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要增强课程意识

2017-11-27刘吉才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童话习作内容

刘吉才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包括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意识弱化、训练内容无序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习作训练时,没有一个通盘的预设,要么机械套用教材,要么随意安排训练内容,导致习作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碎片化现象比比皆是。习作教学课程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习作教学的软肋。那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如何增强课程意识呢?

一、开发自然课程,让学生学会观察

所谓自然课程,就是以自然环境中的景物为习作对象,引导学生连续、细心地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学会细致描写,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对其中的景物也比较熟悉。上学路上、校园里、小区旁……到处都是绿草遍地、鮮花盛开。可以说,自然课程已经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之中。开发自然课程,也就成为丰富习作内容最经济、操作性最强的一种实施途径。

鲁迅先生曾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现在的学生大多过着“学校—家庭”式周而复始的单调生活,普遍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系统地去开发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发现”时,为了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首先从身边的校园入手,带着学生参观校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说,一路记。学生发现,原来熟悉的校园这么美,包含着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参观完美丽的校园,学生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居住的社区。慢慢地,再将范围逐步拓展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在由近及远的扩展中,学生逐步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习惯,也为学生习作储备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开发自然课程的方法很多。可以像上例按照范围逐步拓展,从校园拓展到社区、城市。可以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沿着“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顺序进行连续观察,撰写观察日记。当然,教师要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一是按顺序观察。可以先整体后部分,或者先主要后次要;可以按时间顺序,或者按方位顺序;也可以集中观察,或者分散长期观察。二是多感官观察。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也可以用耳朵听、用双手摸。只要长期坚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自然课程素材,他们就能很容易找到习作素材,丰富习作内容。

二、引入游戏课程,让学生体验过程

所谓游戏课程,就是以游戏为习作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激发习作兴趣、积累习作素材、丰富情感体验、享受习作过程。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开发游戏课程,把游戏活用于课堂,可以优化习作教学,让学生真正爱上习作。

一位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习作训练时,让学生现场扳手腕,并将说话贯穿于游戏过程之中。游戏之前让学生说游戏规则,游戏之中让学生观察双方的动作、表情,游戏之后让学生说体会感受。整个游戏过程和习作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显著提升了习作的积极性。学生一下子由二年级的看图写话练习过渡到三年级的习作,跳跃性很大。从游戏开始教习作,为习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三年级学生很快爱上了习作。

开发游戏课程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游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要想提高习作效率,必须注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习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此不疲。游戏中新颖的形式、互动的乐趣,令学生留连其间,乐此不疲。其次,游戏有利于学生观察、体验。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面对冷冰冰的习作内容。枯燥乏味的文字、索然无趣的题目,让学生习惯于接受。而游戏这种形式,一改过去单一的呈现方式,使静止的内容动起来,使枯燥的文字活起来。通过一段现场游戏,学生体验了活动过程、积累了习作素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开发游戏课程的方式很多。可以现场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如上例的扳手腕比赛,便于集中进行观察和指导。也可以整合学生的课间活动。课间活动的许多游戏,不仅内容有趣,而且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将课间活动游戏整合到课堂中来,学生非常熟悉,也打通了习作与生活的隔阂,真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整合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实践

所谓实验课程,就是以科学实验为习作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过程,从而学会观察,获得习作素材,提升表达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语文教材也安排了不少以科学实验为内容的习作训练。这些科学实验,由于直观形象、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爱。

在一次习作赛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是“谁的面积大”习作课。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采用分步实验的方法,边做实验,边进行口头交流。实验结束了,一篇口头习作就完成了。虽然有个别小组的实验没有成功,有一些遗憾,但学生边观察边实验,习作的内容同样精彩。

引入实验课程,是丰富习作内容的一种有效尝试。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不是目的,目的是积累习作素材。我们在习作课上进行科学实验,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体验实验的过程,为学生习作准备好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脑袋想、用双手摸、用嘴巴说。可以说,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官,全身心参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所有这些,正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宝贵的习作素材。

开发实验课程的途径很多。可以整合数学、科学、品德等学科相关资源,将这些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和习作教学进行整合,用足已有学科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称空气、吹泡泡等。这些实验贴近学生实际,又富于变化,非常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当然,无论采取何种途径,都要立足于学生和教师实际,科学实验只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载体,是习作的内容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成功是一种体验,失败也是一种体验,重要的是体验实验过程,积累习作素材。endprint

四、丰富童话课程,让学生丰盈想象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题材,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儿童喜欢童话,他们常常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去解读童话所反映的内容,赋予故事以童话般的色彩。可以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小小童话家”,在他们的眼里,每一個童话就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而每一幅图画又都是一个个充满魔幻的童话。将童话课程引入到习作教学中来,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激活创新潜能,丰富习作内容。

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习作“看图编童话”。教师选取了一组有关动物的图片,共有4幅,主要讲了一只狗守在另一只被撞死的同伴身旁。教师先从亲情这个话题谈起,从人间的亲情谈到动物的亲情,想象两只狗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要求学生编一个故事。学生纷纷从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事情中受到启发,故事编得感人至深。

看图编童话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以直观形象的图画,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童话,进行写的训练,易于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想象都必须以生活为起点,是对生活的一种折射和拔高,是对理想化生活的一种追求。那种脱离生活、漫无边际的想象,归根到底是一种空想。由此看来,童话故事的创作,也应该做到贴近儿童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从童话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受到教育和启发。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童话故事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在上例中,教师巧借动物故事链接学生生活,从人间亲情迁移到动物亲情,难怪学生编起故事来都能滔滔不绝。

当然,开发童话课程的途径很多。可以根据课文中的童话进行续编创作。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后,让学生续编童话: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一年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土地爷爷又会做出什么评价。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童话内容和小猪、小牛和小猴的性格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续编童话就显得轻车熟路了。可以对学生熟悉的童话进行改编或续写。如学生读了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传》以后,让学生续写:在皮皮鲁身上,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童话创作,教师只要给出几个人物或者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要求学生运用小兔、小猴、老虎、森林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课程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开发自然课程、引入游戏课程、整合实验课程、丰富童话课程,就一定能走出习作教学课程意识缺乏的误区,帮助学生丰富习作内容,从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话习作内容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