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知
——聚焦于会展学生家长的视角

2017-11-22张骁鸣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会展群体专业

张骁鸣, 常 璐

(中山大学 a.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519082;b.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275)

【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

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知
——聚焦于会展学生家长的视角

张骁鸣a,b, 常 璐a,b

(中山大学 a.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519082;b.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275)

本文以深度访谈为主要资料收集方法,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家长为考察对象,具体探讨了其作为典型社会群体对会展本科教育的认知状况。研究发现,会展学生家长对会展本科教育有着比较正面的认知:其一,他们普遍看好会展行业的发展前景,会展业在家长心目中是国际化的、新型的、经济拉动力强的朝阳行业;其二,他们多数认同并强调会展行业就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沟通、策划、组织等能力比较强;其三,多数家长倾向于鼓励他们今后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其目标指向于在会展行业内拥有更好的职业起点。对国内会展本科教育界来说,家长群体所持有的正面认知可能有利于会展本科专业赢得比较稳定的、高质量的生源。

会展;本科教育;社会认知;家长

0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作为一个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名称出现的本科专业,也作为一个在不同高校被设立时游移于经贸、旅游、外语、公共管理等院系的本科专业,会展本科教育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一直不够清晰[1-2]。然而,比较统一的意见似乎是:会展本科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会展人才[3-5]。当人们谈起“会展本科教育”的实质、现状、趋势、机遇、挑战等问题,尝试对会展本科教育加以评价的时候,很重要的话题,甚至是唯一能够取得获得广泛响应的话题就是会展人才的“供给-需求”结构[6-7]。换言之,将以师生和系科为代表的“专业”与以会展企业为代表的“行业”相对应,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从而,对会展本科教育的探讨很容易偏向于仅仅对会展人才加以探讨,而对会展人才的探讨又很容易收束为仅仅对专业-行业的供需关系加以探讨。在类似探讨中,所涉及的内容固然会不断深入细节,但是往往忽略了在相关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特别是那些不明显的联系。

考虑到上述现象——“会展本科教育=培养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的供需关系”——很可能对人们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会展本科教育造成干扰,因此,本文倡议重新梳理对于会展本科教育的基本认知。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如果将现有的专业-行业视角下对会展本科教育的讨论与争论,看作是与会展本科教育直接相关的核心群体的“焦点认知”,那么与这些直接相关的核心群体有比较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群体也显然具有对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知”。焦点认知和社会认知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核心群体显然占据一个相对主导的位置,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决定对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识、社会态度、社会价值判断,因为其他社会群体总是以不同方式介入这些认识、态度、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从而对核心群体所提供的焦点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显然“社会认知”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远非一篇文章所能道尽,本文也只能选择其中某个侧面、某个角度加以探讨。

本文所选择考察的是“会展学生家长”所代表的一种对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知。“家长”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有其特定的身份意义与研究价值。尽管存在着一些特殊和例外,但是对于普通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家长通常代表着能够对他们的价值观构建带来最为直接影响的成年人群体,往往还意味着大学生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从而对大学生的关键成长决策——例如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就业领域选择——具有实质性影响[8-9]。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家长处在其自身的总体社会环境当中,相对大学生有着更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因而他们对会展本科教育的看法融入了更复合多元的社会认知,同时也因为他们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可能真诚而具体地关心会展本科教育,所以能够提供更坦率的看法和意见。

