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苦人之苦

2017-12-01周爱国田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茴香豆毒害长衫

周爱国+田朋

《孔乙己》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主旨,主流的解读是这样的: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虚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很长时间内,我对这种解读并没有产生怀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写的,其他教师都是这样教的,所以心理上先入为主,认同了这种解读;二是这种解读确实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言之成理的依据,学生也从未对这种解读提出过疑问。然而,教得多了,读得多了,我总感觉这种解读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孔乙己的形象,比如其善良、诚信的一面,就被这种主题掩盖了。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并阅读了大量与这个文本相关的资料,从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小说。先生曾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苦”在哪里呢?首先是生活之苦:穿的是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过的破长衫;即便嗜酒如命,也少有酒喝;下酒菜不过是一文钱的茴香豆,而如此廉价的下酒菜也不能常常拥有。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之苦。人都有得到愛和尊重的精神需求,孔乙己自视为读书人,他的这种需求或许比普通人更为强烈。然而,无论是店主,还是酒客——长衫主顾抑或短衣帮,甚至于“我”——一个走了后门才谋到一份差事的小伙计,都无视孔乙己的存在。请看他在咸亨酒店的谢幕:“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标志性的“长衫”到“破夹袄”,从阔气的“排”到无奈的“摸”,就连拿笔的手也变成了走路的手,这无疑是一场悲剧的谢幕,也最为真切地反映出了社会的凉薄和孔乙己的苦。

如果我们读出了孔乙己的苦,我们头脑中的孔乙己可能就不再只是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穷酸的形象。我们或许会真实地感受到,这样一个苦人,非但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而且连最基本的尊重也不能得到,这似乎不只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哀。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经常和友人许寿裳探讨“我们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民众精神的麻木,比如对不幸者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鲁迅将其称之为“看客”)。时至今日,这种“看客”消失了吗?没有,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无数“咸亨酒店”式的“看客”,比如面对摔倒的老人不施援手,面对他人的危难避而远之等。类似的问题已逐步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都与“看客”心态有关。试想,如果我们阅读《孔乙己》时,能通过对“孔乙己”的解读,获得“不做生活中的看客,永怀恻隐之心,去温暖和我们一路同行的苦人”的启示,是不是比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鲁迅笔下当时的社会更有价值?

社会待孔乙己如此凉薄,他待别人如何呢?小说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他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对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而言,能有一碟茴香豆下酒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当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盯着他碟子里的豆时,他仍然把豆分给孩子们吃,这说明他虽然极度贫穷,却足够善良。另一个细节是还钱。孔乙己到酒店里喝酒从不拖欠,即使“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这说明孔乙己人品端正。“善良”“人品端正”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人在极度困厄的处境下,还能保有这样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解读到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获得新的启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不能被命运的不幸吞噬了人性的本真。

解读《孔乙己》,只读出了可笑可悲的孔乙己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我以为是不够的。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在于其常读常新。如果我们能从文本中读出普世价值,读出现实,读出自我,文本才能闪耀出更为炫目的光辉。

(作者单位:宜昌市枝江英杰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茴香豆毒害长衫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毒害
男人的空巢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长衫悠悠数风流
氨态氮对养殖鱼类的毒害
不同pH处理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Cr6+毒害效应的影响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
品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