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激荡感性 打造别样课堂

2017-11-22吴玲洁

未来英才 2017年22期
关键词:笔者科学课程

吴玲洁

摘要:学科之间的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应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为教学服务。本文以一节课为例,对文理素材进行有效整合,让抽象心理变成实在的行为。

关键系:物理实验;品德课堂;融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6版)》强调,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要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容易结合的课程一般是历史、语文等文科类课程,或者多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但是与理科知识,尤其是其中的物理、化学知识的结合达成教学效果,鲜有所见。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理科类知识如何运用于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其他学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道德养成服务?笔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且尝到了文理结合的“美味”。

一、精确定位,找准教学目标

对于通过理科模式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认知能力,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提出要首先懂得其基本原理,才能使得各学科更加容易理解的观点。通过理科的逻辑思维方式,笔者在讲解国家行为与公民行为的案例中,选择将新旧知识进行排列,选择性的将新知识带入已有知识,使学生能实现知识的顺利转移。

《追求情趣要选择》这一课题的教学目标,在于要求学习者在追求情趣的过程中把握好两个关键——“好奇心”与“从众心理”。每年在解读这一课重难点时,总有一种泛泛而谈,不入脑不入心的感觉,如何让这两个心理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笔者做了一番学习、调研和准备。

好奇心,是对世界的认知;好奇心,是引发科学探索的源动力。从众心理人人都有,仿制、COPY等盲目从众影响科学的发展。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存在好奇和从众,因好奇而“闯祸”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印象大多深刻。基于对文本和学生的在认识,笔者尝试在45分钟的课堂中,融进一些科学的探索,进行一些数学的建模,从而让抽象的心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为,能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

布鲁纳说过:若是不把一件事放入已经构建好的特有模式里面很快就会忘记,任何资料都是凭借它简化方式保存到脑海中的。

本框题的内容是学科融合的好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图形解析、物理实验等进行建模,通过推理的结果对问题进行探讨及求解。

二、精选素材,渗透科学思想

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选用的素材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是铺天盖地的。视频、图片、故事、新闻、名言等等,都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笔者在设计第一稿时,也选用了网络中常用的素材,如“从众小实验”、“观察实验者的电梯行为”以及很多关于青少年好奇而违法犯罪的案例。笔者考虑这些素材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有些仅仅是一笑了之。因此,在第二稿设计时,更加注重学生体验,让经过编排的更加生活化的素材促进学生的思考,拓展他们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重视对本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苏州市重点初中,我校建校十多年来重视与社区教育的结合,环保小卫士就是其中一项重点活动,很多学生都参与其中,因此,在设计从众心理时,就加入了这一素材。新进校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这一团队的好奇,并希望和学长们一样加入这一组织,实现了教学和德育工作两不误。

2、重视对学生资源、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让学生能深入课堂,加强情境的代入感,增强德育教育的可信度。笔者把整堂课用“小源”一家贯穿。为了减少情境设计的生硬,人物的设计既虚构,又真实。笔者所在的校区地处高新区科技城,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有医工所、兵工所、阿里巴巴创新中心等高精尖产业,部分学生的家长也来自这些研究院所,在设计人物“源爸”的形象时,就定位为医学研究工作者。“源妈”的形象是在与学生交谈时发现的一个典型现代妈妈的形象,很多妈妈甚至是笔者本身都容易受到朋友圈的影响,盲目消费。

3、寻找科学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科学家的小家庭免不了科学的小实验、避不开对科学的关注。爱科学的“小源”和“源爸”会通过怎样的途径与科学、情趣产生有效的碰撞呢?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选用教材中的小小发现家“何骥研究鸡蛋大头还是小头先出来”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好奇是发明发现的基础。但笔者认为大多城市孩子对此不感兴趣,也没有机会去观察和实践,对实际生活的推动作用也不是很大。因此在选择素材时,前提条件是“让我好奇”,同时必须真实且有一定的操作性。笔者平时爱好关注微博、收看科学类综艺节目,有利于教学的都会存下有效的网页链接。

偶然的机会,发现《加油向未来》这档节目中的一个小环节“口香糖砸开椰子”让我极度好奇,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事实却让我大跌眼镜。我相信,这肯定也能同样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平常的两件毫不相关的东西,却能发生惊人的碰撞。通过准备“椰子”“口香糖”“A4纸”三件教学用具,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去实践、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妙。

