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厂中校”,探索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

2017-11-29韦东辉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摘 要:以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汽车服务人才为目标,拟与广西风驰等本地知名汽车服务企业合作,共建“厂中校”,探索“厂中校”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厂中校”的组织管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逐步形成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厂中校 人才培养机制 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

在中国汽车保有量已居世界第一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汽车服务人才,其要点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就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厂中校”、“校中厂”的建设。

一、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现实问题

(一)“厂中校”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重要物质载体就是“厂中校”、“校中厂”建设。

早在1961年,美国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了一次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报告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显著利益:首先,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其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能看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工学结合能促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第四,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和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可以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第五,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获得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六,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经受了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进而变得更为成熟;最后,工学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二)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以及发展潜能、能“工”会“商”、能“工”会“文”的复合型高端汽车服务技能人才的难点在于,一是由于课时所限,学生既要在校完成汽车相关技术的学习,又要完成营销知识、管理知识的学习,很难做到相互兼顾;二是如何将汽车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汽车营销、技术服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缺乏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因此,如仍完全沿用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在校课程与顶岗实习相割裂的问题。通过校企共建“厂中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无疑是解决当前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难题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意义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提出:探索建立“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所谓“厂中校”,就是在企业建设教室、实训场所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质量。而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提出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正是想通过建立“厂中校”这一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为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构建一套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已非常成熟,最知名的当属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上世纪20年代,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50年代后期,通过政府立法把"双元制"上升为国家意志,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双元制”的体系下,企业和学校并没有隶属关系,政府通过立法和利益诱导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学生入职即入学,其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服务现场。在企业,初入职者是受培训者(学徒);在学校,则是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两个办学主体分工明確而具体:职业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从专业理论(专业课程)来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并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人文教育等通识教育。可见,“双元制”体系下,企业实际承担的是实践教学的培养,也可以说是“厂中校”的一种形式。

在我国,最早出现“厂中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雏形是建国后依托企业建立的各类技工学校,其提倡的“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的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强化,但由于其过于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授予,故当时只在技工学校等层次较低的学校中得以推行。随着企业改制、高校扩招、工人地位降低、重文不重工的思想曼延等因素,技工学校走向没落,该模式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06年以后,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后,各类院校纷纷开始了依托“厂中校”、“校中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厂中校”所开展的“平行交替,岗群轮训”、“校企一体,任务驱动”、“旺工淡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1年,随着《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至此,广西乃至全国的各大职业院校纷纷开始进行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区内大型电力企业、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市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共建“厂中校”,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等。

虽然各类院校在“厂中校”的建设、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全国还是广西区内,对于“厂中校”的建设也大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在合作的机制体制下,也尚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數的“厂中校”实践基地并未形成相对独立的造血功能,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仅仅是满足了学生的短期见习和最后一年的顶岗是实习,并未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下的工学结合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我们发现目前各院校基于“厂中校”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多面向的是具有单一技术性或劳动密集型特点的专业,如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而面向复合型专业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则相对较少。

因此,我们通过基于“厂中校”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高端汽车服务人才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为其它相关的复合型专业探索出一条基于“厂中校”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四、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主要内容和改革目标

(一)基于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任职要求,建立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特点,通过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拟逐步形成以“1+1.5+0.5”为基本框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就是第1学年在学校学习,第2学年和第3学年上半年采取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第3学年下半学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课程内容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构建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第2和第3学年进行的工学交替生产实习,使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校内实训已掌握技能的熟练度,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获得工作经验。还可按课程进度完成一些在校内无法实施的实训项目,实现了校内学习和企业生产实习的互补。同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质,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促进其校内学习和实训的主动性和效果,为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

(二)建立基于“厂中校”的教师工作站,培养复合型的师资团队。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拟在广西风驰集团公司建立教师工作站,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校企共同投资购置教学设备,根据优势资源的组合形式,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管理模式。通过教师工作站的建立与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师资培养机制。

(三)建立校企共同考核的评价机制,评定人才培养质量。在广西风驰“厂中校”实践基地内,由广西风驰(企业)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并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及安全管理工作;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习指导书;校企双方共同责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和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对实习的学生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估,组建考核小组,对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在具体的组织管理上,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可完全由企业组织考核,考核通过企业录用;如果学生因考核不合格未被录用,再由学院组织校内考核,企业考核成绩作为参考。非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则由学院和企业合作实施,企业考核占60%,学院占40%,所有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考核合格后联合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明”证明其工作经历。

基于以上分析,我院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拟在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建立稳定、可行的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和模式,形成具有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它复合型专业及学院的其它各类专业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一套稳定、可行的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

[2] 何业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科教导刊,2013(6).

[3] 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韦东辉(1973-),男,广西桂平县人,讲师,研究生班学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专职教师,主要从事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管理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改革背景下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京都动画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动漫产业之启示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