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生活的沃土,促进作文的教学

2017-11-22江丽霞

未来英才 2017年22期
关键词:扎根作文语言

江丽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他的这些话明确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石。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每每谈起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作文难,难作文啊!”题目一出,不是头昏脑胀,束手无策,就是胡编乱造,甚至是抄袭他人习作,应付交差。即使咬烂笔头写出来了,不是颠三倒四,就是流水账……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更贴近于生活呢?

我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研究,我觉得学生作文就像做饭需要米一样——“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需要素材,素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动笔前,素材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动笔时,素材又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支柱。由此看来,没有素材是写不出来,也写不好文章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还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体验生活,等多种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挖掘生活来源,从而解决学生言之无物,无米下锅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究其原因: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写作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致作文中出现了说不尽的假话、空话、套话。多数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比如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比做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必定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物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相悖的。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说生意盎然。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也为学生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学生们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生活能让学生回到人的世界。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进入新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作文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不能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教学策略,都只能暂时强化他的外在动机,停留在语言的表达技巧上,却缺乏真情实意。作文生活化教育观认为:“作文和作文教学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和动机栖息的土壤。”兴趣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而需要是兴趣的核心。学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学习和写作的兴趣。生活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它为感悟的获得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和最具可能性的场所。生活化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自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冲动,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到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统一,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一、让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

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多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开阔其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叶老说得好:“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累。”所以,教师指导作文时,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也便于表现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二、让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

所谓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认识生活的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作文中审题能力、驾驭题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基础。作文训练中,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要扎根于生活,而认識、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学会于生活中发挥联想和想像,丰富认识和思维的内容,训练他们认识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让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

我们阅读作品,总是希望获取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获得美的熏陶和令人寻味的启示。而作为作者,也总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传授自己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语言是准确性的典范,而其准确性是源于作者茅以升对生活的观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仿佛听到了秋风在扫落叶,看到了长江汹涌的波涛,而这样的绝句正是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锤炼得来的。正如老舍先生所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却专找那些华丽的辞藻摘抄,在文中生拉硬拽,无病呻吟,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此,我们的教学,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更没有理由不扎根于生活,不走进生活,不研究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准确、生动。有了以上扎根于生活的能力培养,并贯穿始终,学生才能走出怕作文、作文难的困境,迈向“自能作文”的佳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扎根作文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