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穷我有理”比穷更可怕

2017-12-04李则宣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家境弱者穷人

李则宣

农民企业家刘厂长做生意十来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四邻八乡的人络绎不绝地找他借钱。但当中大多数人光借不还,催急了还埋怨刘厂长忘本,为富不仁。

其实,这种“斗米仇”的现象在生活中频频发生,为什么会这样?

穷不是问题,心术不正才是问题

有些穷人在经济压迫下心术不正,总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均贫富。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失败主要是社会不公导致的两极分化,对社会充满了戾气,仇官、仇富、仇成功,总觉得社会在与自己作对;而自己所做所为,都是在夺回本应属于他们的财富和资源,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谈不上是非对错,赢得实惠才要紧。换句话说,他们不愿意正视自身的弱点,看不到贫富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

社会对弱者无底线宽容

现如今,借着弱者的地位来破坏社会规则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有一股社会力量在推动,那就是对弱者无底线宽容。只要犯错的是穷人,就总会有人说:“要不是因为贫穷,谁会去犯法?”有的甚至还制造舆论,渲染弱者凄惨的身世和家境,帮助弱者开脱,逃避责任。于是,被庇护的穷人尝到了甜头,没有能力去奋斗,便渴求他人所谓的同情心给自己带来好处,时间一久心理就扭曲了,形成了“理在弱者”的思维定式:我穷,我就有豁免权,就可以为所欲为。

“弱者心理”会导致心理扭曲

自我发展就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部分。社会化最早起源于家庭,即家长对社会的态度、思维方式、观点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子女。

如果父母以弱者自居,在贫穷的家庭环境里给子女灌输一种社会受害者的理论,容易导致子女形成畸形的自我。因为处境不良,子女很小就觉察自己与其他小孩在吃穿用上的差别,体验到一种朴素的自卑。面对衣履光鲜的同龄人,会显得胆怯,不敢主动谈话,更不敢与之交往。他们只有在同样家境的伙伴那里才能获得自在感和交往的乐趣。他们结成团伙,排斥其他圈外人,形成封闭的小社会。

对贫穷的错误看法还会导致个体心理阴暗。贫穷不可耻,错误看待贫穷的产生根源才会让人失去正确方向。某些父母习惯于将贫穷归因于社会不公和富人不仁,看不到自己懒散和无能的弱点,没有给子女做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子女也被困于弱者有理的穷人圈子里,不肯上进,认为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最怕的是父母将贫穷作为谋生的手段,不肯教导子女遵守社会规则。在他们看来,只要涉及生存,自己的要求就大過天,根本不在意规则。比如,他们会教导子女去偷、去乞讨、去抢、去骗……只要他人指责教坏了孩子,他们会振振有词:“我这是没办法,要生活。”他们依恋贫穷,以穷为荣,把子女塑造成一个反社会的不良个体,会带给社会极大的危害。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境弱者穷人
强者和弱者
弱者
鲁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弱者生存
释道安日背卷书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