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呵护每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2017-11-24王石川央视评论员

北京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卖书诚品全民

文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

呵护每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文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

7月18日,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7岁。吴清友给世界留下了诚品书店,因为在这方空间里书与人独特的关系,让诚品与其他任何书店都不同——这里不是贩售一本书那么简单的买卖关系。诚品提供了书店与人之间的默契与情感,也提供了美好生活的想象空间。

吴清友的意外病逝,让无数读书人惋惜不已,各种纪念文章汩汩而出。但凡爱书者,恐怕没有不知道吴清友的,起码对诚品书店有所耳闻。在一个常被人诟病过于浮躁的功利化时代,一个书店的创办人,何以被人如此致敬?

吴清友是理想主义者。开书店不是赚钱的营生,现在不是,以前也不是。吴清友创办书店之初,就意识到很难盈利,甚至准备好赔五到八年的“一点小本钱”,但没想到一赔就是15年。尽管如此,吴清友仍坚持了下来,为此四处筹钱,甚至变卖家产。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清友是有着人文精神的书店创始人。他说过:“商学院的教育一般把顾客当成是消费者,只看到顾客的钱。而我们把顾客当做是一个读者,一个人来看待。这就是诚品所谓的人文思维。”“诚品书店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吴清友所提倡的“尊重走进书店里的每一个人”,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在致敬之余,也许不应该回避一个无比沉重的现实命题:实体书店何去何从?毋庸讳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实体书店关闭——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季风、学而优……只要愿意罗列,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书店变成了输店,即便没关门的,也在挣扎之中。实体书店没落似乎成了不可挽回的现状,挡都挡不住。

“成败须归命,兴衰各有时。”面对一家家书店的消亡,也许不必过于哀伤,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阅读载体也在变革之中,实体书店式微符合大势。但是,书店毕竟不是一般的商店,也不只是卖书的地方。有学者认为,书店的一大功能就是作为传播公共文化的公共空间而存在。没有合理的公共文化与知识的大规模传播,一个社会的整体精神状态是很难提升的。明乎此,就能深知实体书店倒闭不是好事。

如何拯救实体书店?有识之士见仁见智。一些幸存的实体书店也在不遗余力寻求生存之道。有人发问:政府部门是不是该伸出援手?众所周知,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四年提及“全民阅读”,比如今年,在具体表述上也由去年的“倡导”变为了“大力推动”。这意味着政府在打造书香社会、推动全民阅读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已自2016年6月16日起实施。该意见明确提出:“实体书店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在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巩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不是说明处在困境中的实体书店将获得帮扶,迎来一定的转机?

“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吴清友如此称。在寄希望于政府扶持的同时,实体书店也应该积极自救,别把商业化当成庸俗之事,先活下来,再考虑活得好,显然极其必要。李克强总理曾致信三联书店,“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多一些坚守良知的书店,城市就能多一些精神地标。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卖书诚品全民
全民·爱·阅读
刘勰“卖书”
快来买呀
诚品传奇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诚品老板吴清友:精明之后更浪漫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卖书
选举(election)、精英(elite)与诚品(Eslite)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