求,用战略的视野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我国几代重点型号的发展,并不断牵引带动了新技术的发展。

正是靠着军工人“军工报国”的精神,矢志不渝的初心坚守, 不断激发自主创新的新动能,“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以“天宫” 对接、“嫦娥”探月、“航母”入列、“蛟龙”深潜、“大运”首飞、“华龙”开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成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截至2015 年底,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共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两院院士130 余人。“十二五”期间,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0 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6项,占全国同期同等级获奖数的25%。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依靠军工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瞄准国防科技发展前沿,在信息与控制、动力与能源、应用力学、材料与结构、生物交叉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机理和前沿技术探索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重大武器装备型号、重点科技工程和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国防科技知识积累和核心技术储备,国防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枭龙双座战斗教练机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着眼提升国防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中国国防科技在多个领域,从“跟随”到“领跑”的华丽蜕变。

创新发展的新环境,支撑国防科技领导创新

“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否占据全球创新的制高点, 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改革密切配合,主要目的就是去除旧有体制的顽症固疾,破除对科技工作者的一些束缚,真正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热情。中国各领域创新进入爆发期,以创新领导者的姿态令全球瞩目。据统计,到2016 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球38%,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9 倍;国际科技期刊论文数占全球比重为21%,居世界第一;中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达到17.6%,已经接近美国。

随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正在实现从“跟随”、“并跑”向“领跑”转变。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杨伟是我国航空工程领域杰出的多型战斗机的飞机总设计师。30多年来,他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战斗机的设计与研发工作, 为我国航空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研制成功的第四代战斗机,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对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发展权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引领了航空工业以及军工电子工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在科研方面,不能总把别人的今天看作是自己的明天。不能总认为,别人做过的才是稳妥可靠的,我们就是要力求“我有他无,他有我更优”。这是创新争先获奖者的感言,更是中国军工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彰显。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李陟从专业到系统工程,从理论到工程实践,在国防武器装备研究的道路上洗去铅华、蜕变成熟,带领青年科技人才构建了我国防空导弹武器装备的技术自信。从2006 年始,他出任动能反导试验系统总设计师,主持了全过程的研制工作,取得重大技术验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我国防御技术领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周建平长期从事航天技术教学和航天工程管理工作,参加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论证,参与了神舟一号至六号的总体设计、研制和飞行任务的技术和组织实施工作。2000 年4月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为“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重要贡献,为神舟七号总设计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任总设计师。

有专家指出,我国之所以在世界高科技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研究员徐一生只做一件事 , 一生只亮一盏灯。他的名字和中国实验快堆密不可分,在许多外国友人的眼里,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快堆”的代名词。从热血青年到年近古稀,任凭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他始终坚守着一种信念:中国需要快堆。他耐心执着,淡泊名利,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快堆事业。

我国要想在世界新一轮军事革命中拥有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把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探索摆到战略位置,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及早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逐步巩固和扩大在世界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的局部优势。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着眼提升国防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中国国防科技在多个领域,从“跟随”到“领跑”的华丽蜕变。

武器装备的对抗性决定了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内在属性,科技创新最终是人的创造,正是以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牌的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北斗导航卫星研发团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和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章的李春明、吴伟仁、范瑞祥、祝学军、杨伟、李陟、周建平、徐、许波,以及28 名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状的科技工作者等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战线几十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创新,用汗水和智慧浇开了国防科技“创新之花”。一大批创新争先军工英才的脱颖而出,昭示着中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有优势的,中国军工的国防科技创新是后发优势、跨越优势、引领优势、集成优势、协同优势的叠加。

猜你喜欢

跟随者争先国防科技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勇争先奋楫扬帆清风正气开新局
省委统战部第十三党支部争先举措
国和一号 创优争先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由城市台的“跟随者”到县域“三农”媒体的 “领导者”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 瓮福集团PPA项目成为搅动市场的“鲶鱼”
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