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

2017-11-22张征华甘余超曾皓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体系农民合作社因子分析法

张征华+甘余超+曾皓

摘要:以江西省各市县的91家合作社实地调研数据作为样本,在明确农民合作社绩效的评价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财务、学习成长、内部运营、社员等维度选取10个变量,初步构建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随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与完善。最终验证结果与初步假设一致,评价结果表明,财务、学习成长、内部运营、社员绩效对综合绩效的影响依次递减,全面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合作社“供不适需”现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9-0063-05

收稿日期:2017-07-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463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11YJC790290)。

作者简介:张征华(1977—),女,江西鄱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合作社经济组织研究。E-mail:18774160@qq.com。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快速的经济崛起引领了我国各个领域的新面貌,引导着各行各业的新格局。然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快速推进导致了农村现有劳动力的规模转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凸显,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与种植非粮化的现象越发严重[1]。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探索小规模农户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市场化与现代化道路,建立新型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2]。而农民合作社的特征、成立目标和原则与之不谋而合,应当把合作社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手段[3]。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至2016年10月,全国农民合作社已经超过170万家,每个村平均有3个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超过1亿户,43.5%的农户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但合作社发展数量与发展规模呈现不对等增长[4],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较为弱小[5],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抗风险能力弱[6],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收入整体偏低[7],资本也容易陷入难以化解的困境中[8]。纵观各国合作社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对于促进就业、益贫增长与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但农民合作社发展却并非像预期那样顺利,惠及农户、带动农民的作用十分有限[10],量多质低,绩效偏低,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中供给不适应需求问题的关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问题上提出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也成为当务之急。合作社发展数量已不是问题,主要任务是提高发展质量,中共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真正让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带领农户致富、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在如此合作社急需走向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合作社进行结构性改革,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农民合作社的绩效是重要前提。

1.2 合作社绩效评价原则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对绩效内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得出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强调全面,又要考虑适用性;既要注重经济产出,又要强调社会产出;既要考虑合作社效益,也应注意社员福利;既要结合一定的定性指标,也要考虑一定的定量指标[11]。范远江等对之进一步补充,认为应当在指标体系中反映合作社的生态绩效以及进一步突显相关的技术创新能力[12]。刘滨等观点与之相似,认为合作社绩效度量指标既应融入主观因素,又应融入客观因素;既應考虑已获得的绩效,又应考虑潜在的绩效;既应考虑政府对之的评价,又应考虑合作社本身与合作社社员的评价[5]。陈共荣等通过文献梳理分析进一步提出,为了保证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的切实性、可操作性,绩效评价还应当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联系[13]。众多学者对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看法大致相同,应当是考虑全面与多维度的,反映的是合作社的综合水平。

1.3 合作社绩效评价方法

Elkington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承担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与社会福利的责任,提出企业发展的“三重底线”[14]。三重底线理论将利益相关者进一步深化,为研究农民合作社绩效的重要理论基础。赵佳荣利用“三重绩效”评价模式,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选择湖南省10家农民合作社进行应用[15];罗颖玲等则直接通过专家赋权,建立了包含财务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管理因素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行了验证[16]。此外,部分学者则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视角构建了农民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体系。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的研究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认为绩效评价可以从行为性绩效和产出性绩效加以考虑,行为性绩效通过组织运行和生产经营情况衡量,产出性绩效通过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情况衡量,最后通过专家赋权汇总绩效指数并使用“功效系数法”对各指标规格化处理[11]。范远江等基于上述研究构建了组织运行、运营活动、技术创新、社员收益、组织发展、社会绩效、生态绩效5个方面的绩效评价体系[12]。还有部分学者单独从某个角度出发,众多学者利用DEA模型从财务绩效角度对合作社绩效进行测量[4,17],刘文等利用AHP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包含组织自身财务绩效与服务农户财务绩效的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并基于此对当地10家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进行了分析[18]。吴晨则从合作社帮助社员控制风险和提高收入的能力、社员对合作社认知度高低、合作社对社员需求的满足程度3个方面出发,对不同单位指标通过数学方法统一均值,汇总得到平均分作为综合得分,比较了不同模式合作社的效率[19]。endprint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体系农民合作社因子分析法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