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招募政策的变迁及区域性特征分析:基于2008—2015年东、中、西部省(市、区)选聘公告

2017-11-22吴庆国曹玉娜

关键词:村官公告毕业生

吴庆国,曹玉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大学生村官招募政策的变迁及区域性特征分析:基于2008—2015年东、中、西部省(市、区)选聘公告

吴庆国,曹玉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一项重要决策,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而大学生村官招募是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对2008—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市、区)220篇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我国村官的招募政策,在选聘计划上逐渐减少,报考门槛逐渐变高,歧视性条件逐渐明显,政策待遇对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影响较小,“准”大学生村官培养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的政策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同时,我国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聘工作存在趋同性。从选聘公告所折射出的现象和研究结论,对“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村官招募政策提供参考。

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招募政策;区域性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我国一项重要决策,对改善农村干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以及历练培养大学生全面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推进,各地在村官选聘程序、保障措施、培养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尤其各省(市、区)制定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顶层设计了村官招募的实施方案,但其方案也存在政策“短板”,如何改进和完善,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导论:大学生村官政策文献及方法设计

大学生村官政策萌芽于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丰田县实施的“雏鹰工程”,此后伴随着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进入了发展阶段,主要是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成功“试水”大学生村官政策并得以推广。200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正式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上升为国家计划,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开始制定大学生村官招募政策,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普及阶段[1]。为确保村村有大学生,2008年国家在政策设计上,制定了未来五年大学生村官选聘计划的实施方案,涵盖选聘数量、条件、程序、待遇和保障等方面(组通字[2008]18号);2009年,又出台了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包括定期选聘、岗位培训、配套保障、跟踪培养、正常流动等制度(组通字[2009]21号),形成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长效机制。接着在2010年,国家顶层设计了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五条出路(组通字[2010]32号),并于2012年中组部等部委根据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新情况、新环境、新任务,进一步细化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目标、岗位、选聘、使用、考核、扶持、留任、流动等环节(组通字[2012]36号)。通过系列的制度建设,使得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实践能持续发展,也为各省(市、区)科学、合理地制定选聘公告明确了政治方向。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续推进,学界也积极探索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迄今,大学生村官研究成果数量较为丰富,王俊程在综述一文中归纳为:宏观层面上集中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涵盖政策背景、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张国权,2017;马抗美,2016;蔡杨,2010;程毅,2013/2010/2009);微观层面上涉及到大学生村官具体问题,诸如角色定位、选聘培养、满意度、绩效管理、职业发展和流动(马德峰,2009—2017;侯松涛,2015)等[2]。但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价值评价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尤其村官政策实施的跨区域性比较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在研究方法设计上,按照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分类整理资料,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省(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省(区、市)[3]。在研究跨度上,2008年是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启动之年,全国各省(市、区)制定了大学生村官招募方案(选聘公告),因此论文数据采集选取时间段为2008-2015年(“十二五末”)。研究视角重点以“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为分析样本,因为选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而选聘公告综合反映了大学生选拔的标准和培养方案[4]。我国31个省(市、区)共8个年度“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资料收集,主要来源于《全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网站》(http://www.54cunguan.cn/),但由于跨时间比较长,有的区域个别省份选聘公告信息不够齐全,为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笔者通过电话访谈、查找相关新闻报道等方式对研究资料进行了补充。

二、研究主体: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文本分析

2008—2015年度,共查找了220篇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文献资料,按东、中、西部进行分类整理,重点从“选聘数量、条件、程序、培训和政策待遇”等指标着手,分析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实施方案的总体态势和区域变化特征。

(一)选聘数量

通过对选聘公告等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共计划招募大学生村官近43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约14万人,年平均招募计划为1.75万人,各省(市)平均约0.16万人/年;中部地区约12万人,年平均招募计划为1.5万人,各省平均约0.19万人/年;西部地区约17万人,年平均招募计划为2.1万人,各省(市、区)平均达到约0.18万人/年。总体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计划选聘的数量,横向比较,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纵向方面,我国三大区域总体招募计划呈逐年减少趋势,尤其在2013年之后,各地招募计划减少幅度较大;但从个体比较,中部地区各省的招募计划又略高于东、西部地区。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2008—2015年度我国东、中、西部大学生村官选聘计划示意图

(二)选聘条件

我国各地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基本条件,具备素质优良,作风踏实,热爱基层,身心健康,且组织纪律观念强,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共性特征,但在“年龄、学历、政治、岗位”等选聘标准上又存在差异性。

1.年龄要求。依据各区域省(市、区)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东部地区:2008年,要求30周岁以下的省市占本区域的82%(含应届毕业生);2009—2011年,30周岁以下达到91%;2012年以后,30周岁以下的省市占100%(博士毕业可放宽至35周岁以下),其中要求30周岁以下的省市占50%,其他省市的年龄更加细化,且重心下移,一般分本科、硕士及博士,年龄为25、26~28、30~32周岁。

