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探析

2017-11-23戴红梅

戏剧之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叶圣陶阅读教学

卓娜

【摘 要】佛教在汉朝就已经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繁盛发展以后,在唐代佛教文化达到鼎盛。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力。从佛教的传入到其大放光彩,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精美佛教艺术产物,同时也成就了许多历史有名的艺术大师。我国的佛教艺术最早仅仅是模仿和吸收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了后期,中印艺术相互发展融合,中国式的佛教艺术最终确定在唐宋时期,这时候的中国美术受到了佛教传入的影响,也开始发生了巨大变革,以至于诞生了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形式,由此,一种新的民族绘画精神油然而生。佛教与佛教艺术密不可分,中国的佛教艺术也带动着其他民族艺术一起发展。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演变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240-01

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到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最终崛起于隋唐时期,宋朝以后慢慢衰败,佛教最初作为外来的意识形式被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随着三教鼎力局面的形成,中国佛教艺术跟着佛教的传播兴盛起来。

一、佛教与佛教艺术的兴盛

佛教在经过汉魏时期的传播,到了魏晋时期产生玄学之时,佛学受到玄学的影响更是加快了发展步伐,到了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南北方兴盛开来,在南北朝更是发展透彻,已经趋于各个不同的阶层,这时期的佛学已经在理论上取代了玄学,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如此之盛的原因之一,从客观意义上讲,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发展是奠定隋唐佛学文化的基础力量。

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佛学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节奏之快令人惊叹,西晋时期的各个皇帝还没有开始信奉佛学,到了东晋,明帝、成帝开始喜好佛法,安帝亲身接收法事,后来的宋齐梁陈各个朝代的皇帝都信奉佛学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年,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简单的诗句,就是描写当时社会的佛学风气及发展盛况。

佛教的功德事业的兴盛带动佛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也是必然之事。中外闻名的三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凿的。敦煌早期的佛像从造型上受到了来自印度和中国南北朝的双重影响,早期的敦煌壁画雕像从面部精神到总体特征几乎都与印度佛教相似。自从十六国以后,敦煌的统治者都是保持着与南方的紧密关系,所以才形成了以秀骨清像为主导地位的中原风格佛教艺术,尤其是北魏的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到太和改制阶段,这种风格几乎已经成型。一直到隋朝,都延续着这种佛教人物风格。佛教人物的形象基本都是裹衣缚带,仙风凛然的。在人物氣质方面,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更是完美对其进行了诠释。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批佛教艺术及艺术家,更是数不胜数,这完全有赖于当时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兴盛,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以后,带动的不仅仅是人们思想上的转变,更为主要的,是它已经完全从单一的佛学演变成为了复杂多元化的佛学艺术。佛学艺术博大精深,可以融入到各个艺术领域中,在艺术界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与佛教艺术的衰落

宋代的思想文化留给后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在这样激进又矛盾的保守派文化代表之下,难以发展佛学及佛教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程朱理学和儒道释的最终融合,佛教在日益儒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阳儒阴释的理论。在宋代,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道教的兴起必然会使佛教衰落,除了禅宗以外,几乎无一幸免,至此,佛教艺术也逐渐没落,但是,晚唐至两宋之际所开凿的四川大足石刻,是佛学艺术在盛唐的辉煌阶段实现的一大宗教仪轨的突破,其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与成熟魅力闻名于世。

三、结语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程,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可以看出,佛教艺术跟随着佛教发展起伏跌宕。虽然佛教最初发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佛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佛教艺术便是其中之一。佛教艺术对我国的美术、雕塑及壁画艺术都影响甚大,除去佛教本身的宗教信仰之外,佛教文化及艺术一直都在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阮荣春.佛教南传之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印顺.中国禅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戴红梅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语文教改的重要环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本文主要对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指导原则和教学方法进行探析,以期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自我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20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得坚实牢固,语文才能学得扎实深厚。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一、阅读教学指导思想

阅读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叶圣陶先生反对逐字逐句讲解,认为这种讲解是一种注入式、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失去了有价值的心理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增长了学生的依赖性,不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不符合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之主導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发,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应学习孔子“愤悱”方法,懂得“相机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究,达到“自能阅读”。

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文章,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摸索出规律,能从这些例子推及到其他同类文章,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文章读无止境,而教材中的课文数量十分有限,只有让学生在掌握了课文知识后,才能略读、参读课外的文章和书籍,才能形成语文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不孤立教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章、语法修辞,等等,这些知识不能孤立教,而要从精读课文中提取范文,随范文而讲解相关的知识。语文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要凭借教材,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总是要通过教材中一篇篇文章来训练和指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去练习,练习的次数多了,学生就逐渐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二、阅读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过程教学模式:预习一讨论一练习。其中预习是个人阅读,是阅读的最重要阶段,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重要的关系。上课前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充分对话,才能展开课堂高质量对话。讨论是集体阅读,是阅读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过程中,大家互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订正。练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可以吟诵文章或参读相关的文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和参与,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叶圣陶与朱自清编曾合编了有关阅读教学的书籍,如《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偶》,指出阅读应是多种方法相结合。精读就是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各方面仔细琢磨和品味,从而达到透彻理解。精读一般针对的是短篇文章,內容少,也容易掌握,但如果只限于阅读短篇文章,很难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所以还应指导学生去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书”,也即略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心理才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会更好。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整本书”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学生可以阅读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书籍,阅读与自己专业素养和实际需要相关的书籍。那些文学之外的相关著作,只要文章的内容选择得当,文质确实兼美,也可以拿来阅读。

三、阅读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加强阅读能力,一辈子受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多历练,教师多指导;学生多用心,教师须严格。让学生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阅读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阅读是‘吸收的事情,通过阅读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然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阅读而重视写作,但实际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学生“写作的榜样”,学生心中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会有写作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独到精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如当代语文教育名师钱梦龙的“导读法”和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就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思想的践行、继承和创新。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丰富、深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研究,把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世堪.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管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1).

[3]李朋飞.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李二波.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叶圣陶阅读教学
霜的工作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