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草房的渔家童话

2017-11-28陈文念

城乡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草房海草渔家

■ 陈文念

海草房的渔家童话

■ 陈文念

天蓝如碧,白云如洗,褐色的海滩上,海鸥翔集,洁白的天鹅或卧或嬉,与人零距离。炊烟袅袅的海草房暖暖地沐浴光影中。老檐下,三两的老人或立或坐,拉着家长里短。门前绿意盎然的小菜园里,老爷子专注地摆弄着菜地。海岸边,摄影师的镜头里,画家的画板上,展开一幅幅静美又生动的画卷……

“树高悬鱼网,菜园隔低墙,渔家炊烟起,香绕海草房”,当我将这些场景用一组图片展现在微信分享给好友,我的解说充满得意:看看,有没有童话般的味道?这,可是我家乡独有的画卷,我无比骄傲!

古朴厚拙的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

原始石块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的奇妙屋顶,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

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海草房,在胶东半岛的近海边缘,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我走进沿海的部分村庄,寻觅这一具有浓郁的山东海洋民俗特色和建筑风格的民居。

走进矗立着一排排海草房的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抚摸着青石墙上的拴马石,仿佛行走在岁月的长廊里。这个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作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标本,海草房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历史上沿海一带的浅海海域,生长着许多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进入秋冬,大量成熟的海草成团地被海浪卷上岸滩,这种海草晒干后会变得非常柔韧。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苫盖屋顶,并就近凿取山石或海石堆砌外墙,建成了海草房。

据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建筑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海草房民居出现于秦汉时代,至宋、金在胶东半岛广为流行,到元、明、清进入了繁盛时期。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

在荣成,现存最早的海草房有300年历史,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是荣成的宁津所和东楮岛。宁津所尚存海草房一条街,因为明代那里曾驻扎过几百户屯田军户;东楮岛也是海草房保存完好的村落,那里不仅有石头砌墙的地道民居,还有砖头砌墙、磨砖对缝、工艺讲究的海草房,当地人说那是明代官家所建的公用仓房。

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艺。港西镇巍巍村村民、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刘玉启表示,盖海草房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备料、垒墙、苫顶三个大的步骤,而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我们当地人称为“苫房”。

海草房苫房绝对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经验丰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海草房。

其实,“苫房”的原理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苫屋顶的材料中除海草外,还掺有一些麦秸。苫房的时候,每苫一层海草要加一层麦秸,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也有个别的再盖上一层瓦,这在当地俗称为“压脊”。

而在海边或岛上的渔村,渔民们通常把破旧的鱼网罩于草顶上,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因为房顶的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但坡越陡需要的海草就越多,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建造一栋海草房顶需用海草、麦秸秆数万斤,三四个工匠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建成。

此外,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民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和丘陵地区,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土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

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屋顶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在建筑美学上极其独特,而大块粗犷的石头砌成的外墙与毛茸般的屋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建筑是最具有胶东特色的生态民居,堪称一绝。

作为几千年来的特色建筑,荣成海草房的历史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而无论是外部的建筑风格及手法,还是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它完全区别于现代所有民间建筑,不仅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也为研究沿海民居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位从事民俗艺术研究多年的工作人员指出,海草房民居也是民俗文物,它有着《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物属性,能够让现代和未来的人们了解过去、体验过去,成为人居发展史中一项重要的参照物。

确实,海草房民居蕴涵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在建设家园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祭祀信仰等。比如说,当地百姓在建海草房之前都要选地基、择吉日,砌墙基时要有“压宝”的习惯。这天,再贫寒的人家也要吃一顿热腾腾的饺子,人们在吉祥喜庆的气氛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和寄托。海草房建成后,要放鞭、“支锅”、吃“抓着”(一种油炸食品,寓意“越抓越高”)、“拉席上炕”,有的人家还要组织“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活动,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直沿袭至今。

作为文物景观,海草房代表着一个时代,不仅是一个区域的人文、建筑、民俗等方面的缩影,也是建筑艺术的体现。它高高的屋顶,灰白色的苫盖,灰褐色的石墙,方形的四合院及参差错落的排列,构成荣成沿海区域别致的风景线。

正是鉴于海草房民居的美学价值,它曾经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于迎雨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居》邮票中,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藏式碉楼、云南竹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淡然精美的海草房—灵动俏丽,温婉优雅

走进海草房厅屋,犹如走进一本家谱,走进一本地方志,渔家生活印迹,多少酸甜苦辣镂刻在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之中,多少富贵镶嵌在门窗扇格,厅堂柱础,门楼门汇的古雕、砖雕、木雕之中。简直是一部沿海渔家史,是一张渔家民俗风情画,更是一部胶东乡村的千年集居史。

写到这里,想到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在荣成为海草房写生之后,留下的赞美文字。“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大概是防风吧,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因之墙面纹样规则中还具灵活性,寓朴于美,谱出了方、圆、横、斜、大、小、曲、直石头的交响乐。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

也只有走进这样的“古老建筑”里,才能嗅到沿海乡村古老文化的芬芳。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多少代人的精心描绘,诗情画意和积善厚德都酿藏在这深深的海草房。一面花窗,一个长廊,一堆渔具,一弯海水,一挂渔网,让人感悟到不同的情感,品味出不同的意趣。这是古老岁月蕴含的古典与优雅,也是东方文化孕育的温婉和静美。

这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和画家,废寝忘食地端坐在不同的视角处临摹;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和旅者,不辞劳苦一次又一次慕名来观赏。陈旧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这种美只能临摹,只能观赏,不能复制。

我能感悟到,这海草房建筑的特点是淡然,这些景物的品性是从容,淡然和从容伴随着一座村庄生存百年、千年,可谓是奇迹。无论你是怎样的身份,无论你有多少的财富,都和屋上的一片瓦、墙上的一块砖、海岸的一块鹅卵石、海里的一条鱼一般,同样生活和生存在这水墨的色颜之中,波澜不惊,宠辱不惊。

千百年了,多少飞檐翘壁在歌舞升平中坍塌,多少雕梁画栋在纸醉金迷中腐烂,唯有海草房这朴素的色颜,朴素的村落,始终安然镶嵌在熟透了的宣纸上,驻扎在山明水秀沿海渔村的厚土上,凸显着一种穿透人们内心的情怀,矗立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力量。而这一切,没有专制去规定,没有宗法去约束,是渔庄自觉遵守的一种契约、一种民俗、一种文化。

猜你喜欢

草房海草渔家
蛰伏
蛰伏
渔家网事
海草房的视觉意象及其文创设计的构想
潜到海底去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小螃蟹与大海草
欢乐海草舞
惠东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