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际翻译的《红楼梦》习语研究

2017-11-23张涵冰

祖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交际翻译习语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具有广阔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蕴藏着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层拷问和理性思索。在众多《红楼梦》译本之中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著作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两译本习语的研究揭示当时的社会风貌,找寻目的语和源语有关习语的翻译特点的不同,进而了解目的语文化下习语翻译的精髓,从而更好的将原著中的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红楼梦》 习语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章回体小说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的文学著作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自它成书以来已有十多个译本,每个译本各有特色,各具千秋,其中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具有影响力。杨宪益的译本主要采用语义翻译的策略,着重于直译;而霍克思基于交际翻译的策略,着重于意译。

这些简明扼要的习语为文学巨著《红楼梦》平添了一种平易近人的色彩,使得读者极易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情景之中。然而也正是习语的这些特点使习语翻译成为众多翻译者所面临的难题,直译往往丢失了习语应有的几分韵味,而意译有时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文章中习语的翻译也显得更为重要。

一、理论背景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两种国际文化之间的桥梁,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思想联系起来。短小精悍,寥寥数字的习语被誉为“语言文字的精华”,而习语对于翻译的要求也是令许多学者望而生畏。习语虽为《红楼梦》增色不少,但也使《红楼梦》的英译难度“更上一层楼”,译者只有将习语部分翻译地准确生动,才能推进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如何处理国际文化差异成为了习语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问题初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语义翻译以文本为依归,力求保留源语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因而译文风格与原文较为接近。交际翻译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主张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较强的灵活性。根据纽马克的观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存在如下区别:

语义翻译追求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字、词、句等语言单位上,对于译文结构、篇章层次的等值性也有一定的要求。交际翻译则追求“以神写形”重新组织句法,运用更为常见的、明了的语言词汇,使译文地道易懂。《红楼梦》于清代写成,选用了半白话的语体,根据纽马克的观点,其属于文艺艺术作品,应选用语义翻译,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必须选用这种方法翻译以接近其风格。不管是为传达中国正统文化,还是为迎合世人而加以扭曲或抹去民族色彩,《红楼梦》精美绝伦的翻译都将和其所承载的社会世俗风气源远流传。

二、习语翻译研究综述

《红楼梦》的习语翻译历来就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官煜瑜从译介学的视角对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本在歇后语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审视并探讨了文化信息、谐音信息和语言风格及其影响。以独特的视角考察翻译研究,理解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打破了单纯研究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传统方法,指出了在语言转换中双语文化起到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

袁翠从文化本身及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杨译本进行了研究,充分展現了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习语是中国文化内涵的反映,提出了“如何解决好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的观点。袁翠眼中的文化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文化,而是特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目标、习惯、信仰、技术和制度的模式。他通过对俚语、成语等的探讨,得出了双文化能力对于译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双语言能力,要求译者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并且要以忠实性和可理解性为习语翻译的基础和依据。

王阳以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比研究和分析了杨译本和霍译本在《红楼梦》前八十章中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作者对中华文化中四字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综述分析,将《红楼梦》中的成语进行了归纳分类。在异化与归化以及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如何正确恰当地翻译四字成语。

董剑华指出,语言扎根于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其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个语言群体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经验与价值观念。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中谈到,文化是一种至高的人文关怀,这是广义上的泛谈,实际上其取决于一个文化群体的精神集合。作者在这里提到了“参考系”的说法,即为文化环境。同一种表述在各个文化环境中会产生由参考系的不同而引起的偏差。董剑华又提出了“文化过滤”的概念,将文化视角进行了转换,使文化参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得到其位置。

《红楼梦》中的习语包含着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习俗风貌,在翻译时译者不应单独针对目的语读者抑或是源语读者,将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对于展现原著作品中的精髓似乎更为有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必死字逐句翻译,可根据外国文化选择一种能使译文与原文意义更加一致的翻译方法。此外,诸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立定于译本的全部内容,而对节选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在过程中不妨脱离全篇而对部分进行研究,或许会有不同与以往的看法。

三、习语译例分析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压缩,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语在《红楼梦》中起着桥梁般的作用,折射出了同一人物性格中的不同闪光点,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同样通过习语融为一体。因此,既如原文般生动活泼,又满足不同文化背景是对习语翻译的最高要求。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正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光。endprint

(一)俗语译例分析

俗语为人民群众所创作,于一般生活中使用的通俗用语,具有口语化、易理解化以及朴素化等特点。它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性。俗语包括歇后语、谚语、惯用语三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方式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运用习语,使其语言更加鲜明,可读性也大大增加,在平凡而又朴素的语言中彰显着极高的文化內涵。

