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藏青莲院古钞本《论语集解》的补空问题
——兼论古文献双行小注的书写问题

2017-12-01钱汝平

关键词:钞本双行语气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 越文化研究院,浙江 绍兴312000)

日藏青莲院古钞本《论语集解》的补空问题
——兼论古文献双行小注的书写问题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 越文化研究院,浙江 绍兴312000)

日藏青莲院古钞本《论语集解》的双行注语末尾出现了大量的于文义无关的虚字“也”“之”等。有些情况是疑似虚字补空现象,而有些情况又不能用虚字补空来解释。经过细致精密地梳理,发现该古钞本不存在虚字补空情况,它其实只是忠实地反映其所依据的底本的文字原貌而已。文章还根据古文献虚字经常被增删的客观事实,分析了古代一些误读产生的原因。

虚字;补空;双行小注;论语集解

我国古籍中特别是写本文献中常有用虚字补空的情况*当然刻本文献中也有补空者,但刻本相对比写本规范,因此刻本中此种情况罕见。另外,补空也不止限于补虚字者,也有补实字者,但也少见。详曾良《古籍传抄的书写特点补说》一文,见《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附录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页336。。所谓补空,是指抄写者为了照顾抄写的整齐、对称、美观而在有空白的地方填补文字的一种抄写现象。由于虚字不影响文义,因此补空大多用虚字。所用虚字以“也”字为多。另外,“之”“者”“耳”“矣”也常见。现举一例,以作说明。敦煌文献斯78《失名类书》“兄弟”类:

友于尔雅云善兄弟为友论语曰友于兄弟也

以上一条另一写本伯2524“友于”条则作:“《尔雅》曰:善兄弟为友。《论语》云:友于兄弟。”可见斯78“友于”条注末的“也”字是以虚字补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古人为了追求卷面的整齐对称美观所引起的,背后有古人的审美心理在起作用。这种补空现象可谓历史悠久,渊源有自。隋代颜之推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作了评述。《颜氏家训·书证》云: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1]。

颜氏指出了当时抄写文籍者任意增删虚字,导致必不可省的虚字被删,进而出现郢书燕说的情况。虽然他注意到了“俗学”常有在经传中臆加“也”字的情况,但似乎尚未认识到这是一种与补空有关的抄写现象。较早对这个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是清末学者杨守敬。杨氏出使日本多年,对日本的古抄古刻比较熟悉,因此能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对此有所揭示:

日本古钞本经书注中每多“之”“也”等字,阮校谓是彼国人所加,森立之谓是隋唐之遗。余通观其古钞本,唐本最多虚字,至北宋始多删削而未尽,至南宋乃剪截八九,遂各本为一律,颇与立之之说相应。……余后见钞本至多,乃知古钞者因注文双行难于均齐字数,故往往于对行字悬空数字者,增添虚字以足之。故所增之字总在注末,而各钞不同。其在注中者,则原本皆如是,故各钞皆同。至于经文,则毫无增损。其有异同,故是隋唐之遗。阮说、森说各据一边,为其发凡于此[2]。

杨氏的论断无疑是十分精辟的,可谓发千年之覆。虽然他的概括尚不够全面,如说补空均用虚字者,实则也有用实字者。又如说补空总在注末,实则也有在注中者。但总体上他解答了一个千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其学术功绩是应充分肯定的。这个论断已为敦煌出土的大量写本文献所证实。

最近,笔者在研读日藏青莲院本《论语集解》[3]的过程中,发现该古钞本存在着大量的疑似虚字补空现象,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我国古代写本文献补空现象的丰富材料,作为个案来考察,也是颇富意义的。对该古钞本丰富的疑似补空现象,林嵩先生曾作过考察,但尚不够详细,总觉余蕴未宣[4]。今试作详细考察,以求教于林嵩先生及并世之博雅君子。

(一)似可确定为补空者

1.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融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也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耳也[3]24

