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新思路

2017-11-23熊安亚

祖国 2017年20期

熊安亚

摘要:近年来,毕业创业成为大学生热门的选项。客观原因其一,基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二基于科技快速发展对新兴行业适应力的要求,这两方面原因,将年轻的、具备一定技能和生产力的、能适应新变化的、自我发展和职业规划仍保持可塑性的大学生推向了创新创业的风口浪尖。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已融入许多高校,成为一类必不可少的B学分课程。本文将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出新思路,供高校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供需剪刀差 内驱力激活 创业心态 思路转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其逐渐成为新兴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鼓励在校学生,从学业阶段进入创业意识地建立和创业项目地筹备,宏观上缓解就业压力,微观上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从“学业”步入“事业”,高校是最为关键的载体。目前,高校里创业指导形式层出不穷,然而最终选择创业的学生却远不如选择就业的多,并且择业意向仍集中于一些特定地区和行业,这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经调研,许多高校在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思路上仍保守,主要以创业案例罗列、强调政策优惠来刺激创业行为,但从学生意识根源上,未能起到决定性扭转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学生内驱力激活,应成为创业指导设计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择业现状

就业是一个宏观概念,创业同样可以带动就业。学生对就业概念和现状的客观认识非常必要,因为它关系到其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以便效率更高地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

(一)“双向选择”的现状

大学生有必要对企业用人原则与大学生择业倾向两方面有深入的理解,从宏观上把握需求与供应是否能够相吻合,方能做出理性的抉择。

企业用人的原则总结为四个字——“立竿见影”,即员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有限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因而在招聘评估时,企业HR会尽可能选择与招聘岗位专业相关度高且薪资要求适当的求职者,亦或是潜力后备人选。尽管要求的条件很明确,但大量企业仍然抱怨难以找到“门当户对”的应届生。

学生择业两个明显倾向:特定地域和特定行业的畸形聚集。前者指毕业生优先选择涌入大中型发达城市,被淘汰后再求其次;后者指毕业生对职业类型亲睐程度进行排序,优先竞争公务员岗、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而对小规模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个体户经营较冷淡。这种现象,其本质是阅历尚浅的学生的一种偏见,即对高薪、轻松而优质的环境、体面的工作地盲目追求,而对具有巨大发展需求的地区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实体行业却毫无兴趣。

(二)人力资源供需剪刀差提出对人才新要求

从2009年到2016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幅平均值达到了23万人次,2017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加上累计的每一年未能成功就业的往届生的数量,竞争人数预估在10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却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用人量早已稳定饱和;小型非国企、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业、房地产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因而人员流动不稳定,未来总体用人需求也在降低。

一高一低,恰好形成人力资源的供需剪刀差,并会日益增大。姑且不考虑就业机会地减少,仅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必须进行更充分地准备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新要求,例如提升技术壁垒、涉足交叉学科、利用互联网+等等,进行追高度、求深度、跨专业、越平台地学习,以提升个人和团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引导学生由狭隘到开放认知的思路转型

随着行业不断细分,高校教育也相应地被细分专业,这容易让大学生对自身专业方面发展上形成狭隘认知,即认为学某专业就对口谋职业,对与专业不直接相关的领域却毫不关心,这显然不符合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应灵活设计,让学生此类惯性思路产生转变。

(一)“创业”和“学习”的新解

创业除了众所周知的狭义以外,还有其广义。该二字中的“创”,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业”,其繁体为“業”,其中包含的“丵”(zhuó),是指丛生的杂草,“業”是指将杂草变成巾的工艺,其内涵是指计划、组织、架构的过程。业有多种,小到家庭作业大到国业,对它们的组织、计划、架构过程都可称之为“创业”。

同樣,把“學”字拆分开来并分别理解其含义则为,臼jiù——乳牙——人出生后6个月开始长乳牙,代表学语地开始;爻yáo——阴阳交织——古人对时空的基础表达形式;冖mì——帽子、头冠——身份的象征,子zǐ——襁褓中的小儿——学习者。将拆分开来的字综合起来,“学”表示人从初始阶段开始,不断地对世界的变化规则进行蹉磨和沉淀的过程。同理,将“習”字拆分并分别理解其含义为,羽yǔ——形如不断扇动的翅膀;白bái——同“日”;综合起来则为“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学”前“习”后,其含义则为,在对世界观有了基础地构建后,还要不断地反复温习和熟悉,大学正是提供这条件的载体。

当前,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印象是“高知低能”,各方面的认识浅薄而幼稚,因而大学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企图用这一门课立见成效填补这一缺陷;然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小业不合格,谈何大业?本文对于一些强调大学期间应尽可能的涉足社会工作而忽略课堂学习的观念是不认同的,因为当学生毕业后,几乎完全投入社会工作,而集中学习和积累的机会将骤减;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首先厘清学生当前的本职工作,鼓励大学生在学业阶段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储备中,学业准备充分后再谈创业,切莫过早切入某个职业方向,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二)创业教育思路转变

市场以利益为导向,固然存在大学生“几乎一无所有”的普遍偏见;加之大学生供应量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所以市场对于尚不成熟的学生员工宽容度低的现象有着必然性。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中常常强调这一现象,不断用外部施压的方式推动学生做出创业的抉择,即为“挫败型”教育模式,然而这并不能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的作用;与其如此,不妨改变方向,谈谈学生都拥有的资源,以及如何为他们所用,将其转变为“激励型”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产生自我内驱意识。endprint

学生所拥有的资源:

1.充裕的时间——课堂内外;

2.稳妥的环境——可有效杜绝外界干扰;

3充沛的精力——20至30周岁前为体力最旺盛的阶段;

4.学习的对象——老师、同学、图书馆、线上线下网络资源;