中部地区:2008—2010年,选聘30周岁以下省分别占整个区域的88%、63%及75%,有个别省无年龄限制,但要求是近两年毕业生;2011—2015年度,30周岁以下的年龄省份有6、5、4、2、3个,而每年度对应的其他省份年龄要求更低,基本上本科24~25周岁,硕士和博士26~28/30~35周岁。

西部地区:2008—2013年度,均有2个省(区)选聘年龄为35周岁以下,9个省(市、区)为30周岁以下,1个省没有年龄要求,但必须是近1~3年毕业生(硕士研究生不受此限制);2014—2015年度,30周岁以下省(市、区)占50%、42%,年度对应的其他地方年龄要求基本上,本科为25~26周岁以下,研究生为28~30周岁,仅1省报名条件为应届毕业生。

综上所述,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区)2013年之前总体上年龄要求在30周岁以下,但2013年后,该项报考限制更细化,分本科、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基本上本科毕业生是25周岁以下。区域比较,年龄下层以及细化趋势东部地区明显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更“优势”于西部地区。

2.学历要求。针对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学历要求,选聘公告可归纳为五方面:一是学历层次,指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二是毕业生的户籍限制,本科毕业生必须是本省(市、区)户籍;三是对于“985”/“211”高校毕业生,部分地方出台了优先招募的选聘措施;四是专业要求,如东部地区的山东省,在公告中就明确涉农等紧缺专业毕业生可直接进入面试;五是历届毕业生的报名限制条件等。

通过对220篇选聘公告的整理统计,学历层次方面,东部地区高于中部,中部比西部门槛要高;纵向比较,随着时间的变迁,对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东、中部地区,2014年以后,学历要达到本科以上,东部地区自2011年,本科以上限制的省市就达到了91%。对本省户籍限制,重点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因为,东部地区相对就业压力大,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地域位置。而“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选聘,涉及到的省(市、区)并不多,中部仅2013年1个省,西部2个省(区)(2014—2015年)。专业限制,东、中部仅2015年有1个省明确了专业要求,但不作为必要条件(可放宽毕业年限),西部地区陕西省从2013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增设了专业限制。另外针对往届毕业生,中西部省(市、区)较多,东部地区2012年以后就不选聘往届毕业生。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2008-2015年东、中、西部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学历要求

表1中区域特征数据统计类别顺序为:①大专以上省(市、区)占本地区的%;②限制本省籍高校的省(市、区)数量;③优先招聘“985”/“211”高校的省(市、区)数量;④有专业要求的省(市、区)数量;⑤可招聘历届毕业生的省(市、区)数量。

3.综合条件。除年龄、学历限制,还有“政治身份、岗位要求、区域及阅历变化”等条件。政治身份具备条件各地变化不大,基本上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或获校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先进个人”等,或大学期间担任过院系以上党团组织或班长(团支部书记)职务,且时间在一年以上。但也有省(市、区)为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锻炼,如“985”/“211”高校或涉农紧缺专业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政治身份不受上述限制,比如东部浙江省、中部安徽省、西部云南省。

岗位设置,各省(市、区)选聘基本要求比较类似,一般正式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共青团员可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副书记职务;其性质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而在个人阅历方面,我国各地选聘限制甚少,有个别省份设置了专业限制,倾向招聘应届毕业生,即使招聘往届生,也有比例限制,一般不会超过当年招聘总数的20%,如西部宁夏;还有“985”/“211”高校毕业生及研究生可以直接进入面试环节等,这仅体现了学历背景很少涉及到大学生的社会阅历。

(三)选聘程序

大学生村官选聘程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强基层组织、促农村发展”的工作定位。各省(市、区)制订的选聘程序,一般包括: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聘用和岗前培训等九个方面,并以选聘公告形式,在“大学生村官网”、“人事考试网”等主流媒体对外发布。

从选聘公告上看,选聘程序中考试和岗前培训两环节上存在区域差异。考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笔试科目和笔试、面试合成比例方面。总体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区)的笔试都由省统一命题,科目1~2门,考试内容包括综合知识和申论,比较接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命题;但知识点考察的内容上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更倾向于类似选调生考试,如福建省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并且如参加选调生成绩达到80分以上,可直接进入面试。中部地区笔试部分也有新变化,有部分省在笔试内容中增加了涉农方面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思想认识,重点侧重农村基层实用知识的考核。西部地区的笔试除考察“综合知识”(含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之外,有部分省(市、区)重点增设了牧区知识、“双语”、基层锻炼必备的通用知识以及时政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村官招募结束后,培训是选聘程序最后一环,从选聘公告分析,各地招募的大学生村官在上岗前必须要参加3~7天的短期培训,但在培训形式、内容、考核等方面,各地区选聘公告中未能进行系统性的政策设计。

