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2017-11-28

金融经济 2017年2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武振楠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呈现出以高资源消耗、小农生产和粗放式发展等特点。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

一、引言

我国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一改往日依靠竭尽资源、破坏环境实现的经济增长,而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能够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更方便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整合生产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提升农村市场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整体而言,我国的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层次不高,产业结构很不协调,突出表现在:

第一产业的发展不精、不强。农业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除了个别的农村近郊建设城郊村、城中村之外,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传统的管理体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政策利用较少,种植模式粗放低效。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在自家的一亩三分田上劳作,机械利用率很低,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基本空白。尽管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财税改革,部分农村土地实现流转,并在政府的指引下很多乡镇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运作,但整体来看,这更多的是农业生产规模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

第二产业的发展集约度低、能耗高。为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乡镇业绩,很多乡政府将工厂引进农村地区,建设工业园区。政府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如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农民素质培训等。工业园区的建设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能源消耗量高,污水、污染空气、废弃料等不能正当处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污染了农村环境。显然,也不是良性经济发展所需要。

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低、规模小。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将经济发展推向更高较高的层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看,可以说第三产业远远还未发展起来。很多偏远地区甚至一个村连一个小超市或者便利店都没有。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生活日用品的零售,离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产业,还非常之远。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综上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农村发展环境、管理体制、科技动力等方面。

表1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影响因指标体系

构造判断矩阵。以U表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ui、uj(i,j=1,2,…,n)表示因素。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根据上述矩阵和公式Pu=λmaxu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所求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重分配。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使用公式:

CR=CI/RI;CI=(λmax-n)/(n -1)

1-13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参见表2。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代入n=3,RI=0.65,λmax=3.0899得CR=0.0890lt;0.1。表明判断矩阵式P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因此U=(U1,U2,U3)的各个分量可以作为U←{u1,u2,u3}的权重系数计算如下。

表3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影响因指标体系

综上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影响因指标权重如下,可见产业结构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科技动力次之,管理体系的影响处于最末。

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策略

第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转变的首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时,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应该采取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的渠道,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成果,采取机械化管理;第二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调控,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向高新技术、深加工、环保型产业转型,通过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非线性增长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着力与农村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只有保障了基础发展设施,第三产业才能在农村生根发芽。

第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形成完善的农业经营体制框架。第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使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向企业化经营主体转变,促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等水平逐步提高。第三,实现科学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在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基础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引入现代科技装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加快科学技术的应用

网络平台的完善和家庭上网工程的实现,使 PC 机成为农村经济联系终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促进“农超对接”、“网络服务”、“网络家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社会服务行业的兴起、行业项目的增加和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含信息化技术对农民的改造工程在内,培养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农民”。

第四,引导完善社区组织架构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改革不仅应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做文章,相应的配套服务措施也应该一并跟上。我国乡村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较为低效,乡干部在决策上也较为独断,民主性和公开性不够,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有力组织保障,既能构建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也能整合资源,突破各种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如何完善和优化社区组织架构,建议壮大农村经营主体,有效整合生产资源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农村社区的经济要稳健发展,就应当正确处理好村民自治与政府引导的关系;社区与企业的关系;党支部、村委会干部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取得一系列卓著的发展成果。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发展普遍存在农产品质量较低,产业结构失调,农村发展环境不健全等问题。甚至基层乡村组织结构欠缺,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环境和组织管理结构,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天津金信集团,天津 300381)

[1] Kanbur Ravi.,Zhang Xiaobo.,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Reform and Openness [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5.9(1):87-106.

[2] Panayotou 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ive hoods in the Third World.2015.

[3] 徐希燕主编,农村发展经济学[M].华文出版社,2005.

[4] 常丽峰.农村经济发展转变的意义和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5] 邵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9).

[6] 崔丹.浅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2014(19).

[7] 杨雪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范式困境与破解路径[J].学术月刊.2013(08).

[8] 叶蜀君,张畅.构建适应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体系[J].中国农村金融.2016(14).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经济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