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应对:文化强国导向下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2017-11-27隋胜男丁吉鹏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强国公共服务体系

刘 晖,隋胜男,丁吉鹏,郭 敏

(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困境与应对:文化强国导向下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刘 晖,隋胜男,丁吉鹏,郭 敏

(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以文化强国和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体育建制不完善,非政府体育组织发展滞后;缺乏共享共建意识;整体发展规划和标准化设计滞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指导作用;做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融入;合理配置和使用社会体育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体育;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举行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大会首次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强化了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使命,并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去,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在2012年11月举行的十八大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实现需要社会各系统的协调配合,加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势在必行。

1 文化强国建设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诉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与精神,是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所以,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国家必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加快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于此,文化强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必然起到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要努力创建具有先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加快体育文化发展,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迈向文化强国之路。而对于社会体育而言,构建起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服务就成为文化强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 文化强国语境下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面对的难题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的条件,又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社会体育而言,文化强国发展理念为其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为了践行文化强国战略,落实文化强民政策,认清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2.1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性不足表现在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投入不均衡等多个方面[1]。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均衡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当然,这里的不均衡并不是要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应该在供给量和服务特色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绝对的“平均主义”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导致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非常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也倾向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乡各级公共管理部门的供给能力参差不齐,城乡居民可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差异显著,导致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城市、滞后于农村居民的需求[2]。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平衡,这一点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公共服务的最根本理念是平等化、公平化,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应当贯彻此理念,体现其对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普遍均等化[3]。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逐渐成为国家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理念。近年,各级政府都在践行执政为民、社会公平的执政理念,加大了对乡村、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同时也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意图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削弱贫富间两极分化,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但是,由于城乡间发展的鸿沟较深,不可能短时间填平,所以,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广大农村和一些经济落后城区间建设乏力,与日渐高涨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成为当前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突出的矛盾。

2.2 基层体育建制不完善,非政府体育组织发展滞后

我国城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悬殊有复杂的历史成因,也有客观的现实原因。应该说,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差距并不是在公平基础上形成的梯度差距,而是一种“人为”的结果,确切地说,是牺牲农村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城市的结果[4]。从当前对整个社会体育的投入来看,投入的主体依旧是政府,市场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从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这种态势还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受限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以下财政状况,政府的基层体育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基层部门社会体育经费的缺乏、机构的不健全、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等问题依旧突出。县级政府在城乡社会体育建设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对基层体育建制的支持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居民的健身积极性。为此,需要把社会体育管理的触角继续向乡镇、街道、社区、甚至一些自然村进行有效延伸,这样才能切实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除了政府以外,社会体育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力量体育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依旧尴尬。在我国体育领域中,由于历史原因及特殊的国情,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导致体育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缓慢。政府对体育非政府组织的支持相对有限,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体育非政府组织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政府对体育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体育非政府组织活动经费不足,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体育非政府组织在经济政策上对政府的过分依赖,一方面助长了政府对体育非政府组织的干预程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非政府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使得在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体育非政府组织无法发挥其特有功能,体育规制化明显不足[5-6]。由此也使得我国的体育非政府组织处在“身份”尴尬的境地,发展相对滞后,与政府的组织关系和社会角色较为模糊,自然也就不能起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作用。

2.3 缺乏共享共建意识,难以对区域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有效整合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体现公平、公正、公益,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均等公共体育服务的体系,是一个保障居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体系,是一个政府领导、部门组织、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服务体系。对当前中国社会来说,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均衡性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短时间消弭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还不现实。当务之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掘现有体育资源的潜力是提升社会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此目的,必须着力解决社会体育所涉及的问题: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或者相互推诿扯皮;区域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整合力度及效果还不够;企事业、学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还很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共享共建的意识非常淡薄等。

当前,我国社会体育资源依然有很多痼疾难以克服,体育资源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城乡社会体育资源分布失衡,居民体育需求多样化和体育设施功能单调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尤其是社会体育的几个重要子系统之间缺乏共享共建意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也缺乏有效、可行的共享共建机制。这些难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体育资源和服务的发展和优化。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既需要新场地设施的建设,同时又要注意现有场地设施的“功能挖潜”;既要关注乡村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又要注重城乡社会体育的协同,发挥两个地域之间协同效应,只有这样社会体育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2.4 整体发展规划和标准化设计滞后,难以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功用

