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油王右木精神特质解构及当代价值

2017-11-28陈立华

青年时代 2017年30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陈立华

摘 要:王右木,作为四川地区最早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在长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特质。本文在介绍王右木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精神特质形成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内涵,最后阐述了王右木精神特质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王右木;精神特质;当代价值

一、王右木生平事迹

王右木(1887-1924),原名王丕昌,四川江油市武都镇人,四川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四川党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09年考入四川师范学堂优级师范科,1913年毕业,考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公派留学,以图实业救国。留日期间,在李大钊和进步学者河上肇等影响下,王右木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秋,王右木获得日本明治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回国。1919年9月,应聘到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以学校为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2月7日,创办了四川地区第一家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人声》,任社长、主笔。1923年夏,秘密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成都支部,直属中央领导,由他暂任书记。1924年,同秦正树创办了《甲子日刊》,任总编辑。1924年夏,赴广州参加党的会议,返川途中,被贵州军阀杀害,时年37岁。

二、王右木精神特质的生成条件和内涵

(一)王右木精神特质的生成条件

王右木特有的精神特质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具体说来,包含两个方面。

1.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激发了王右木救国救民的理想

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同时,急剧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一个备受列强欺凌的屈辱时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众多志士仁人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王右木就是其中一位。他虽生于中国西部江油武都的一个小镇,但通过外出求学,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激发了他寻求民族独立、救民于水火的崇高理想。

2.“西学东渐”的近代文化为王右木提供了寻找真理的土壤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西学东渐”的近代文化开始传入国内。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迈出国门,到西方和日本汲取近代知识和近代思想。继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影响下的“宪政改革”、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一度陷入迷茫。而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跻身于强国之列。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日本的潮流,王右木争取到了到日本公派留学的机会。正是在日本,他结识了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攻读马克思主义学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职业革命家。

(二)王右木精神特质的内涵

王右木作为四川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铸就了独特的精神特质。王右木独特的精神气质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其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其内涵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破旧迎新,敢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王右木出生在川北的武都小镇,信息封闭,经济落后,大多数小镇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走出去的人很少。王右木敢于冲破封闭的生活环境,探索山外的世界。他刻苦攻读,到了省会成都,进了高等学堂,接触到了近代文化和近代思想,开始走上救国救民之路。为了探索革命道路,他赴日留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革命真理。在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非常封闭的乡野环境中,走出武都小镇,实属不易,执着地寻求革命真理更是体现了他敢于打破封闭状态,追求新知的探索精神。

2.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

王右木从日本返川后,“川人几乎无人听闻过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政治学说”。王右木在川内这块马克思主义的空白地带,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筹建四川地区的共产党党团组织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他通过课堂,创办《新四川旬刊》《甲子日刊》,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宣讲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尤其是创办了四川地区第一家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人声》,任社长、主笔;在创建党团方面,在成都首次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团执行委员会”、成都劳工联合会,并在此基础上,秘密组建了四川地区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成都支部。王右木作为四川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马克思主义党团组织的先驱,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鲜明地体现了王右木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王右木出生于一个虽然开始没落但还算富足的旧式家庭,自己没有经受过生活的苦难,国家和人民的苦难却让他感同深受。他以“天下”、民族为己任,毅然决然地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与自己所处的阶级决裂,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另一则史料也能体现他的这种责任和担当。据史志载,1918年,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回到江油的王右木,听闻表姐被江(油)平(武)梓(潼)三县交界的藏王寨山上的土匪抢去做压寨夫人后,决定到藏王寨救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执意救人,他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救出了表姐。“當年占据藏王寨的土匪都是些亡命之徒,方圆几十里,山高路险,常有野兽出没,连官府都奈何他们不得。”在这样凶险的地方,王右木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深入匪窝,营救表姐。

4.追求真理、无所畏惧的革命献身精神

王右木为了找到拯救中国的“良方”,他放弃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拒绝了竞选省参议院议员,走当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传统晋升之路,转而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随后,他作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直到1920年被贵州军阀田颂尧杀害。这体现了一名共产主义者追求革命真理、不惜抛头颅洒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endprint

三、王右木精神的当代价值

王右木生活的時代虽已过去了80余年,但他独特的精神特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探索精神

王右木从偏僻乡野,一路求学到成都、继而到达日本,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习近平在谈到深化改革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富强之路。时至今日,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怎么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只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实质体现的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探索不是纸上谈兵,不是指点江山,而是要去吃螃蟹、涉险滩、破藩篱,探盲区、辨误区、闯难区。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开拓精神

王右木面对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四川,创建报刊、组织读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系列党团组织。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可以说,是他系统地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四川,给四川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开拓精神,放在今天,仍需发扬光大。

改革要涉险滩,敢冒风险,锐意开拓,勇于进取,不可“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变革不屑旁观者,时代需要开拓者。新时代有一个特征,那便是鼎新革故,除旧启新。不断开拓进取,开路才有出路,改革才会改变。仅局限于守小摊子,满足于“小作坊”的一点经营,津津乐道“自留地”的一点收成,是无法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需要开拓,不能也不允许躲进小楼当“旁观者”,藏身净土做“保险官”。

(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担当精神

尚在青少年时期,王右木就已思考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并且与自己的出身、阶级决裂,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走上一条随时可能牺牲的革命之路。这种勇气和担当,在今日仍是不可缺少的。

时至今日,我们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谁也不应拖后腿,或者投机取巧,或者当旁观者。领导干部更应励志奋发,锐意进取,走在前列,做在前头。全面深化改革现在已经到了深水区、关键期。越是在改革的历史关头,越是在艰巨任务面前,越是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义无反顾地担起改革重任。责不分大小,任无论轻重,人人都要学习王右木的担当精神,各尽所能,勤于担当,严于担当,善于担当,精于担当,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全面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

(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奉献精神

王右木年仅37岁,就英年就义。他不仅放弃了个人名利、前途,为了革命理想,不辞艰辛,更是为了革命真理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献身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

和平年代,“献身”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更需要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方面,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既定目标任务,需要我们传承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下力气,不动摇,不懈怠,比奉献,一锤一锤实打实,这样才能啃下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实现改革目标。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有利于缓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保证改革健康顺利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是利益关系调整,会伤及部分阶层或群体的利益。政府要引导人们特别是那些个人利益暂时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正确对待小团体和个人得失,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情怀支持改革,显得尤为重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