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派古民居和楹联文化

2017-11-28

城乡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徽派古民居楹联

■ 巍 然

徽派古民居和楹联文化

■ 巍 然

徽州是一个地域的名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而徽派民居又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徽州三绝之一。徽派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其特点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部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徽州古民居:无山无水不成居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部件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徽州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比如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二三层楼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几种类型。院内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寓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历史学家这样形容徽州:“要想了解中国明清时代的帝王生活,请到北京去;要想了解中国明清时代的平民生活,请到徽州来。”徽州古民居虽没有北京的宫殿那样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处处彰显着皇家贵族气息,但也不失其俊秀,从而形成了一幅靓丽的江南水乡画卷,引得无数画家竞折腰。

在我未走近她时,也只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她的独具匠心、自成一派。当真正走近她,才感悟到其真正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深厚的内涵。

徽州楹联文化: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这种内涵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它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徽州文化孕育出有性格有特点的徽州文人,他们注重孝、忠、义、廉的传承。从他们那些垂挂于厅堂上或铭刻在立柱上的楹联(格言)便可见一斑。

楹联是清代以后逐渐兴起的艺术形式,在徽州人的文化教育与家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徽州古民居楹联的内容大多是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思想的概括,或徽州人在经商、读书、科举、社会交往中的经验总结。虽然都是些简短的文字,却浓缩着主人的人生,饱含着酸甜苦辣。同时,充分体现了主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体会、对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这些楹联形成的文化氛围,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大大提高了其欣赏价值。透过这些内容纷繁的楹联,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徽州的历史,领略浓郁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些凝聚着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的楹联,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强调的是做人的忠厚与率真;“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强调与人相处的谦虚与和气。“襟怀旷达云中鹤,品德清高崖上松”强调襟怀的旷达与品德的高尚;“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高”则强调为人的一忍为安和遇事三思而后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诗的寓意在古徽州也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要有前提,即家庭生活条件一定要殷实,“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怎能安心读书。“书是良田传世莫嫌无厚产,仁为安宅居家何必构高堂”,人们不妨理解其意:知识学问就是传家宝、就是留下的财产,仁义待人比建造高堂大厦更能安家。“旧书不厌百回读,百年徵世聚墨多”,此联寓意为:书读百遍,学而不厌;名言百句,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做学问最重要。从“腹有千家墨,笔无一点尘”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饱读诗书的重要性。“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上联是说家族之所以做到百年不衰,是因为做到积德行善;下联则把读书习文放在第一位。这也许就是徽州数百年人才辈出、富甲天下的现实思想基础,可见徽州崇儒尚文的观念之深。

我想,徽州人之所以日子很富足,除了有文化思想有经济头脑,更主要的还是他们会艰苦创业,会勤俭持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说一顿粥、一顿饭,都要想着来之不易;衣服上的半根丝或半根线,也要时常想着这些东西生产出来都是很艰难的。创业者可以从“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等楹联中感悟出经营中的“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也在“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中得到充分体现。

徽州的文化魅力更多的还是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倡导加强自身修养,弘扬积德行善的美德。如“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说做了一点好事,就想被他人知道,就不是真正的“善”;做了一件坏事,生怕别人知道,便是真的恶。“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也就是说别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要有妒忌之心;别人有了灾难,也不要幸灾乐祸,看人家笑话。“施惠毋念,受恩莫忘”,不要老将帮助别人的事记在心上,但是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记,要永远怀着感恩的心。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徽州人的大智大爱在这方面也得到充分体现。“轻听发言,安之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对于别人的话不要盲目相信,要再三思考说话人的用意;因有事情与别人发生争执,必须要冷静进行思考,反省自己是否有过错。“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看到这幅楹联,不禁使我想起,三国时期刘备给儿子刘禅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不好的行为很小就去做,小恶不制,必然会发展;同时,也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小事做多了,就会成就大事。奉劝人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以律己,逐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对于人们来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些,构建和谐社会也就会更加顺畅。

在众多的楹联中,也不乏带有宿命论的观点。比如“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大意是说,一个人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有太大的想法,人的命运是由老天决定的,自出生起就注定了,再苦费心机也是枉然。

除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徽州民居楹联书法更能看出徽州人深厚的书法艺术修养。这些楹联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水平高超,随便选出一联都不亚于当世名家。特别有趣的是,个别楹联书写出现错误,但是这些错看上去又不会让人大跌眼镜。比如“便宜多自吃亏来,快乐每从辛苦得”这副楹联中就出现两个“笔误”,其中一个是亏字,一个是辛字。据说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刻意将“辛苦”的“辛”字多加一横,意即多吃一份辛苦,将多有一份收获;将“吃亏”的“亏”字多加一点,示意为多吃一点小亏,反而是福。这也许是后人的解释,亦或是替先人的笔误开脱。不管如何,解释起来都是合情合理的。虽看似遗憾实则妙笔,这又何尝不是对家风家训重要性的强调和升华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递村的敬爱堂里悬挂的那个大大的“孝”字,比较耐人寻味。此字为宋代诗人、书法家朱熹所书。其运笔厚重,气势恢宏,遒劲有力,动静相宜。该字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字的象形特色。经过讲解员的提示,才发现孝字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孝顺的后生形象,特别有趣的是,远远望去那个后生的后脑勺,极像猴子的侧画像,尖嘴猴腮,其寓意令人深省。孝作为中国传统之美德,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到的。《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人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这些楹联承载着岁月的真实,也呈现出徽州人重文化、重教育、重传统的鲜活过去,字里行间彰显着浓厚的家风家训,可谓字字珠玑,幅幅锦绣,读来即有所思所悟,顿觉思路开阔,深感意境深邃,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徽州!徽州!多少古卷载其盛名,多少诗词怀其情致。绘不尽的雕梁画栋,写不尽的烟雨朦胧。徽州古民居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人们一点点去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猜你喜欢

徽派古民居楹联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孔府的年节楹联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