原文: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

此俗语出自《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尤氏命丫头找管家奶奶,却被告知管家奶奶才散了,丫头呵斥,两个婆子便说此大逆之言:“……什么‘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的事,各家门,各家户,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

杨译:“……theyre worse than any of us.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nt throw stones. We know whats what. We belong to different house holds. Go and impress your own people if you can……”霍译:省略未译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在这里的意思是:你的意图能瞒得了谁,我可是一清二楚。两个婆子见丫头说话不留一丝情面,气急败坏,有一种揭露对方,不屈服于对方而控诉斥责的力度在里面。

比较杨和霍两个译本,杨将这句话译为“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无法扔石头”,体现了语义翻译的原则,译文以直译为主,虽保留了原文的本意,但话语中不满的情绪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语言有些苍白无力。霍克斯则将此处省略未译,或许是译者认为这句话的有无并不重要,而且这种不译的方法也减少了外国读者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外国读者对于中华文化理解的空白。

(二)成语译例分析

成语是从中华古书中截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字,古时的成语往往只有表面意思,但随着人们的不断使用,成语更是被赋予了寓意。这需要译者对中华文化有足够的解读,从成语本意以及寓意两个方面共同翻译。

原文:管窥蠡测

语出《红楼梦》第十七回,秦钟已死,贾政命宝玉与他一起前往新园,考验他题写对联。宝玉对了几副都不得贾政心意,因说四字匾额板腐,而被贾政骂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副来。”

杨译:“You young rascal,” he said ,“with your pitiful smattering of knowledge. All right, now let us hear your couplet. ”

霍译:“Young idiot—‘A small capacity but a great self-conceit, gentlemen--All right!” he ordered:“ now the couplet! ”

管窥蠡测,指从竹管里看春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出自于东方朔的《答客难》。杨将贾政的话直译,明确地指出了宝玉的见识狭窄,但未能很好的凸显宝玉轻狂的性情;而霍克斯则将其译为狂妄自大,使宝玉在众人面前班门弄斧的形象更加鲜明,与作者本意十分相近,所差无几。这种意译的手法让上下文更加流畅,很好地体现了交际翻译以神写形的特点。由此观之,翻译时虽要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的语言,但同时也要深挖作者潜藏的寓意。

(三)修辞格译例分析

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描写方法当属修辞,它能使文章生动形象,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修辞一直以来就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一篇文章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可是必须要以修辞来辅助,否之,文章会显得过于死板。修辞在某些程度上含有人们日常中的口语,有着深于表面的寓意,为翻译增大了不少的难度。

原文:心里如热油熬煎

出自《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王夫人看到了出场日期,盼着宝玉贾兰回来,等到晌午,不见回来,王夫人打发下人去打听,无消息,并且连去的人也不来了,心里如热油熬煎,着急得很。

杨译:“……there was no sign of them, she, Li Wan and Baochai sent servants out to make inquiries, but they did not come back, having no news. Others were sent, and when these did not return either the three women felt quite distraught.”

霍译:“……to returned empty-handed. Later another batch was dispatched on the same mission, with the same result. The three ladies were beside themselves with anxiety.”

在这一章节中,王夫人因为宝玉的失踪而坐立不安,杨译本仅是表达了人物焦虑的心理。不知是因为杨宪益对于原文的理解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虽说体现了交际翻译忠实的原则,等值翻译了字、词、句等语言单位但这句话的翻译总显得不够有力,没有将原文的修辞表达出来。与杨不同,霍克斯选用了交际翻译的策略,运用了地道的词汇,刻画了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再糅合译者本身的文笔与想象,使文章既流畅又引人入胜。

四、结语

《红楼梦》中习语的广泛使用,为文章整体平添了几丝吸引力,使得文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习语翻译成为了译者历来的难关。习语翻译地精准恰当,与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接近,就会更好地保留原文背景下的精髓所在,运用交际翻译的策略能够更好地贴合外国文化背景,为大众所接受,使译文产生的反响与原文等同。无论译者采用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还是缩补型翻译方法,只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文化的流失,各种翻译方法都是适合的。为了使译本更加富有魅力,译者甚至可以依据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多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M].tra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2]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M].trans.Hawkes,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董剑华.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红楼梦》成语英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5]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6).

[6]杨安文,胡云.《红楼梦》四个英语节译本中的习语翻译比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7]王阳.《红楼梦》中四字成语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涵冰,临邑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基于交际翻译的《红楼梦》习语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际翻译习语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公示语翻译探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医四字格英译中的应用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