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地域中心城市的几点探讨

2017-11-23鄢林昙

祖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优势中心建设

摘要:本文以一个研究学者的勇气,以大学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敏锐观察,结合参加工作的切身体会,一九九九年完成初稿,几级修琢,终于定稿。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探索了地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地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序;加快地域中心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职能的步伐;地域中心城市的交通建设和城区建设的概要;发展知识经济,建成开放型外向经济的超大城市。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在启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比如江西省要建设好东南西北四个区域中心城市(上饶、赣州、宜春和九江市等),本文可以起到引领、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域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金字塔 级数循环 知识经济

我国有许多地域中心城市,如首都北京和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华中的武汉、华东的上海、华南的广州、西北的西安、西南的重庆等等。这些城市人口超过一千万(六百万)的超(特)大都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在该地域中它最大,经济实力雄厚;2.在该地域中交通较快捷,交通网络发达;3.在该地域中大学研究机构最多,文化气息浓密。正是因为这些城市具有以上优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地域中心城市。地域中心城市除具有这些共性外,还普遍存在它地域上的个性。如首都北京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中心,武汉市素以九省通衢而著称,西安则以历史文化古都而闻名于世。建设好地域中心城市,不仅要强化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各项职能,还要突出表现其地域个性的城市形象。本文就今后如何建设好地域中心城市、如何加快地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实践方法上的有益尝试。

一、调动各方面因素,启动地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序

(一)地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原则。地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做到高起点、全方位、品味好、效率高的原则,充分理清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产业结构、资源情况、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建企业上项目、城市路网改造、审批建筑方案、三位一体全方位交通建设的指南针。地域中心城市一般都比邻边大城市从城市建设规模、经济容量与实力、市场情况与人才储备等方面有优势,也正是因为地域中心城市具备这些优势,国家才可能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二)地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地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可供借鉴的建设经验,今后要走的路就是充分挖掘出这些建设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用好这些经验就能走的更快。地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在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城市路网改造与新道路建设、交通设施与车辆购置、城市闹市中心和边缘中心甚至郊区建筑工程方案的审批等各方面下功夫,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国家级高速公路与省际高速公路甚至省内高速公路和市县镇高等级公路等不同级别公路的开通与建设必须摆上城乡远景规划的议事日程,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设时间表,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就必定会实现这个强国富民之远大理想。

(三)构造中国城市的金字塔。建设地域中心城市和建设好地域中心城市在这些冠之以中心城市的广大市民中已有了一定的城市心理和理念,在这种心理和理念的督导下,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已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城市面貌和形象。今后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强化这种城市市民认知意识,扎扎实实开展新的工作。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更要用好这个数学梯度发展的规律,把握住梯度屡次上升和级数循环这些要领,方能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上海、北京两大直辖市的人口早已超两千万,按照数学梯度级数循环的规律起码得有四个(含四个)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口达到一千五百万,我国目前只有天津市和重庆市完全达标,而其他城市如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就没有完全达标。这些城市的城市建设规模经过一段建设调整期可以达标。人口超过一千万的超大城市最少得有八个,人口超过六百万的特大城市应该有十六个以上,依此往下类推至地级市甚至更远的目标。

(四)建设地域中心城市参与级数循环。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建设地域中心城市处于前三梯度的位置,他们多半不再参与上一轮的级数循环,而把较多的精力参与到下一级的级数循环之中。在循环中养精蓄锐,积聚盈余,争取发展壮大自己,扩充城市面积,招展城市空间,增大城市人口。地域中心城市的建设经验还可以作为下面几个梯度城市建设的样版工程,大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城市道路软硬件、新旧城区不同建筑物的布局;小到一所学校、一座影院、一个银行、一所邮局、一座宾馆等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借鉴其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和好的手段。

(五)建设地域中心城市的步骤。如何建设地域中心城市决不是不要了国家的宏观计划、宏观调控,更不是不要党和国家、军政国防科工委、机关团体从政策、方针、措施等政府行为方面的干预,也不是要置邻边省会特大城市和本省所辖各级人民代表的意见、发言、建议等权限不顾。我行我素,自由自在,自我发展,如果有这方面的渊源,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努力更正,不得放任自由,胡乱拼凑。建设好地域中心城市首先要从主干道、干道、次干道等路网入手,规划好各方位的幾片新城区,再从企业上项目、军工航天、食品加工、医疗卫生、轻纺化工即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等方面着手处理解决好一系列问题,最后就是建立住宅样板新区、把城市的各项功能挪到新城区来。多建造几个风景园林点,配之以体育场所等设施的辅助作用,广大的城市居民必争相前往购房置业。

二、发挥地域中心城市的对内对外各项作用,加快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职能的步伐

(一)地域中心城市的各项作用。只有地域中心城市扩大了、建设好了,才能强化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各项职能作用,包括加快经济辐射职能的步伐。我们知道像广州、武汉、天津、沈阳、西安这样的一些地域中心城市不仅有国家大型的钢铁冶炼厂、轻纺服装生产中心、国家广播电视等设备生产中心、医疗卫生保健管理中心、海陆空兼国防武器生产中心等民族工业,还有在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较多的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有较强的文化、政治、科技、经济等实力,是人心所向的好地方。强调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各项职能包括经济辐射作用,管理各阶层就必须上行下效,加快其建设步伐,使之成为更加开放、更加活跃、更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超大城市。endprint