5.犯错的成本——相对较低,容易弥补;

6.独立的空间——远离家庭,独立自主做决定;

7.潜在的资源——同学是未来人脉的丰富资源。

三、帮助学生重塑创业和学习的关系

高校职业规划课应逐渐脱离孤立地讲创业,强化其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创业与学习之间不但没有冲突,相反联系密切——学习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创业则是能让学习过程得到检验的实践之一。

鼓励学生创业,首先要确立“出发点”,应从学生的本职工作——学习——出发,强调前期知识储备对中期——将所学内容用于实践进行推演——的重要性。学习过程是创意产生的必经之路,如果抛开“学习”谈“创业”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洞而没有说服力,进而只能如同耳边风吹过,并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其次,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段、所学专业、认知程度、成长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创业指导。例如,以画家毕加索早年严谨的经典素描画作和后期创造出“立体主义”画作进行比较,用以论证从学习储备——量变——到创意激发——质变——之间的关系,该案例针对图形思维为主的艺术类学生,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

四、创业阶段性筹备建议的设计和引导

学生从意识到要创业,到选择方向,再到执行,是一个综合而长期的过程。本人曾于2017年6月15日,在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创业指导课程中设计了四个阶段的引导方案;本文建议,针对每个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征,可设计相应的试验或游戏等,并在创业指导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动地引导,帮助他们首先深入地理解每一个阶段,再在实践中提升执行精准性,降低失误率。

(一)“创业心态建立”引导

在决定真正涉足创业之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创业心态”的建立,即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的心理准备,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驱动力,是第一阶段的关键。

在第一阶段,本人所设计的试验是:首先请所有听课的同学都站立起来,从幻灯片列出的事件描述中,自我评估能够做到的同学保持站立,做不到的就坐下。这个试验产生了有趣的现象,对于“早上5:00起床学英语”这一条件,少量同学保持站立,大部分的同学坐下;当条件增加了“否则辅导员请你到办公室接受教育”,一部分坐下的同学重新站起;当条件换成“则可获得3000元鼓励奖金”,几乎所有同学又都站起来;而当条件继续增加为“前提是,当你承诺能持续保持一个学年”时,大部分同学又坐了下去。学生们承认,这是一个直观和参与性的试验,生动地帮助他们理解了“创业心态建立”——当内驱力起作用的时候,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它都是持续而稳定的,而外驱力则不然。

(二)跨专业调研、合作、实践引导

大学是多元的环境,包含若干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同时,大学集成历史和当下于一体,不同年代的同龄人、类似的学习经历;在进入社会之前,大学是学生调研、合作、实践的最优操练场,因而在大学中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尝试跨领域合作,既具备充足资源又有前瞻性和必要性。

在这个阶段,本人设计了一个团队游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在A4纸上绘制出直径不小于纸张短边一半长度的圆,并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徑贯穿该圆,如图1所示。要求是,绘制者蒙眼作画,描述者通过看到的示意图对绘制者进行口述,但不能执笔或握住作画者的手。这个游戏中,执行者是“盲人”,而合作者又不能执行,两者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则可发掘合作人各自的优势:执行人虽不能直观地看到目标,但根据描述人提供的执行数据,达到目标则不再遥不可及;描述人虽不能直接参与执行,但可以为执行人优化方法,进而使结果更精准。大学生们因阅历尚浅,看问题流于表面,通常注意到的是缺陷,而非优势,这正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个游戏,正是要让学生们在合作时逆向思考,利用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板,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重要事件目标导向原则”引导

当大学生开始了创业实践后,会发现扑面而来的琐碎事件需要他们去判断和抉择;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创业过程如同在雪地里走路,易偏离原目标;当受到一些不相干事件和眼前诱惑的干扰,极容易前功尽弃。因此创业指导教育应引导学生以重要事件为目标导向,减少走弯路、避开陷阱。

第三阶段,本人借用“空瓶子理论”来向学生讲解“重要事件目标导向原则”。瓶子的空间代表着有限的时间,大球、小球和沙子分别代表着重要事件、次要事件和干扰事件;当瓶子装满大球后,利用其中的空隙还能够装入一些小球和沙子;相反,当瓶子装满沙子后,大球和小球都没有了空间。这个象征性的案例生动地告诉学生,在不断变化地创业环境中,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有限,如何在其间避免偏离主要路线而专注于最重要的事件,是我们牢牢把握住目标的关键。

(四)“坚持与放弃的辩证统一”引导

恒心、毅力、坚持,都是创业教育中所高频强调的词汇,其程度常常用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质创业素养;然而当前科技、环境、人的意识以及需求等变化速度极快,以至于个人甚至团队对周遭环境的理解都难以为继。始终保持前瞻性非常的不易,这要求创业者不但要坚持学习和探索,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机遇,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来讲,保持恒心和毅力固然有难度,但却可控,然而机会却可遇不可求;倘若在机遇和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一味坚持、盲目投入,则可能走到死胡同里无法自拔。本文建议创业教育课程主张“坚持与放弃的辩证统一原则”,在鼓励学生们保持恒心去创业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在必要的时刻果断放弃,以免导致更大的损失。

五、结语

在科技地不断发展中,在日渐增加的就业压力下,在不均衡的人力资源供需环境里,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选择的新趋势。创业指导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环节之一,应做好应对这一趋势的准备;它不仅包含对创业概念的解释、对创业方向的建议、对创业热情的鼓励,更要深入受众群体,了解他们对创业的理解深度、准备方案、执行信心、承受能力等,有的放矢地设计一套灵活的、生动的,能够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创业指导理论体系,从学习的源头出发,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为目标,让学生从“不得不创业”的外界压力中解脱,将外驱力逐渐转化为“我要创业”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