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茶艺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初探

2017-12-06叶国盛

海峡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茶学茶艺双语

■ 王 丽 叶国盛,2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强,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急剧上升。双语教学是在这种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茶文化的研究浪潮在不断升温,茶文化成为“一带一路”输出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茶艺、茶礼、茶俗等文化内涵,其“俭清和静”的精神,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2015年初,浙江农林大学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开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积极探索中国和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等方面的共通性,建立茶叶质量和品位标准体系,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积极研发适用于国家传播的茶文化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源。

世界双遗产地的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也是万里茶路的起点,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沉淀深厚。位于武夷山的武夷学院,拥有优质的教学环境与资源。茶艺课是武夷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茶学的专业必修课,是学习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学院拥有设施齐全的茶艺实训室,成立了专业的茶艺队。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茶文化,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特色茶艺人才的需求,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茶学人才,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是目前当务之急。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茶艺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加以探讨。

一、双语教学定位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是高等学校除语言课以外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一种外语(主要是英语)与母语进行混合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①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本科教学教改的一项主要内容。双语教学有浸入型、过渡型和保持型等教学模式②。通过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二、茶艺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茶艺双语教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对精通外语的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茶艺作为一门技能型学科,具有知识涵盖量面广、专业技能性强、接触面宽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茶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茶学专业知识,并具备很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因此,茶学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以参与国际间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茶叶的贸易与营销。

(二)茶学专业教学实践的内在需要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国外占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如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市场等。茶学专业课程,尤其是茶文化、茶艺、茶叶经营与贸易等专业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茶叶冲泡技巧,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掌握茶叶的经营与贸易等方法,胜任茶叶进出口贸易和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等工作。

三、茶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师资不足

茶艺课程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美学、表演、音乐、设计、插花等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③所以对茶艺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掌握多学科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由于语境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将具有诗意和东方美学的茶艺解说词用英语诠释,是个难题。如“叶嘉酬宾,茶王入宫”“祥龙行雨,凤凰点头”“龙凤呈祥,鲤鱼翻身”等大红袍茶艺解说词,既用了拟人的手法与典故,又有对生活的美好寄寓,直译是无法诠释其间的文化内涵,这就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语言团队方能使两者完美契合。目前,高校双语教师师资还比较匮乏。

(二)双语教材缺乏

茶艺课程缺乏统一的教材③:目前本科高校茶艺课程没有统一教材,往往根据教师的经验,再参考高职高专、旅游和酒店管理类专业茶艺教材的基础上整理讲义,相应的双语教材更是匮乏。茶艺虽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职业技能,但是茶艺操作技能没有统一的标准,茶艺的规范性亟待解决。这就影响了茶艺自编教材在体系、内容设置等方面,难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达不到双语教学实质性的目的。

(三)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虽已受过多年外语教育的学习,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汇量,但听说能力较差,对于双语教学接受度较差。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认识不够。同时,学生外语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双语学习的抵触情绪,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四、茶艺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茶艺是注重技能实践的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及学科多。除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茶学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服务礼仪与营销策略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茶艺课程大纲要求,充分利用“双师”教师队伍优势,并结合相关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茶艺双语实训教程,以茶艺队成员作为教学图片和视频的主角,并将往年茶艺技能大赛的获奖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并适时更新改版,使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程中去,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上,结合生活常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识茶、购茶、选茶,到泡茶、品茶、评茶等一系列的活动,使课程内容融入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结合自身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播放茶艺视频作品,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进而引导学生完成对茶境营造和茶艺程序科学编排的创新思路。在整个授课过程,采用英文讲解。前期引导学生时,特别注意放慢讲解速度,等学生适应后逐渐加快,直至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渗入式的双语教学。

(二)夯实理论教学模块,强化实践教学模块

茶艺课程内容的特点要求既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又要体现职业的技能性。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分两个模块的教学:一是课堂理论知识;二是茶艺实践操作。

课堂理论知识的内容是茶艺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这一模块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目的在于塑造学生茶艺工作的专业技能,这部分占有整个茶艺教学内容三分之一的课时。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如,乌龙茶茶艺教学,可以由来自闽南和闽北的学生介绍各自家乡茶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冲泡方法。教师可将不同的乌龙茶代表一并展示,让学生辨别,形成学生教中有学,学中有做的教学局面。要注意的是,提前介绍下节课所要涉及的内容梗概,让学生提前预习,做好知识储备,提前阅读双语教材里面的章节,并记忆重点专业词汇。

茶艺实践操作是茶艺技能的核心,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新能力,这一部分主要在茶艺实训室进行。在讲授的基础上现场演示,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加强指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创编一套符合本院特色的中英双语茶艺解说词。成立茶艺队,并发展留学生队员,专门训练承担国内外友人的接待工作,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并结合当地茶会所、茶馆教学,鼓励学生到茶会所、茶馆实习,承担一定的培训和产品推介工作。这种教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模拟生活场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茶艺师是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鉴定的职业,其课程体系要突出职业能力素养和文化品味。因此,茶艺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学生除了熟悉各类茶叶的冲泡,如何交流和茶叶的推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茶艺实践教学中,模拟生活场景,分组演示茶事服务活动,逐个训练提高。让学生分组演练,5人一组,每人推介一款熟悉的茶叶,采取待客式冲泡法。在推介之前,设计茶席,选择茶具、冲泡方法、服装、背景音乐和撰写推介词,并由小组人员现场随机发问,锻炼每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每组选出优秀代表,组成小组在全班公演,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班级学生通过课堂“工作领域”的模拟,不仅认识和了解各地的代表茶品,也极大地提高了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由于要求全程采用英语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查了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以及对英语口语的听说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革双语评价机制,制定科学考核方式

双语茶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茶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考核上应采取更加系统、合理的方式,采用课堂交流和期末汇报、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期末理论考试部分,侧重学生对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茶艺技能操作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茶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部分主要包括茶席设计和创新茶艺编排两部分。茶席设计作品和文案写作在创新茶艺考核前完成并提交;创新茶艺要求学生自由分组,可编创个人茶艺或团体茶艺,根据茶艺主题设定,采用英语解说。考核时,由茶艺专任教师和茶学专业教师担任考核老师,对学生整套茶艺中的主题设定、音乐选择、背景搭配、服装设计、解说词程序编排到人物表现等方面打分。同时,组织人员对学生的表现摄像备份,存档为教学素材。

(五)融入茶道精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福建省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依托福建省内高校,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打造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校际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沟通等,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茶艺的双语教学,为学生有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同时,茶艺不仅仅是简单的泡茶形式演绎,更应是茶道的体现与延伸。举宋代理学家朱熹与茶为例,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武夷山,品饮武夷茶,写了《茶灶》《咏茶》《茶阪》《饮茶》《春谷》等茶诗。同时,宋儒讲格物致知,从不同的事物中领悟人生与社会的大道理,他们也从中省悟到不少人生哲理。朱熹以理学入茶道,增添以茶论道之清尚,在以茶喻理方面独树一帜,深得茶道之要旨。正由于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又为人上升到精神层面,它往往与哲学的理念契合。在茶艺训练与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茶道精神,宣扬“和”“静”“清”“寂”等理念。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相关场合与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双语教学是现在高校教育教改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茶艺双语教学的意义。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在掌握扎实茶艺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竞争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基础。茶艺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需于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

猜你喜欢

茶学茶艺双语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茶艺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探究茶学词汇的英语翻译特点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