(四)政策待遇

在选聘公告中,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待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待遇。通过对选聘公告文献整理,经济待遇包括“基本生活补助、社会保险、助学贷款代偿或学费返还、边远地方补贴”等项目,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助,不足由县区承担,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补贴参照当地试用期满公务员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发放,这样由于地域的差距,东部地区整体补贴高于中、西部地区。另外,在国家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中,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由中央财政补偿和代偿,但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各地也存在细微差别。西部地区主要倾向于选聘大学生村官到艰苦、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学费进行偿还或返还,而东部减免较少,如天津市仅代偿助学贷款本息的50%,江苏省选聘到苏北地区的村官才偿还,但是中部地区总体上都执行偿还贷款的政策,并且附加条件较少。

二是政策待遇。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有序流动主要包括“鼓励留村任职、择优招录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支持继续学习深造”五个方面。但各地选聘公告中,关于促进流动的政策待遇主要包括“聘期满后的继续深造和择优招录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继续学习政策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报考研究生加分,一般加10~15分,该项鼓励政策东、中、西部各地差别不大。针对大学生村官招录事业编制或公务员,各地均有政策倾斜,只是实施方式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加分、单列招录及直接转事业单位空编或担任过“两委”副职以上优秀村官可以破格提拔为乡科级干部,另外还包括定录或与选调生选拔并轨等。由于数据篇幅较大,关于政策待遇方面,从东、中、西部抽取较为代表性的省份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

表2 2008-2015年东、中、西部大学生村官选聘的政策待遇

三、研究结语: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现象述评

综上分析,自2008年,我国招募了数十万的大学生村官,基于选聘公告分析,东、中、西部选聘的政策设计差别不大,但在选聘条件上,限制性条款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报考公务员的标准,这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导向及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不仅有失公平性,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趋同性

本文共收集整理220篇大学生村官公告,按我国区域划分整理,东、中、西部各地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差异性不大。总体上,在选聘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变化(前文已论不再赘述),这符合区域发展特点;但在选聘方案设计和实施上存在趋同性,除少数省份将选聘计划下放到各市县,其他基本上由省级统一制定实施方案,这势必会产生形式主义和滋生官僚作风。

从选聘公告具体内容分析,其中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岗位设置、报名条件、招聘程序、选拔方式、政策待遇、培训机制及后续流动等方面,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年度变化不大,选聘方案内容极为雷同,仅具体条款存在细微差别,如有的省份考研究生加5分、有的加10分等。尤其在选聘方式上,仅有山东等少数地方,将大学生村官选聘与选调生并轨,但绝大部分地区自2008年以来,实施方案中就没有创新性增减条款。各地相似性选聘方案,其招募的大学生村官具有“通识性”特征,这与时代的进步,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所急需的人才是不相符的。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标准的歧视性

针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实施方案,其公告中歧视的条款非常明显,如政治身份、学历、年龄、地域和毕业学校等指标。政治身份方面,基本各省(市、区)要求为党员(含预备党员),很多省份都作为必要条件,但国家公务员的报考,比如2014年招募的公务员中党员仅占10.7%[4]。同时在学历方面,2014年以后基本上就不选聘大专学历,尤其在东部地区普遍优先“985”或“211”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聘的条件已远高于国家公务员报考标准,这种过高的准入“门槛”,不仅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也可能使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却被拒之门外。

除此之外,选聘公告中还存在年龄和区域方面的歧视。东、中、西部各省(市、区)要求的年龄都不一样,大体上分为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背景,一般本科生都在28周岁以下或应届毕业生,这对部分年龄偏大的研究生来说,存在不合理性。另外,有的地方直接要求报考生源的户籍为本地,这种地方保护性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选聘工作的公平性。

(三)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的局限性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宏观层面上,顶层设计村官“有序”流动的管理机制,促进该群体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也是我国实施村官计划政策实效性的关键环节[5]。笔者对220篇选聘公告进行文献整理,选聘公告中的政策设计对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存在局限性。

东、中、西部地区在促进“继续深造”方面,选聘公告中均有鼓励性政策措施(见上文),而在报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方面,各地的选聘公告也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比如东部地区各省市的加分政策,中部各省主要倾向单列或按比例选拔大学生村官,有的地方将选聘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招募接轨,西部各省(市、区)主要倾向直接转录当地空缺事业单位,也有地方实行加分或单列计划。但在鼓励继续留村任职方面政策力度较小,仅有少数地方对续聘村官实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很多地区缺乏可操作性政策条款。而关于“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东、中、西部各地选聘公告上都没有涉及到,这种局限性的政策设计,会使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畸形”发展。有文献调研表明,49.41%的人认为政策支持在创业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6],而当前很多省份选聘公告中忽视了这一流动环节。

