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唢呐与常用打击乐

2017-11-24赵彦金宾川县大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民族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芯子杆子套子

赵彦金(宾川县大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白族唢呐与常用打击乐

赵彦金(宾川县大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白族唢呐是白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吹管乐器,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白族唢呐广泛流行于大理州境内的洱源、大理、宾川、云龙、剑川、鹤庆等县的白族、彝族聚居区。流行地区之广,民间艺人之众多,应用场合之广泛,传统曲目之丰富,都表现为一种惊人的普及状况,引起国内音乐界关注。

白族唢呐的形制和构造

白族唢呐的形制和构造与汉族唢呐大致相同,也是由哨子、气盘、芯子、杆子、碗口等部分构成。杆子大都采用质地纤细的软质木,如杜鹃木、黄杨木、楸本、梨木等制作,也有用质地较硬的栗木、红木制作的。杆子长约267m m,杆子上刻有细条图纹装饰,上端插芯子部分长约20m m,因插芯子以防破裂而加厚管壁呈圆柱形。杆子上端内膛直径为9~10m m,下端内膛直径为20m m。杆子正面开有七个音孔,白族唢呐不开背音孔,音孔间的距离设有较严格的规定。孔距一般为25m m,上端第5、6、7孔之间的孔距相对小些。杆子一般都是艺人自己制作,唢呐的优势取决于杆子制作的好坏。杆子制作的方法是:将选好的材料断为长约300m m左右的坯料,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待水分蒸发完后便可制作。制作时,先刨除坯料外皮部分,再用瓷器或玻璃碎片反复刮削,直至所需的粗细尺度为止,然后用专用的旋刀由下端至上端开通内膛,内膛开到一定的口径便可凿开间孔,7个音孔开通即可吹奏调试。调试时以调整内膛口径的方法调试各音孔的音高和整个音列各音之间的特定关系。白族唢呐的哨子都是艺人自己制作,哨节多采用生长在山区坝塘中的山芦苇,哨形为短哨座扇形哨,哨长约10m m;芯子、气盘和碗口为铝铜合金制作,芯子长约50m m(民间艺人称芯子叫“锅签”,而实则是“过气”的谐音);碗口直径为100m m左右,近似锥柱形,腰部有一凸环做装饰;气盘为直径40m m左右的圆形金属薄片,接触嘴唇面略凹些。

演奏方法及常用技巧

白族唢呐的传统吹奏采用鼓腮换气法即“循环换气法”,吹奏时要求气息不断。能否会换气是衡量吹奏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老辈艺人在教徒弟时,往往是先教会换气。民间练习换气的方法是:取长一尺左右的麦桔秆插入盛满水的碗中吹泡泡,如能做到水泡泡连贯不断,则证明气息不断,已经掌握了换气方法。因此,可以说循环换气是吹奏白族唢呐的主要技法。

白族唢呐常用的吹奏法有“滑音”“指花”“打音”“气波音”等,上述技巧的运用不像汉族唢呐那样应用于所有可能使用的音,某一技巧只限用于某几个特定的音,因此说白族唢呐技巧的运用大都是为了风格性的装饰。“滑音”可分为气滑和指滑两种,奏法和汉族唢呐一样,以控制气息的强弱配合手指的滑动。如果将小三度进行视为五声音阶的级进,则滑动幅度均为二度,半音滑动多为气滑,整音滑动多为指滑,白族唢呐的滑音大都是下滑音。

白族唢呐与常用打击乐

按照我国民族器乐传统分类法划分,白族唢呐音乐属鼓吹乐类。白族唢呐民间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打击乐器小堂鼓、锣(苏锣或川锣)、小锣、中钹等为唢呐做伴奏,不与弦索、丝竹乐器配合。民间艺人很注重唢呐的锣鼓伴奏,素有“三分吹,七分打”,“打者为吹者师傅”之说。打击乐配合的好坏对音乐情绪的烘托至关重要。

白族唢呐音乐可分为民俗类和戏曲类两大类:民俗类泛指应用于婚丧喜庆、岁时节庆、民间社火、宗教祭祀等各种场合的调门;戏曲类则指白族吹吹腔戏中使用的各行旦声腔的伴奏过门和场景音乐曲牌。