(二)地域中心城市的级别关系。地域中心城市与首都北京、其它各直辖市的关系,表面上看,省与市之间、市与区之间是平行的同级关系,其实可以基于各种理由,首都北京、直辖市和地域其他中心城市不是平行的同级关系。地域中心城市的叫法源于解放时期建国前后全国各大区、各大局的划分,比如说华东区(华东局)有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山东、上海等六省一市。华南的广州市、华中的武汉市、东北的沈阳市就是该地(区)域的中心城市,我们把武汉市叫做华中这个地域的中心城市是综合了地理上、行政上、军事上、管理上、交通上等方面的统一称呼。由此可见,从行政上讲,首都北京市可以直接管辖各地域中心城市,其它城市从行政上隶属于地域中心城市区域专职机构的调度。

(三)地域中心城市在对内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地域中心城市在对内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必须得到加强,不断巩固,不断完善。在对内对外的交往中,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运输优势、人才优势等优势挤占国际上各种各级市场。运用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驾驭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扩大外贸进出口的数量,努力在档次、品质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外贸顺差的来源争取从数量的多少变为品牌好坏这个转变。我觉得既有数量上的优势又有品牌上的优势,方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循环竞争中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创造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的新奇迹。

(四)创造环境优势,强化其经济辐射职能。地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如何才能得到加强?如何才能扩大其影响赢得赞誉?这不仅是理論上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方法上的一些可用经验。有人说要创造环境优势无非是多建造几个公园,多开发几处风景旅游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发展思路,切切实实抓几处世纪工程、样版工程就完事了,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要创造环境优势,光有这几点还远远不够,必须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文件精神来进行。做到产业结构布局全面而合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并重,净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品位等一系列措施才能达标。只有切切实实抓好了各项工作,让八方来客留恋忘返于这座城市,其经济辐射作用自然会得到加强。

(五)地域中心城市必须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活动。地域中心城市在参与国内国外的经济活动时,可以在企业产品的优势上做文章,在商品贸易往来上下功夫。地方行政机关可以搞一些产品展览会,地域(或区域)商品联展交易中心,国家级技术与人才市场等活动来促进地域中心城市参与国民经济运转,促进本区域本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功能。可以把一些简单的、不太复杂和不太难的生产线转移下去,还可以结合该地域的当地资源情况、原材料原生产线等情况,运用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优势、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等各方面优势开发新的生产线,新生产线面世和产品经济形成必能加快城乡致富脱贫的步伐。在总结这些生产力进步的各要素以后,地方行政机关必须学会调兵遣将,择地置业,兴办院校,培养技术人才充实生产线组成浩荡的生产关系大军,这同时也是世界进步、国家进步和人类进步的伟大创举。

三、地域中心城市的交通建设和城区建设的概要

地域中心城市的交通建设要实行新城区道路开发与老城区路网改造双管齐下的政策,着手解决好公交电车路线的増调、新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建设与地铁建设等全方位立体衔接一系列问题。新城区开发必然带来无数就业岗位,包括产业工人、产业菜农、产业果农以及中巴车、出租车的司机等,更有沿途开辟的商业网点、零售百货等服务设施。地域中心城市的铁路建设已趋近饱和,今后要抓的工作就是公路上档次、上等级里程的建设以及市区人口大量增多航空需求增加新机场建设等方面几件大事。我们不期望这些事情一天两天、三月半载就能得到解决,但我们希望这些工作能够坚持常抓不懈,争取三年五载城市面貌发生许许多多改变,部分城区大变样这样的发展思路,就一区能抓出成效、抓出政绩。

四、开发地域中心城市的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人才及学术成果,发展知识经济,建成开放型外向经济的超大城市

地域中心城市要面向现代化,建设开放型外向经济的超大城市,就必须发展知识经济,运用经济科学的知识管理生产、管理消费、管理运输。启动企业大集团滚动式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海内外的各项业务,包括投筹融资办厂,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次成品甚至成品的采购收发。只有这样,企业集团这杆民族工业的大旗才能拉小与世界上著名各大公司的金融规模、生产规模、职员规模、技术规模、效益规模等等方面的差距,并不断超越自己,完善企业集团各大小分公司的管理机制,坚决走现代化企业全方位、高效益之路。在国内、国际上健全市场营销网络,严格各项营销和财务制度,如此便能快速驶入发达之路。

发展知识经济,就必须在各地域中心城市的各级学术团体及科研机构的书籍报刊杂志优势、科技优势、学术优势、人才优势、研究优势上大做特做文章。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专利技术开发一些适销对路的高新尖端技术产品,造福于民。我国很多的企业集团(如联想)和一部分上市公司就是通过这种运作机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如今像这样的企业已多得数不胜数。我们现在的市场不是产品种类太多、数量太多卖不出去,而是在很多行业、很多领域里面存在许多未被开发和研究问世的新东西。只要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悉心钻研,耐心探索,就一定会众志成城,研究开发生产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尤其是高科技含量产品而受老百姓群众的欢迎。新产品面世以后一定要扛着品牌旗子打出去,占领和销售国际上尽可能多的市场和市场体系。

五、结语

地域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每一个地域中心城市的追求和梦想。如何才能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然而时代在前进,知识在飞跃发展,本文尚不能全面提供理论指导。请相关学者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完善这个知识框架。

(作者简介:鄢林昙,大学文化,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任职于该校基建规划部门,研究方向:基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势中心建设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矮的优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