1 研究设计

作为一种带有探索意味的研究,本文选择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家长为考察范围,选取了该专业2013至2015这3个年级在校本科生的10名家长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为确保入选的家长群体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研究者完成了一些预备或辅助工作。第一,在2016年上半年对3个年级的133名本科生进行了有关“会展高等教育认知”的问卷调查,并根据学生们对主观题部分的回答内容,选出那些有比较明确看法、态度的学生,将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列入访谈备选名单。第二,对家长的深度访谈工作在2016年10月至11月间由调研员以一对一电话访谈方式陆续完成,同时对学生本人进行访谈,以期获得一种对照。当然,由于操作上的困难,无法确保所有被选出的学生及其家长都恰好接受了访谈。第三,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本身的参考价值,也对传统上属于会展本科教育的核心相关群体的8位会展行业人员(其中包括4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问题主要涉及4个方面:对会展专业的总体认知,对会展行业的总体认知,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以及对“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的理解。所有访谈以关键内容摘要方式进行了初步整理,最终形成了约9万字的访谈记录。以下分析即以上述访谈工作为基础,其中将聚焦于分析会展学生家长(访谈记录以字母J为标记)的认知,在必要的地方结合比照分析学生(访谈记录以字母X标记)和行业人士(访谈记录以字母H标记)的认知。

2 基本发现

2.1 对会展行业的总体认知

2.1.1 会展行业认知状况

在家长眼中,会展行业总体上是一个“新兴服务行业”(J04),具有“国际化、规范化”(J06)的特征和趋势,同时作为一个为供给双方“提供服务的平台“(J05),能够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J05)。

提到会展行业的发展前景,大多数家长都认为会展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好,主要原因包括会展行业是促进贸易、优化经济的重要途径;会展行业发展较快,但距离国际化、品牌化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强调创新的时代,会展行业为创新产品提供了传播平台。

(发展前景)总体看应该是非常光明和广泛的。因为经济的发展水平从体量上越来越大,质量上越来越高,会展这一块,特别是在现在现代背景和舞台这么大的情况下,它的前景非常好。因为会展应该是以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和途径。——J06

每一个时代都有需要这些展销会,(它们)对这个社会的发展还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说它可以带动地方,把经济搞火起来,带动它的基本设施的建设、交通,(它们)是有帮助的。——J07

2.1.2 会展行业工作特点认知状况

受访家长比较一致地认为,会展行业的工作是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一方面工作环境好,能够提供国际化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平台高,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另外,多数家长认为会展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行业工作属于知识型。

从了解过的琶洲会展中心的几个展会来看,展会规模大、政府重视程度高、市民参与踊跃,我认为会展业工作显得高大上。——J01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是有知识、有思想,再一个是工作非常的辛苦,他们经常都是加班加点。但是,每办一次会展,组织一次展览,他们的接触面会非常广。——J06

会展很重要,我觉得肯定是被尊重的,社会地位不会低。只不过,以前没有把它叫做“会展”,以前就是有一个商业机构来办些展销会啊,叫人来做个策划,但这些都是很赚钱的事情。——J07

因为现在这个是比较新兴的行业,所以大家都会把你们这个行业的人和高新技术、新产品联系起来,都会觉得你们是一种掌握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管理人才,会觉得是比较前沿、比较高端的。——J09

对照而言,没有家长提及在部分学生或行业人士中所指出的会展行业人才“可替代性强”(H1)、“进入门槛低”(X09、H1)等特征,总体上表现出比较乐观的看法。

2.1.3 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认知状况

在家长眼中,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的重要特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重要的个人素质和突出的专业水平。其中重要的素质包括沟通能力、统筹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而沟通能力最被看重。

会展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且沟通、统筹管理能力突出的人员。——J01

会展业需要沟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J02

应该需要的工作职员应该就是知识面特别广,沟通能力强,善于发现,挺注重细节,善于抓住机会,比较敏锐的人。——J05

会展从业人员要有比较强的专业性。——J09

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很少有家长强调个人的性格与会展行业就业选择或职业发展的关系;第二,大多学生家长都很看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两点很可能共同反映出家长群体的如下观念:本科专业学习特别是知识性学习对人才成长是很重要的,而知识性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居于次要地位。比照而言,部分学生和行业人士会提到合适的个性如外向、活泼、开朗对在会展行业就业的重要性(X03、X10、H2)。

