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体结合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①

2017-11-27岳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9期
关键词:教体体育竞技体育院校

岳娟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柳州 545000)

教体结合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①

岳娟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柳州 545000)

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运用教体结合的模式,不仅要注重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专业竞技能力和素养,更应该注重着力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素质,教体结合模式的运用,能够综合性地提升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素养,推动高校体育人才的全方位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的良好社会习惯的形成。

教体结合 高校竞技 体育人才 培养模式

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长期以来的重视体育训练和技能养成,忽略文化素养和文化教育,特别是部分体育类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文化课程课时少,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着挤占文化课时的严重问题。只有把文化教学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注重提升和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才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 运用“教体结合”模式深化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

1 “教体结合”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发展现状

1.1 “教体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教体结合”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将教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综合性地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素养。但在当前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这种“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得到了高校体育部门的重视,但从全局性来考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不少高校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过程中,其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录取模式,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高校体育人才的竞技能力,但却不利于体育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使得高校体育部门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过分注重体育专业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体育事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金牌意识”,这种意识的主导下,社会对体育运动员的衡量主要依靠大赛成绩和奖牌数量。体育事业本身属于一种强身健体的科学运动,但受“唯金牌论”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便容易脱离“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变成“单条腿”走路。这种社会风气同样影响着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对于从高校毕业的体育竞技人才,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中,体育技能仍是主要的“敲门砖”。这就不可避免会影响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科学培养,使得“教体结合”难以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中获得实践的能力和机会。此外,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将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割裂开来,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体育专长及体育兴趣,难以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给予孩子一份安全和保障,同时更担忧孩子因过早从事体育运动而造成文化素养的低下。因此,较少有家长尊重孩子的体育兴趣,更遑论通过兴趣培养等来激发孩子的体育特长。因此,“教体结合”的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逐步成为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主流培养方向,但受限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家庭因素等,在实践中开展缓慢,效果不佳。

1.2 “教体结合”的发展动态分析

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重要基石,培养竞技型的体育人才,需要积极采用“教体结合”的模式,通过“教体结合”来综合性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相比于我国高校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注重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并重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践证明,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注重整合运动员及后备体育竞技人才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这些政府部门或者体育主管机构,在选择和录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过程中,将文化课考评分数作为了重要的参考,不再单纯倚重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技能高低。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主管部门,还增加了很多文化课程的培训机构,通过对运动员及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分析与判断,为不同的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有效地提升这些运动员及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素养。反观我国,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中,采用“双标”的培养模式。

2 “教体结合”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石,是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保障,积极运用“教体结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以综合性地提升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素养,推动高校体育人才的全方位发展。通过“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运用,能够全面地科学地提升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综合素养,既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而科学的训练,通过实践演练来提升体育技能,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高校期间,通过课程安排和教学规划,获得充分的文化给养。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更希望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引导高校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体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来讲,是非常关键且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未来多元化择业选择的基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体育技能高超的专业运动员,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一些没有取得成绩或者退役的运动员的发展方向是哪里,这些是运动员个体利益的所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作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科学贯彻“教体结合”,既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提升他们的体育水平,通过也能够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确保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

3 “教体结合”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考

3.1 强化体育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教体结合”的教学思想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教体结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体育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合作或者合并,更是一种建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于体育院校而言,他们拥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设备和资源,但缺乏文化课程体系的良好支持。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他们拥有良好的学科资源,但缺乏体育设备、场馆、设施的辅助。为了充分提升“教体结合”的教学效果,需要两种不同属性的院校加强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体育院校应该与普通高等院校共同制定,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双方的责任。通过“教学+训练”的模式,不仅可以形成一种“1+1>2”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体育院校的生源和口碑。

3.2 通过扩展“教体结合”来升华其教学效果

在当前“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运用过程中,业余运动队是主流方向,而一些专业性的运动队、专业水平高的体育院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体结合”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在做好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将竞技运动胚子送到这些专业级的运动队进行实践训练。同时,对于这些专业级别的运动队而言,他们的运动员可能在年幼的阶段就跟随训练,文化课程薄弱,通过寻求与高校的合作,能够着力地提升这些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因此,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体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还应该深化和积极扩展合作方向,强化体育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的协同与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合作效果,进而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科学培养。

3.3 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加强人才的培养

加强体育训练,有效提升身体素质,不仅仅是体育院校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础目标。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深化合作,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培养机制,将“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贯彻在所有高等院校中。同时,还应该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创办亦学亦训的学校,从而将体育素养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目标,以引导人们树立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科学目标,不断提升我国民众的身体素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体教结合”,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实现教学与训练的整合,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形成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的良好社会习惯。

[1]于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训练达标考核评估实务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何炜.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工作情况,2005(20):10-12.

[3]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Z].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体群字1999(017号).

G807.04

A

2095-2813(2017)10(b)-014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145

岳娟(1986,11—),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教体体育竞技体育院校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试论体育竞技项目群众化推广的因素①
时代精神与体育竞技的发展、变迁分析
荥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厚宏 慰问教体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岳阳县:歌唱教体事业,献礼70周年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体育竞技与科学实验的类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