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礼让斑马线 关键是平衡路权

2017-12-06李洪兴

汽车与安全 2017年7期
关键词:路权人行横道斑马线

文 李洪兴

人民日报:礼让斑马线 关键是平衡路权

文 李洪兴

日前,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各地重点围绕不礼让斑马线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这背后不可忽略的是,近3年,全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90%。

此次公安部的整治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级媒体到地方媒体,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不礼让斑马线”展开分析评论。

最近,有两则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某地一名女子在街道斑马线被汽车撞倒,不幸遭遇二次碾压身亡;另一则是,北京开展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机动车遇人行横道不避让行人将罚款200元、记3分。斑马线前的文明考题,值得每一位交通参与者深思。

行人过马路,机动车不减速、不停车、按喇叭催促,怎么安然通过?人行道亮红灯,机动车正常行驶,路人扎堆穿行、人车混行,如何保障安全?以古罗马庞贝城的“跳石”为雏形,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斑马线,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它折射着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也是城市运转的一幅经典图像。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斑马线引导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警示车辆减速缓行,但在我们身边,道路上的“速度与激情”仍经常上演,成为交通管理与城市治理的现实难题。

其实,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早有明确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一方面,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另一方面,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积极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并以社会综合治理的惩罚措施作为保障。可以说,依法治理与以德倡导构成了“礼让行人”的双轮驱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斑马线上的安全,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

城市交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车辆和行人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向,需要“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每个人过马路都希望机动车停一停,等一等,同样,驾驶员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规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规则,又彼此真诚尊重,才能为城市空间书写文明。道路文明并非简单的通行与避让,而是法律约束、技术保障、行人与车辆自觉管理的有效结合,应建立在遵守规则、互相礼让和步行者优先的共同基础之上。维护城市良性运行,尤其需要多措并行与强化落实,在管理方面追求科学化与精细化。

礼让文明的“让”,关键是平衡路权。城市道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分配路权,如何权衡生命权与通行权,始终是交通立法与交通文明的核心意涵。相较于机动车,行人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以交通灯为例,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行人最大可耐受等待时间为90秒,但红灯等待时间过长甚至超过2分钟的情况很普遍。聚焦安全高效通行的目标,在价值排序上优先考虑行人需求,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这是一个城市应当标注的文明刻度。

礼让文明的“礼”,无法一蹴而就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一档节目拍摄深夜里红灯亮时的车辆停车情况,结果很不乐观。一天凌晨,当摄制组准备离开时,一辆小汽车在红灯前停下,

猜你喜欢

路权人行横道斑马线
“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到底怎么“让”
创意斑马线
偷斑马线的人
机智的斑马线
路权分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绿色交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卡车的路权限制及其影响研究
小脚丫斑马线
辛亥前夕陕西农民反抗路权的斗争
世界各地创意人行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