(四)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单一性

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工程,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用人单位是各级基层党委,大学生村官质量高低,与培养这样群体的高校办学水平密切相关[7]。而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各地重视选聘的条件、岗位要求和后续流动,但在“准”大学生村官培养和大学生村官培训方面存在政策短板,缺乏系统性设计。

我国东、中、西部各地选聘公告中,年龄越来越小,学历要求更高,考试内容趋向公务员招考,但在技能、素养、基层等方面却未整体纳入招募考试内容中,仅有东部地区天津市在选聘公告中规定涉农专业大学生可适当放宽其他条件,中部有山西省,西部有陕西省也设计了优先选聘的专业条款。另外,在选聘公告中,我国各地区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基本上明确培训时间为“3~7天”,但在培训内容和考核上缺乏系统设计,由于培训环节的弱化,不仅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第一个纽扣”是否能扣好,还会影响后续流动。因为,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是促进该群体完成从学生到农村基层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8]。

四、研究展望:大学生村官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在制定上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目标与政策主体需要之间的适应关系,这不仅是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9],也影响到该项政策的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重点要从选聘、培养和评价三维度创新。

一是选聘政策的创新。选聘工作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首要任务,入口关把握不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全局性工作,因此在政策设计上要有引导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由于我国区域不同、城乡发展水平不一致,大学生村官在“规模适度”的前提下,更需要“精准选聘”政策创新,各省(市、区)建立需求方的年报机制,对选聘的数量、条件、岗位设置等方面做好顶层供给规划。同时要创新选聘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选调生并轨、与企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考试接轨,通过设计多样性的选聘公告,才能把有理想抱负、热爱基层、愿扎根农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聘到村官队伍中。

二是人才培养的创新。系统培养是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持续发展的促动力。一份调查显示,在学校“所学专业在农村具体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仅占39.13%[7]。这需要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中,增设“准”大学生村官培养的选聘指标,引导高校科学设置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选修课或讲座,确定参与者的课时量作为招募村官的一个基本条件,从而形成“准”村官和村官的系统化培养机制。而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笔者认为,在政策设计上科学规划村官任期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培训素材的开发,更需要创新培训机制,尤其在后期阶段,通过岗位交流、区域交流等形式,全面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三是绩效评价的创新。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效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村官绩效评价仅停留在传统的人事考评层面,学界关于绩效评价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李炳龙提出了“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式[10],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绩效评价的创新更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实现“绩效”与“激励”的有效衔接。因此,在今后选聘工作中,不仅继续加大政策激励措施,更需要明确绩效考评的细则,以定量形式评价大学生村官工作,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后续流动联系起来,打破之前均衡享受诸如加分、转编等政策待遇,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奖惩和导向功能,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1]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2]王俊程,胡红霞,赵秋苑.大学生村官研究述评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59-65.

[3]张丽萍,王广州.“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4(1):25-39.

[4]方奕,程凤娇.大学生村官招募变迁分析——基于2008—2014年10省(市)选聘公告[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95-103.

[5]吴庆国.社会流动视域下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的实践探讨——基于黄山市休宁县的调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096-1101.

[6]陈森青,杨红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百村千(村)官”调研成果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133-135.

[7]李义良,奉公.高等院校培养服务基层人才的责任与作用——以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例[J].江苏高教,2016(4):88-91.

[8]梁涛.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11(9):100-102.

[9]徐晓鹏,张梅珠,罗津.生存土壤的改良——大学生村官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5-182.

[10]李炳龙,苏益南,朱永跃,等.大学生“村官”绩效:定量评价与优化路径[J].江海学刊,2014(3):228-233.

(编辑:程俐萍)

Analysisofthechangeand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srecruitingpolicy——basedontherecruitmentannouncementsofChina'seastern,centralandwesternprovinces(cities,districts)from2008to2015

WuQingguo,CaoYuna

(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WuhuInsituteofTechnology,Wuhu241003,China)

As an important national decision,the program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effectively alleviate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so the recruit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work.In the paper,220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recruitment announcements of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31 provinces (cities,districts) from 2008 to 2015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hiring plans are gradually decreasing,registration for examination is getting more strict and discriminatory conditions are becoming apparent.What is more,policy treatmen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promoting the social mo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and the policy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candidate and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training lack the top-level system design.Meanwhile,the recrui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tends to be similar.The phenomena and research conclusions reflected from the selection announcement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ing recruitment policy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Recruitment announcements; Recruitment policy; Regional

2017-09-29

吴庆国(1973-),男(汉),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14D93);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989);2016年度“依托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创建社会工作名师工作室”项目阶段性成果

D6

A

1671-816X(2017)12-0033-07

猜你喜欢

村官公告毕业生
唱村官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沪深一周重要公告
沪深一周重要公告
沪深一周重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