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塔洛》中的图像修辞分析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能指巴特罗兰

魏 静

电影《塔洛》中的图像修辞分析

魏 静

电影《塔洛》中有意无意的图像符号耐人寻味。本文将用罗兰·巴特图像修辞学理论来讨论电影《塔洛》中的图像修辞意义。

文本 图像 显义 晦义

罗兰·巴特,是继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运用符号学思想、图像修辞学、分析模式对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修辞的研究,乃是巴特先前作品《写作的零度》和《神话学》的直接扩充。《神话学》和论文《图像的修辞》都论述了符号理论与图像修辞的关系。

一、文本与图像的关系

巴特认为,在大众传播的层次上,语言学讯息几乎无处不在,存在于诸如标题、解说词、电影对白等形象中。在影片开头,《为人民服务》的语录作为背景声音,伴随着塔洛的形象出现。语录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电影全文贯穿的主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这是塔洛一直追寻的答案。叙述旁白被依托给语言,这种纯粹的文字符号对观众的语言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文本涵盖图像,形成一种寄生性的讯息,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二级所指。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明“文革”的背景,对《塔洛》来说很重要。巴特认为以前,图像补充文本,而现在,文本补充图像,使其具有一种文化、一种想象力、一种道德规范;文本简约为图像的过去,在今天则是一种向着另一种扩延:照片类比性所构成的基本外延常看成是内涵体验的自然反响。

语言与图像相比,语言更加简洁明了,但有些意指不能穷尽图像的丰富性。巴特很好的用广告加以类比,广告的图像意指是明确地意愿性的,商品的某些属性构成广告讯息的所指,这些所指需要最大程度地被传送,所以广告图像是坦率的或夸张的。而电影往往具有多义性,内涵更加丰富。“任何图像在我们眼中都是多义性的,它潜在于其能指下面。电影上也如此,创伤性的图像常和事物的意义或一些态度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比如电影《塔洛》中塔洛的小辫子、镜中人物的关系、山区与城镇两个场景的切换,往往具有多重含义,而图像很好的传达了这种丰富性。语言符号没有图像符号再现事物的特性。图像所传达的内涵,也是语言文本所不及的。

二、图像的修辞

在电影《塔洛》中,年轻的新婚夫妇在照相馆拍照,布达拉宫、纽约、天安门背景的切换,从服饰的不协调到面部表情的僵硬,显露出一种格格不入,这种不真实感随着一只小羔羊的出现而化解。按巴特的分析,“照片可以选择一种主题、范围或者角度来拍摄,但不能介入到对象的内部,而电影等模仿性艺术却以一种更为投射性的、更为奇妙的虚构意识结合:呈现就在此的意识。”电影作为一种现实类比,往往包含很多要素,诠释、文化及传统因素等性质,或象征意义建立了语言学之外的第二层意义系统,这些要素常被称为‘修辞学要素’或‘内涵能指’。”内涵能指即“修辞”通过这些能指的实体—声音、图像、行为等作为传播方式来表达涵义。电影《塔洛》中从塔洛遇见杨秀措,到塔洛被骗,情节发展显得不真实。而导演善用黑白影像,原生态声音、藏语符号,使这些情节具有真实感,片尾深沉苍凉的藏域场景也给塔洛最后的结局增添了几分凄惨。意义的传递需要图像、声音和行动的协作,图像的修辞比单纯的文字或照片要丰富,也使呈现的象征符号更充盈。

三、显义与晦义

“显义意味着来到面前,带有一种‘自然的’明显性。晦义,它就像是我的理解力所不能吸收的一种多余的东西,它既顽固又琢磨不定,既平滑又逃逸。”巴特很明确的对两个词进行了定义。这种显义的艺术手法在电影《塔洛》中随处可见,其中两个镜像值得注意,第一个镜像出现是一对脚交织在一起,然后塔洛慢慢地从沙发上起身,踮着脚尖,光着上身,拎着衣服出画,前景处火炉上的水壶冒着热气,俨然一副充满温度的日常家居生活场景。而第二个镜像,同一角度、同一机位,塔洛裸身从沙发上猛然醒来,慌忙去找电视柜里的钱,而杨措早已不知所踪。一个温馨,一个焦虑,两个镜像画面很好的显示出导演所要传递的情感。

“在当描述晦义时,会出现同样的不确定性;晦义是一种无所指的能指,因此也就难于命名它:我的解读也就停留在剧照与对它的描述之间、停留在确定与概述之间。我们之所以不能描述晦义,是因为它与显义不同,他不模仿什么,怎么能够描述什么都不表现的东西呢?”在《塔洛》里,原本自然人一般的塔洛,无意中闯入社会,吸城里的烟卷引发剧烈咳嗽,无奈只有用烈酒才可以止咳。这种万般不适的,也造成了他身体的排异反应,而当重新抽起原来的烟时,一切却再也回不去。导演反复强调塔洛吸烟的不同状态,将这种晦义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命运展示出来。就像在爱森斯坦说影片不应只是简单的一看、一听而必须仔细看和认真听的时候,也许,他所要求解读的正是这另外一种文本。这种听,这种看不会要求只是简单地运用精神,而更是对于解读和其对象即文本或影片进行真正的改变:这正是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

[1]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批评文集之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访谈录[M].刘森尧,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3]张静.论罗兰·巴特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J].人文杂志,2013(09).

[4]张斌宁.《塔洛》:哪一片云是我的天[J].当代电影,2017(01).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魏静(1994-),江苏扬州人,文艺学硕士生,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能指巴特罗兰
致罗曼·罗兰
还有一只鸡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丰富的能源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我的警犬巴特
罗兰·希尔与邮票
晨练的男人
爱无声息
巴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