按:据阮元《重刊宋本论语注疏附校勘记》(嘉庆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学刊本,下简称阮校)无“耳也”二字。但正如杨守敬所指出,唐钞本最多虚字,至北宋始多删削而未尽,至南宋乃剪截八九,因此宋本也未能真实反映古钞的虚字运用情况。确定是否补空,还需通过上下语义文气来考察。从上下文气来看,此条注语虽不能肯定“耳”字是否为补空,但“也”字可确定为补空者。

2.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之也[3]60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3.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马融曰赤弟子公西华也有容仪可使为行人之也[3]71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4.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安国曰欲多情欲之也[3]74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5.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安国曰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于己之也[3]74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6.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斯可矣郑玄曰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也文谥也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之也[3]80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7. 子曰志于道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矣也[3]107

按:阮校无“矣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矣”字不一定是补空,但“也”字可确定为补空。

8. 子曰有诸周生烈曰言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乎也[3]123

按:阮校无“乎也”二字,可确定“乎”字为补空。

9.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马融曰无宁宁也二三子门人也就使我有臣而死其手我宁死于弟子之手乎也[3]151

按:阮校无“也”字,可确定“也”字为补空。

10.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马融曰韫藏也椟匮也藏诸匮中沽卖也得善贾宁卖之耶也[3]151

按:阮校“耶也”作“邪”,“耶”“邪”通。可确定“也”字为补空。

11. 足躩如也苞氏曰槃辟貌之也[3]163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也”二字为补空。

按:阮校无“乎也”二字,可确定“也”字为补空。

13. 阙党童子将命矣马融曰阙党之童子将命者传宾主之语出入之也[3]270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14.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安国曰困谓有所不通之也[3]303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可确定“之”字为补空。

15. 所谓立之斯立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孔安国曰绥安之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莫不立导之则莫不兴行也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则莫不和穆也故能生则见荣显死则见哀痛矣也[3]359

按:阮校无“矣也”二字,可确定“也”字为补空。

(二)似为补空而实际并未起补空作用者

1. 曾是以为孝乎马融曰孔子喻子夏曰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足为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耳也□[3]25

按:阮校无“耳”字,有“也”字。但从上下语气看来,“耳”字应有,“也”字是补空。但此条注语上行18字,下行17字,并不对称,抄手若想补空,完全可以在注末再补一虚字,因此此处的“也”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2.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马融曰为力为力役之事也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之也□[3]46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条注语上行14字,下行13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3. 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苞氏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也者矣焉□□[3]60

按:阮校无“也者矣焉”四字。从上下语气来看,“者矣焉”三字是补空。但此注上9字,下7字,并不对称,因此“者矣焉”三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4.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孔安国曰不欲为季氏宰语使者曰善为我作辞说令不复召我之也□[3]91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14字,下13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5.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安国曰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也方道也但能近取譬于己皆恕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之也□[3]104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19字,下18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6.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也哭则不歌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之也□[4]108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9字,下8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如不及犹恐失之耳也□[3]135

按:阮校无“耳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也”字是补空。但此注上10字,下9字,并不对称,因此“也”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8. 见之虽少者必作过之必趋苞氏曰作起也趋疾行也此夫子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人之也□[3]148

按:阮校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13字,下12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9. 狐狢之厚以居郑玄曰在家以接宾客之也□[3]167

按:阮本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6字,下5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10. 车中不内顾苞氏曰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扼傍视不过輢毂之也□[3]176

按:阮本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6字,下5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11. 群而不党孔安国曰党助也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与比之也□[3]282

按:阮本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11字,下10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12. 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孔安国曰为人如此犹小人之有盗心穿穿壁窬窬墙之也□[3]320

按:阮本无“之也”二字。从上下语气来看,“之”字是补空。但此注上12字,下11字,并不对称,因此“之”字实际并未起到补空作用。

另外,尚有疑似注中补空者,如:

13.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从之也孔安国曰宰我以为仁者必济人于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而出之乎否乎欲极观仁人爱乐之所至也[3]100