虽然我国《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法规要求地方政府执行“三纳入”的规定,其中就涉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问题,但是作为“三纳入”更低层次概念上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尚需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对于城乡协同发展方面缺乏有效、可执行的整体规划设计。城乡间社会体育发展失衡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加以调理。中央相关部委曾颁布过《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文件,这些文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规划问题,但是这些规定只是将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到“县城”层面,乡镇及以下层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难以企及。

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亟需宏观规划指导和微观层面标准化设计和规范。当前,因为我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各地经济、文化等境况千差万别,各级政府在推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科学、规范化指导,所以,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呼声日渐高涨。可以说,实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不仅是规范政府管理行为的需要,也是法治社会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随着各级政府对国民体质状况及人民娱乐文化生活的日渐重视,如何实现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标准化问题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虽然有些地方政府也提出了一些针对群众体育发展方面的策略方针,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到具体实施之间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难题。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和城乡差别,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3 文化强国导向下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

在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今天,一切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指向人的发展,特别是普通大众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和表现。文化强国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少数精英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来推动,还应该依靠绝大多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来体现。作为现代文化重要组成的社会体育理应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构建科学、可持续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3.1 明确政府在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指导作用

提升我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对体育行政体制进行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步伐,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在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策调整、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新形势下我国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为大众提供多样化、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是新时期我国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由于历史惯性的存在,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还需要一定时间,必须设法克服管制型政府的弊端。体育管理部门的转型也迫在眉睫,社会体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予政府极大的压力,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被不断提速。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获得政府、社会以及各利益攸关者的支持和配合。在当前非政府组织发育还不成熟、社会体育市场还不完善的阶段,政府对社会体育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所以,政府要不断根据社会的实际确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地位,做好放权的工作,发挥指导性作用,引导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2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居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政策的溢出效应上明显不够。为了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在做好整体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改善薄弱环节、落后地区的体育设施条件,通过改善硬件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发掘体育人才等途径,提升基层部门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并着力改善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条件,有效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随着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15年底国家出台文件将全民健身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了真正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做好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融入至关重要。

3.3 合理配置和使用社会体育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体育资源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容和手段,其质量的优劣、数量的丰缺及利用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社会体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传统社会体育资源的认知观念以及我国现行的社会体育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导致资源需求严重不足,一方面造成大量的现有资源闲置和浪费[7]。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不断加大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相继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和“雪炭工程”等规划,在群众体育设施、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更新的体育健身需求以及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来说,我国体育资源总量还是严重不足的。另外,因为体制的条块分割,优势的体育资源都集中在各级学校、党政机关、军队等部门,这些机构对使用场地设置提出了很多限定条件,限制了本机构之外的人群使用场地设施的机会。所以,目前来说资源紧缺和浪费现象并存,总量配置和投入结构配置矛盾突出,规模效应和技术效益明显不足,对社会体育资源进行优化管理,成为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3.4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亲民、便民、利民的社会体育服务网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不仅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关乎民生、考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落实情况的试金石。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身体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的新追求。政府理应为民众创建合适的平台,提供健全、平等、可持续的服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面子工程,而应落实到民众的真实需求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为此,首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加入到体育锻炼的大军中;其次,要不断创新社会体育公共服务方式,扩大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努力消除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最后,要充分有效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提升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体现服务型政府对公民体育需求的关注。

[1] 戴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1.

[2] 周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62-66.

[3] 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基于资源配置的多维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5-9.

[4] 刘晖.我国城乡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172.

[5] 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23-26.

[6] 董德龙,刘文明,SEAMUS Kelly. 归属、规模、规制:对中国体育学科发展的认识[J].体育科学,2015(3):83-89.

[7] 冉令华,田玉普.泛资源背景下的社会体育资源协同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1-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Social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Guided with Culture Power

LIU Hui, SUI Shengnan, DING Jipeng, GUO Min

(Sports Dept., Ludong Univ., Yantai 264025, 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social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power and social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social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such as the un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ifferent districts, improper grassroot sports mechanism, lack of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 sports organizations, lack of awareness of share and cooperation and lagging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 and standard desig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e., to define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to integrate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to the overal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to allocate the social sports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and to kee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people oriented concept..

public service system; social sport; culture power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89001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56SS13117)。

刘晖(1976-),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组织与管理。

G80-05

A

1672-268X(2017)02-0026-04

2017-01-05)

猜你喜欢

强国公共服务体系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秦晋争霸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