另外,美国高中少年小杰克发明“抗癌试纸”的新闻,也让我惊叹孩子无限的创造力和毅力。这名高中生因为叔叔患癌去世,决心挑战医学难题,在网络上大量查阅大学的医学类论文、论著,有了想法后向各个大学進行实验申请,被拒绝了无数次,最后研究的成果让世界震惊。这一试纸的发明,让癌症监测可以提前至其萌芽状态,而且经济实惠,方便快捷,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的抗癌进程。这一案例选用,是要让学生发现,网络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正确选择,科学的探索不仅需要最初的那份好奇,更需要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踏实的研究。endprint

三、精心布局,达成教学效果

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也像烹饪,食材准备好后,先后顺序,时间火候才是关键。“教师教的独立时间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笔者循着“介绍小源一家”、“放学路上的争执”、“周末全家总动员”、“老爸的家庭实验室”、“花园里的辩论赛”展开教学,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及观念冲突的形式来层层推进。除了设计人物关系,还设计了时间轴。

礼拜五,放学路上,妈妈和孩子在闯红灯问题的小小争执,让学生感受从众。在录制的过程中,原先设定的妈妈教育小孩,依照学生的观念,改成小孩教育妈妈,更加贴合实际。并顺势讨论生活中还存在的从众行为。

礼拜六,全家人的周末活动丰富多彩,孩子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校活动,妈妈网络购物,爸爸加班工作搞实验。三人的行为都与从众有关,有益的环保公益活动、盲目的消费、有个人想法的实验。通过三人活动,以画图标及标注的方式,进行思维引导,从从众心理的双重影响到不同的对待方式,一目了然。

“源爸”的科学离不开好奇,因而从“从众心理”引向“好奇心”。从设计人物的好奇进而了解学生的好奇,当学生的生活经验暂时无法与知识点融合时,笔者设计了“老爸的实验室”这一环节,把选取的素材——口香糖开椰子,放在了这一环节。课堂中加入新鲜的椰子、口香糖、A4白纸,让学生去选择、去尝试、去惊奇、去收获。

在教材设计中,有一个辩论环节,好奇心是天使VS好奇心是魔鬼。仅仅是让学生辩论,没有素材,辩论是无效空洞的,也仅仅是形式主义,与整体的排布线索脱节。因此,设计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辩论。之前搜集的美国男孩小杰克的故事,刚好符合天使的特征;魔鬼行为的选择,笔者选取了初二内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北京某大学学生为探索新知,用硫酸泼熊最终受到法律处罚的案例。通过类似科学探索对比,学生直观了解,一个有探索精神的科学爱好者,一个平时爱听古典音乐的大学生,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危害了社会,危害了自己,受到了法律的处罚。从中体悟,在生活中追求情趣,培养好奇心更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笔者通过标签,符号的方式展现知识点。

赞科夫在《與教师的对话》中写道:“教师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本次课堂设计从认识人物到听故事,从参与实验到为人物站队,整个课堂带入感强、参与感更强,课堂中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找到话题,精神自由存在又丰富多彩。

四、反思与总结

笔者此次尝试文科教学理科化,让线索、条理更加清晰。科学实验的真实带入,更让学生好奇心爆棚,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教育者本身感受到了变化的魅力,教育的美感。带着一颗椰子和几片口香糖进入思想品德课课堂也将成为笔者教学生涯中一个精彩片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教研氛围比较浓厚的名校,正在着力打造“卓越课堂”,许多中青年教师们正成为“卓越课堂”的骨干力量。在探索新的途径推动课堂的改革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科的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与德育的融合,学科与新技术的融合,更要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各类学科之间的融合必不可少,有一批愿意改革探索的教育先行者更不能缺。笔者进行的尝试,仅仅是“星星之火”。

学生的未来有千种可能,他们中间有科学家,有企业家,有教育工作者等等,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就是要在科学的基础上,立德树人,发挥应有的思想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三福,马进,胡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基础和能在观照[J].中国教育学刊,2016(3):72-77.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者科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老师,别走……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点击科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科学大爆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