按:阮校“乎否乎”作“不乎”。从上下语气来看,此注至少多了一“否”字,疑此“否”字为补空,而且起到了实际补空作用。

以上所列只限于明显的例子,至于阮本注末无而此本有的虚字,而从上下语气中无法确定为补空者则没有列入,然而这些例子已经足供我们分析了。从上揭例子及其与阮校的对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日藏青莲院古钞本《论语集解》的抄手根本没有刻意对抄本的注语进行过补空,其注中及注尾出现的种种疑似虚字补空情况,实在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应该说,这个古钞本《论语集解》的注中及注尾出现的疑似补空虚字,应是该古钞本所依据的底本原来就有,并不是该古钞本的抄手临时所加。也就是说,该古钞本只是忠实地保存了其所依据的底本的文字原貌,并没有大的改动。上述第一类情况很容易会使我们得出该古钞本存在虚字补空的结论,因为注末确实多出了无关文义的虚字,而且注语左右双行字数对称,完全符合古文献学对补空的定义。实则不然,上揭第二类情况无情地击碎了我们的想象,因为第二类情况既然是补空,而且注末也的确多出了无关文义的虚字,但它又为什么不多补一两个虚字,使双行注语做到对称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该古钞本的抄手根本就没有对该抄本进行过补空,他所做的只是忠实记录自己所依据的底本的文字原貌而已。至于第一类双行注语恰好对称的情况,是由于这些注语的字数刚好是偶数,而抄手抄写时又恰好准确地计算了每行该抄的字数而已。至于第二类双行注语不对称的情况,是由于这些注语字数多为奇数,无法做到对称,除非抄手在注末再补一虚字,而事实上抄手却没补,这正好说明了抄手没有刻意对抄本进行过补空。当然,第二类中的第3例是个例外,此条注语共16字,本是偶数,完全可以做到双行对称,但抄手却抄成右行9字、左行7字的不对称情况,这实际上是由于抄手抄写时没有准确计算好每行字数所导致的。

事实上这个本子的注语由于抄手未能准确计算字数而导致左右双行不对称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如:

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安国言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唯我与颜渊同耳□□[3]109

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其利故曰不和□□[3]238

3.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苞氏曰言辅相人者当持危扶颠若不能何用相为□□[3]29

4.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为其不达己意而便非己□□[3]336

上揭4例注语字数均为偶数,本可做到双行对称,但由于抄手未能准确统计字数,因而导致注末出现两空格。甚至出现右行末尾空格的情况,如“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条注语[3]67:

鲁无君子贱安□得此行而学行之

据与阮本对勘,此注其实脱了一“子”字,应作“鲁无君子子贱安得此行而学行之”。盖“君子”的“子”字下本有一重文符号,抄手因不察而漏抄,仍按底本的分行字数抄写,从而导致这种特殊情况发生。上述例子都为我们论定该本子不存在补空情况提供了旁证。

青莲院古钞本《论语集解》抄成于日本室町时代中期,约相当于我国明代早期,历史悠久,只下宋本一等,是弥足珍贵的古代文献。它为我们考察古代文献的书写方式,特别是虚字补空情况提供了大量信息。上文已指出,该古钞本不存在补空情况,它注末出现的虚字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其所依据的底本的文字原貌,因此可以说其所依据的底本也不存在刻意补空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注末虚字出现的年代就应该很早,至少在我国元代之前。其出现之时,应该是被当作补空来使用的。《论语》流传到日本的年代很早,高田宗平先生认为,在传入日本的多种汉籍中,《论语》书名最早见于正仓院文书,天平二年(730)七月四日的《写书杂用帐》、天平年中(729—749)的《读诵考试历名》分别可见《论语》之名。而以《论语》习字的情况则出现得更早,观音寺遗迹出土的七世纪第II四半期(625—650)的木简上就已出现。而且一般认为传入日本的《论语》并不是单独成书的经文,而是伴随注释一起传入的[5]。因此这个古钞本注末存在的虚字何时作为补空出现,是我国学者所加还是日本学者所加,已难确切考证。但正如森立之、杨守敬所指出,这些注末虚字的来源很古,应该是个事实,它或许是我国“隋唐之遗”亦未可知。

