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三个坚持”打造魅力村镇

2017-11-28

城乡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三个坚持安庆市村庄

■ 邓 美 姚 涛 谈 俊

安庆:“三个坚持”打造魅力村镇

■ 邓 美 姚 涛 谈 俊

黄铺村余花屋

安庆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口处,现辖1市6县3区,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之美誉。近年以来,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安庆市紧扣“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目标,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为支撑,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丽新家园,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较快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与特色示范相结合既要盆景又要风景

安庆市统筹联动、立体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做到“规划全市一盘棋、建设一村一张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改变多年来农村无序发展、盲目建设的历史,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以一个行政村为一个单元,编制完成了全市1158个中心村的布点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启动一批、编制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编制了340多个中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美丽乡村中心村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制定了要一村一景、不要千村一面,要村庄美化、不要过度硬化,要多栽树木、不要大铺草坪等“十要十不要”的建设标准,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提升特色优势。依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抓好规划落实,从保护自然生态、展现田园风貌、弘扬传统文化等多角度出发,打造文化型、生态型、产业型等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潜山县突出“新皖派”风格,并获批国家美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岳西县彰显“生态特色”,按自然生态旅游区布局谋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景点特色;宿松县实行“全域规划”,在全县打造新徽派、新江南和现代水乡三大特色风貌;宜秀区依托山水资源,将旅游元素植入中心村,打造“宜游宜秀”,该区黄梅村成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三是注重以点带面。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安庆市已建省级中心村414个,先后有56个典型进入国家级试点示范。在把中心村庄打造成示范点的基础上,又沿山水线、国省道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10条美丽乡村示范带,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变“交通线”为“风景线”“示范带”为“景观带”。2017年,安庆市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统一部署,加快步伐、顺势而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建设美丽集镇和特色小镇,以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污水治理为重点,促进121个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全覆盖;优化资源配置,紧扣产业升级趋势,引导发展“一镇一业”特色小镇,吸引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加快安庆建设成为经济、创新、文化、生态“四个强市”步伐。目前,安庆市已经获批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坚持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相结合既要村美又要业美

源潭镇双峰居委会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安庆市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区分轻重缓急,力求通过“软硬”兼施,达到“形神”兼备。一是美化乡村风貌。大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把重点放在垃圾、污水治理、安全饮水、村庄道路、危房改造、卫生改厕、电力通信、村庄绿化亮化、沟塘清淤等农民群众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垃圾不靠埋、污水不乱排”的新生活。岳西县水畈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潜山县官庄村和宿松县金坝村获国家住建部全国第二批宜居村庄示范,潜山县燕窝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怀宁县五桥村等6个乡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太湖县寺前镇等11个乡镇迈进国家级生态乡镇行列,潜山县天柱山镇等15个乡镇获得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桐城市孔城镇等5个镇村获评省级第一批宜居镇村。二是突出产业发展。把兴业富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树立美丽乡村农村“综合体”理念,在“建设村庄”的同时注重“经营村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打好产业发展“三张牌”:对生态资源型村庄,坚持自然景观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打好“旅游牌”;对产业资源型村庄,做好“一村一品”文章,打好“产品牌”;对人文资源型村庄,坚持挖掘历史遗存和民俗传说,打好“文化牌”。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连续几年出台《安庆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发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争取48个美丽乡村成为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加快培育并形成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2015年底,安庆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中心村所在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万元。三是推进社会管理。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引导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站、金融服务网点等向中心村布点。大力推进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抓好村级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村“两委”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以及服务群众本领,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

官庄镇官庄村

黄铺镇黄铺村

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既抓主力又抓合力

始终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由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强力推进而不强迫推进。一是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所有重大事项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选择中心村时,除了考虑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村组织战斗力等因素,还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必备条件。在村庄规划上,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规划编制,实行“三议三审”:村民代表会商议、专家评审团评议、人大常委会决议和村民审议、部门审核、政府审批;做到“三不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不评议不建设、不审定不建设。在村庄整治上,整治标准、项目、实施等都由村民决定,他们愿意的就干,不愿意的就不干,一时没想通的不硬干,坚决防止强迫命令,坚决防止美丽乡村建设“一窝蜂”“一阵风”。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安庆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建设等指导性文件,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用地调整等方面保障力度。在资金整合上,我们明确以县级为主,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性质不变、渠道不变,融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除明确要求不能整合或有特殊用途的资金外,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的方式归化整合,具体包括农业生产发展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等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各类投资5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整合项目资金2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7亿元。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广“五个到位”经验,引导各地在完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理事会、率先开展筹资投劳、“三清四拆”和用地调整等方面工作前提下,积极申报安徽省、安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立健全竞争立项机制。指导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公共设施管护、卫生保洁经费分担机制,鼓励采取“门前三包”“认领包干”等方式进行卫生保洁,探索美丽乡村中心村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即建即管”“即整即管”。建立“市指导、县(市、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责任体系,加大宣传引导,推进结对共建,严格督查考核,不断完善组织保障和工作推进机制。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庆市必将抓住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而为,开启新征程,加快村镇建设工作迈入新时代。

水吼镇驾雾村

猜你喜欢

三个坚持安庆市村庄
我想养一只猫
我的小村庄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村庄,你好
安庆市水产路桥梁设计方案研究
以“三个坚持”做好水利人事工作
突出“三个坚持”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历史研究要做到“三个坚持”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