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11-28

金融经济 2017年22期
关键词:连云港徐州经济带

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陈宏伟

分析了徐州和连云港联动发展的必要性,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两市联动发展非常必要,是大势所趋,从两市发展的现实需求看,也存在联动发展的迫切性,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但两市联动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联动发展长远规划,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产业关联性和互补性不足,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经济带功能还较弱;为此提出两市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促进互联互通,推进产业联动,进一步创新机制,突破联动发展的障碍,提升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水平。

联动发展;一体化;徐州;连云港

一、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1、区域发展大势所趋

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两市联动发展非常必要,单凭连云港或徐州任一座城市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经济发展融合与联动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趋势,世界多个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走势,我国区域发展重点推进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区加强融合发展,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联动;国内提出“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建设构想,其中在沿东陇海线地区设想打造一个城市化带,而徐州和连云港最具有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可以成为淮海经济区城市群建设和一体化发展的引领者。

2、两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徐州与连云港各有自身优势,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重点建设的三大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发展综合物流业便利条件,制造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区域最强;徐州的劣势是没有出海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存在制约。连云港优势是拥有良好的港口,多年发展开放型经济经验,在“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影响下,发展潜力较大,连云港的劣势是经济实力较弱,港口吞吐能力没能有效利用,需要腹地经济的支持。两市通过联动发展,发挥连云港的港口和开放优势,结合徐州的产业和物流优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徐州连云港的经济合作开展较早,具有联动发展经验和基础,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开展分工合作、实现联动发展的需求。

表1 徐州和连云港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16年)

数据来源:相关地区和城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联动发展长远规划

徐连联动发展还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主要是在双方的综合发展规划中没有有效对接,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开展联合规划,可能出现无序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两市联动发展规划的缺失,可能造成双方在项目推进中缺乏沟通和衔接,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效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造成项目建设的无效或进展缓慢;双方政府为了政绩,有可能竞相争项目、争资源,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这种无序竞争和攀比发展,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双方协调发展。

2、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徐连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面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等障碍,在涉及双方城市竞争和利益分配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歧,产生无效竞争和损害双方发展利益的状况;虽然徐连一体化发展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提出了很多年,但双方联动发展机制一直没有建立好,还缺乏完善的制度化协调组织机构,双方虽然签署了一些战略合作协议,但对双方没有实际的约束力,导致双方公共事务发展缺乏统筹协调,双方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城市领导者身上,如果城市领导更换,就会造成合作停滞;许多合作都是采用合作协商会议形式,缺乏组织化的制度安排,导致双方公共事务治理成本大大增加。

3、产业关联性和互补性不足

徐连之间产业关联性和互补性不足,还未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徐州和连云港的产业各有所侧重,徐州主要发展工程机械制造业、新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连云港则重点发展重化工、农副食品加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但是双方产业在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等方面互补性不足,双方经济关联性不够,导致双方经济交流偏少。连云港的港口经济一直没能做大做强,港口竞争力与周边上海、青岛、日照等港口相比较低,没有很好的发挥港口经济优势;而徐州经济也主要依靠传统路径,打造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业等,高端物流业等发展不够,没能向东结合连云港港口形成互补发展。

4、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徐连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要素流通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没有专有铁路、高铁、运河等;徐州只有内河港口,对外联络不够,开展外向型经济受到制约;而连云港港口建设与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机场等的建设不配套,一体化物流体系发展程度较低,港口发展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城市建设等不协调,以港口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强;徐州连云港除了目前的东陇海线铁路、连霍高速江苏段的连接,其他一些网络化、一体化的交通设施都还没提上建设日程,没有形成很好的经济联系。徐州的交通枢纽优势和连云港的港口海运优势没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联动发展。

5、徐连之间城市经济带功能还较弱

徐连之间城市带发育不健全,中小城镇功能较弱,集聚力不够,需要加强建设,以支持两市之间资源的共享发展。徐州和连云港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都还不够强,在两市之间有东海、新沂和邳州三个节点城市,但三座城市的规模还偏小,实力偏弱,还无法形成成熟的经济带,不能大量吸引区域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对周边发展还没能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连云港发展较为滞后,港城联动和港产一体化发展不足,徐州和连云港之间虽然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但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较少。

三、推进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的对策

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扩大合作,加强经济融合,促使徐连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联动发展机制有效运转,两市经济联系紧密,初步形成徐连联动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在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和苏北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为此提出五点对策建议:

1、明确徐州、连云港各自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徐州作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着力建设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对连云港发展的辐射、拉动和支撑作用,成为连云港发展现代海洋经济重要的经济腹地;连云港处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享受江苏沿海开发和东中西合作区建设等多重政策扶持,重点打造临港产业和现代海洋经济,可以成为徐州拥抱海洋经济的重要出海口,将连云港自由贸易港区的服务功能延伸到徐州,实现资源共享。徐州和连云港通过联动发展,做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工作,合作创建自由贸易区。

2、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要素更加顺畅的流通

徐连互联互通和要素流通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应该发挥连云港港口和徐州的铁路枢纽优势,大力推进交通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两市还应构筑统一的产权、资本、劳动力市场,促使各生产要素在两地市场自由流动,优化资源的区域配置。两市应加强综合物流业合作发展,加强客运专线铁路、高铁的建设论证,推动徐连运河建设立项,同时,提升两市与周边城市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物流业发展效率;两市可以共同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业态,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3、推进产业联动,实现错位和互补发展

徐州和连云港可以在多个层面考虑产业互补发展,从而提高彼此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比如可以实现徐州的内陆物流贸易和连云港的港口经济的互补发展,把双方的产业链延长,利润连做大。为了更好的实现联动发展,徐州和连云港应该根据各自特色发展优势产业,两地政府应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与协调,统一规划沿东陇海线的产业布局。徐州主要依托交通、制造、能源等优势,重点发展物流、装备制造和物联网等产业,连云港则依托港口和开放优势,大力发展临海产业、港口物流等,打造现代海洋经济。

4、进一步创新机制,突破联动发展的障碍

为了更好地促进徐州、连云港的联动发展,在合作机制方面需进行创新,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设立徐州、连云港联动发展市长联席会议、城市联盟等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和专项议事制度等协调机制,消除各种现实的障碍,打破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优化徐州和连云港两市的发展规划,在区域发展上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统筹合作,建立联合工作委员会。

5、提升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水平

促进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经济崛起,实现由“产业带”、“交通带”向“经济带”的转型。在徐州与连云港两个城市之间培养新的发展极,改变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洼地”现状,提升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空间载体,发挥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集聚作用。重视沿线中小城市的建设,优化沿线产业布局,提升邳州、新沂和东海县的经济实力,打造沿线有影响力的核心城市,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009)

[1] 陈宏伟.苏北地区集聚高层次人才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16(8):26-28.

[2] 古龙高,古璇.提升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水平探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6-10.

[3] 陈宏伟.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创新能力测算比较[J].科技与经济,2016(10):25-29.

[4] 孙颖.“一带一路”背景下徐连发展及合作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5-17.

[5] 薛继坤,张斓.“一带一路”战略中徐州连云港同城化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9):5-8.

[6] 柏程豫.郑州-洛阳双城联动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9-82.

[7] 孙勤,管中慧.徐州与连云港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15-20.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苏北发展对策研究”(13JDB01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测评与比较分析”(11YJC79 0010)。

猜你喜欢

连云港徐州经济带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