再回头看上引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提到的“青青子衿”的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被误读成“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的案例。其实这是由于抄手在抄写时追求双行小注的对称所致。此条毛传共9字,若要抄成双行对称,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将注中无关文义之“也”字删去,造成左右行各4字的对称局面;二是在注末补空一“也”字,形成左右行各5字的格局,而抄手选择了前一种。而俗儒不达此例,遂作一句读,因而闹出了郢书燕说的笑话。这种不达古人书写体例而闹出笑话的学者,不止限于“俗儒”,甚至还不乏著名者。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云: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观,多也。”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6]。

苏洵为什么会作出如此郢书燕说的《三子知圣人污论》呢?就是因为其所读的《孟子》此条赵岐注中的一个虚字“也”字被删掉了,从而导致了苏洵误将“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作一句读。这条赵岐注共35字,无法形成左右双行对称的局面,只能删去注中一“也”字,或在注末补空一“也”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抄手选择了前者,从而给苏洵理解注义造成了干扰。这个情况与颜之推所举的案例致误原因如出一辙。而黄启宗致误的原因刚好与苏洵相反,《毛诗》“奄观铚艾”郑笺云:“奄,久。观,多也。”*清代陈澧总结毛传的体例云:“毛传连以一字训一字者,唯于最后一训用‘也’字。其上虽累至数十字,皆不用‘也’字,此传例也……段懋堂为《毛诗故训传定本》,于‘淑善逑匹也’‘寤觉寐寝也’‘善’字‘觉’字下皆增‘也’字,则段氏亦未知传例矣。”见[清]《东塾读书记》卷六,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本。其实郑笺体例亦如此。当然陈、段之说,孰是孰非,尚难论定。此笺共5字,无法形成左右双行对称的格局。为使对称,只能在“久”字下补一“也”字,以便形成左右双行各3字的对称局面,可惜抄手误补“也”字在“观”字下,从而造成了黄启宗的误读。当然洪迈认为黄启宗之所以致误是将“奄久观多也”五字作一句读的缘故,这是与笔者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孰是孰非,敬请专家教正。

[1]颜之推.书证第十七[M]//颜氏家训:卷下.四部丛刊影明本.

[2]杨守敬.唐元宗开元注孝经一卷[M]//日本访书志:卷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0.

[3]青莲院本《论语集解》[M]//高桥智.影印日本《论语》古钞本三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林嵩.日本《论语集解》古钞本若干问题——以“青莲院本”为例[M]//刘玉才.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高田宗平.日本古代《论语义疏》受容史初探[M]//刘玉才.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5.

[6]洪迈.圣人污[M]//容斋随笔:卷五.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56.

(责任编辑林东明)

NotesonAncientManuscriptsTheInterpretationoftheAnalectsHousedinJapaneseAcademyofQinglian——Comment on the Writing of Double Row of Small Notes in Ancient Literature

Qian Ruping

(Institute of Yue culture,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There appeared a great number of irrelevant function words like “ye” and “zhi” at the end of the double row of small-character notes in the ancient manuscrip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housed in the Japanese Academy of Qinglian. Some of them are thought of as filling the emptiness of the space while the others cannot be explained as such. By virtue of careful reading and combing, the function words in the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found not to be used to fill the empty space, for it is only a faithful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al copy of text.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function words in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often added or delete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isreadings in ancient times.

function word; blank-filling; double row not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6.006

B222.2;G256

A

1008-293X(2017)06-0045-08

2017-05-07

钱汝平(1975- ),男,浙江嵊州人,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钞本双行语气
垄畦类型对设施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明宁献王朱权《神隐书》版本与内容述评——兼述华南农业大学藏明初钞本价值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花部”与“雅部”的融合——富连成藏《群英会》钞本浅议
语气不对
论明义所见《红楼梦》钞本的文本史意义——以题红绝句的两处“缺失”为入口
注意说话的语气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周铁衡
种蒜达人:亩产轻松超过2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