除了少数几支调门外,民俗类的唢呐调门(包括吹腔唱腔过门),都可用一个相对固定的锣鼓套子伴奏,民间俗称套打。套打套子的基本节奏为:

我们可将此套子节奏特点归纳为锣压板(四拍子第一拍),小锣每拍一击,钹的演奏较为灵活,民间有“死锣活钹之说”,钹可与锣同时压板,一般大都在头眼、中眼位置击后半拍,小堂鼓以八分音符为固定节奏型贯穿始终,偶尔以长时值滚奏做变化对比。

这个套打节奏明显地体现了白族唢呐音乐一板三眼的拍子强弱规律,编者把这个锣鼓套子称为“一字锣套子”。在为使用于叩拜、上午、净坛、洒扫、梳妆、更衣等场景的如《拜堂》《一杯酒》《仙家乐》《美女梳妆”》调门伴奏时,不用锣钹而用小苏镲半副扑击桌面,用小锣轻击一字锣套子的钹的节奏,小堂鼓单签轻击,力求锣鼓伴奏与调门的音乐情绪协调统一。

民俗类的唢呐调门,有两种结构类型:一种类型为开头有自由节奏的散板引子乐句;另一种则乐起即上板的规整结构。有散板引子的调门,唢呐与锣鼓起落不同步,引子常以撕边一锣收住,待唢呐上板二至四拍后锣鼓套入;收束时唢呐先落,锣鼓以慢长锤节奏延长两个八拍左右收束。结构较规整的调门一般是锣鼓与唢呐同时起收。

红白事调门的锣鼓伴奏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和套子都一样,只是白事调门演奏速度慢,锣鼓力度轻。

白族吹吹腔戏中的打击乐比较丰富,和所有的戏曲剧种一样,同样具有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两大类。白族民间对戏曲打击乐也称作“场面”,艺人应邀为乡戏班子打锣鼓叫“应场面”。白族吹吹腔戏中各行旦声腔均属徒歌形式,每段唱的词格结构大都是七言四句:第一、四句后有较长的唢呐过门都有一字锣套子套打;第二句后是“叫板”锣鼓点“大大大壮乃球乃球乃壮”;第三句后可“一锤”,也可不打一锤紧接第四句。吹吹腔戏的身段锣鼓常用的有“撕边一锣”“一锣”(含一锣变体),“小锣溜子”“扑灯蛾”“长板”(节奏与京剧“长锤”相似),有配合人物上下场及配合舞台上简短动作的“三锤”“五锤”等。吹腔戏里也有类似京剧的用以安静剧场,招徕观众的锣鼓套曲,京剧称“闹台”“打通”,吹吹腔戏叫“打台”(有锣鼓总谱)。

白族吹吹腔戏最初产生并流行于山区、半山区,长期以来,因受交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民间艺人不可能对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上述身段锣鼓的名称为笔者参照京剧锣经而命名,有些如“打台”“长板”等锣鼓点则民间长期早已如此称谓。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综上所述,如此众多而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经过历史传承,流行在州内各县(市)城乡地区和各个民族文化生活当中,融入到了古今文化艺术领域的多个门类,形成了展现各种不同艺术功能的表现形态,产生了不少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的锣鼓经曲牌或打击乐段子:如《三通鼓》《四击头》《五条龙》《急聚风》《长锤》《独锤》等,并促成吹打乐拥有众多曲牌,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艺术实践和人们心目中,它们不断绽放着神奇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1]陈家齐.唢呐基础教程 [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2.

[2]杨光辉.白族唢呐简介[J].中国音乐,1988.

[3]黄锦华. 白族唢呐锣鼓乐浅探[J].民间艺术研究,1999.

[4]马建强. 白族唢呐及音乐形态[J].民族音乐,2008.

[5]赵全胜.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M].大理学院学报,2009.

[6]尹懋铨.白剧音乐发展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1988.

[7]傅媛蕾.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8]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察[J].中国音乐学,2002.

[9]刘勇.中国唢呐音乐的文化审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

猜你喜欢

芯子杆子套子
致密储层水平井增能注采芯子的设计及应用分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关于薄膜电容器卷绕工序端面不齐的工艺改进
套子
超高消防栓(大家拍世界)
被做为绝缘体使用的
鲁中地区民间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
——“茶业芯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出路探析
野猪套
观音鸟
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