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2017-11-30陈晓浪邓桢澜邱慧张鲲胡书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高等院校教师

陈晓浪+邓桢澜+邱慧+张鲲+胡书春

摘 要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教学管理能否有效实施,教学一线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破除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教师为本和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探讨高校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发挥的基本条件。教师综合素质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实施的基础,提出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8-0029-03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fo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CHEN Xiaolang, DENG Zhenlan, QIU Hui, ZHANG Kun, HU Shuchun

Abstract The teachers who are teaching student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effective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new teacher-oriented and teacher-centered educational con-

cept is set up to break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eaching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eachers to become the main force

and play leading role properly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the

foundation of implementing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er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 precondition and guarantee teachers to become the main force and play leading role properly.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er

1 前言

教师或老师,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则对教师作了进一步诠释——教书育人。然则,不论古代、现代还是将来,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高等教学中亦是如此。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奋斗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正常实施极为重要,是培养合格高等人才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1]。

为此,本文基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由“校办院”到“院办校”的教学管理,分析教学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以“教”与“学”的概念为引导,提出新的“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实施的基础,而高校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前提与保障。

2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高校的最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对教学管理者、教师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所谓“教学”,即要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人类活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教师帮助学生在新的领域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认知,能使之学以自用;学生则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课堂点名、课堂集中练习、课堂提问等多种考核方法来“要学生学”,学生失去主动性,对教师产生抵抗情绪。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到积极主动“我要学”的转变,是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事关高校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与课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真正体现,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要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离開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教师要正确认知和发挥其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要真正承认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在教育教学的社会实践中,要注重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动态研究。

3 树立和回归“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与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以适应世界政、经、科、工、文的高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即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独断式”“监督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激励式”管理。高校的首要且最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培养人才,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endprint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体现“学生为本”,长期以来形成重“学”轻“师”现象,并且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日益蔓延[2-3]。高校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即是人才培养的机构,以学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校最基本的责任与使命。但是,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唯学生是从,过度放大以学生为本或偏激地加大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如许多高校为了考核或制约教师,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或最为主要的标准来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这种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体系,显然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初衷。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更要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为本。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依靠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办校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另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与动力是一线教师,而一线教师的综合能力、个人素养与品德的高低事关高校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应该而且必须是要以一线教师为本,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今,高校过分强调以学生为本,过分放大以学生为中心,而忽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度放大与看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因而出现“教师怕学生”“教师不敢管学生”“教师讨好学生”等一系列怪现象。正如笔者调查过的一些大学生存在的“老师不让我好过,我就不让老师好过”心理,长此以往,高校教育教学“悲”也。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一线教师为本,就应当真正做到让教师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管理,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改变目前我国工科院校中“重科研轻教学”严重机会不均等的恶性循环现象,不能让“以一线教学教师为本”成为一句空话。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曾讲道:“教师,是学校变迁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的心脏和灵魂,其职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可见,教学在一线的教师是大学服务学生的重要资源,没有一线教师,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优质服务,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高校教育教学。

4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基本条件

树立以“一线教师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观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和体现,笔者认为其影响因素较多,但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在于一线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高校科学与人性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教师综合素质是其主导作用得以真正体现的基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其从事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之总和。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教师综合素质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个人品行与思想道德素养和良好健康的身体素质等[3]。

教育教学是教师个人与大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互动过程。高校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当前大学生低龄化,正值青春,其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高校教师应当是正能量与积极思想的传播者,而非消极思想与个人观点的倡导者。作为高校教师,就当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一线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教育好学生、感染学生。

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发挥的保障 高校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话题,受到教育部甚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教学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管理宏观监控手段,对高校的教学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凭其喜好与主观性、独断性,制定出花样百出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这些评估手段一方面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矛盾,不能不令人对当前的教学评价状况产生担忧。

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实践尝试,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高校自身缺乏参与评价的动力、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学评价存在评价指标凝固性、评价主体单一性、评价模式封闭性、价值取向收敛性等问题[4]。诚然,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需要秉承一个科学的、人性的评价理念,方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到科学地、人性化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正是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应该担当的职责与思考的问题。只有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体系,才能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潍民,陶小兰,郭恩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评价机制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1-43.

[2]田名贺.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探析[J].成功:教育,2013(11):172.

[3]王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128-129.

[4]李丽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2):55-5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管理高等院校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