还应看到一个细节:个别家长认为,“会展专业毕业生从事会展业更有优势”(J03、J04),原因可能是“行业领导会更重视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J03);也有个别家长认为,因为会展专业“知识层次高,专业性强”,所以“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性强”(J06)。先不论这些看法是否合理,但它们反映了家长群体对会展人才所属层次和应有地位的积极评价。

2.2 对会展专业的总体认知

2.2.1 会展教育认知状况

大多数家长认为会展专业总体上属于管理学科,所以会展本科教育是在管理学科基础上专业细分的结果,在基础原理和教育理念方面与其他管理类学科差别不大。不少家长也指出,对于会展本科教育来说,应更注重知识传授,目标是培养会展行业高级管理人才,这与家长群体对会展行业工作特点的认知、人才需求的认知是高度呼应的;而对会展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则应更注重实践训练,目标是培养一线的员工和管理人才。

会展教育是个比较新的专业,培养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管理策划类专业相比,会展教育也涉及管理的基础原理课程,但也传授专业知识。——J03

相同的地方,都是培养这个领域专业方面的人才,不同的地方是中职跟高职更侧重基础方面和实际方面的,本科的层次更高一些,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和与世界接轨一些的人才。——J06

其实据我的了解,……我认为和工商管理类没有很大差别,大家都是培养经济管理中的服务型人才。会展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像中大这种比较高层次的学校,培养的是比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但是像一些职业教育学校,会培养很多一线的员工和管理人才,所以一定要分层次地培养,因为一线人才和那种开发和研究市场的人才肯定是不一样的。——J10

2.2.2 推荐子女或亲友子女就读会展专业的意愿

关于是否会推荐子女或亲友子女就读会展专业,有一半受访家长表示,“是”或“否”会因对象而异,主要会考虑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特长。在表达了明确态度的5位家长中,有2位表示不会推荐,认为理工科更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立刻学到真正本领”,而不是管理类的“通用的”知识(J07);而明确表示会推荐的3位,其推荐主要原因是认为会展专业“就业前景好”(J01)。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位认为会展专业“尤其适合女孩子做”(J04),因为这个专业要求“心比较细”,且就业前景很好。

2.2.3 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前景认知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经济及管理类的许多工作,比如营销、策划、办公室、财务、教育、会展相关等工作,总的来说就业面比较广,甚至有一些家长认为会展专业毕业生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几乎没有差别。

会展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策划、设计、旅游、会展方面的工作,因为专业属于知识复合型,所学知识广泛,所以就业面广。——J04

他们(到)专业的范围(之内就业)应该是主要的,还有一部分就是从事一些经济方面的工作,还有就是管理方面的部门也可以,包括公共管理方面的。还可以到大学里面担任这方面的专业老师。我觉得他们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因为他们学的知识面广,还有就是跟别的领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所以他们即便是转到别的行业(也)都能适应,而且能干得好。——J06

会展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应该说是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从事)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管理的工作也都是可以的。——J09

这里再次反映出家长群体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抱有的积极态度,认为除了在对口行业之外,会展毕业生在一般经济、管理类的许多岗位上都能够胜任,就业面宽。在这一方面,家长们的看法与学生、行业人士的看法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本次调研所访谈的10位学生中,仅有4位看好会展行业的就业前景,而其中仅有2位明确表示愿意在会展行业内发展,态度比较消极;同时,看好就业前景的原因主要是行业年轻而人才需求量大,因此竞争压力不大(X04、X07),这也可认为是比较消极的原因。另从会展行业人士角度来看,主流观点是:虽然会展行业在招聘方面都会优先考虑会展专业毕业生,但是对其他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产业经济、心理学)并不排斥(H2),并且部分人士很明确指出目前所接触的很多会展本科毕业生偏向于做策划、文案,但展览公司更倾向于寻找具有“销售加策划”的综合能力的人才(H3)。

2.3 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

2.3.1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国内会展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两种设计思路:一种是按照知识板块来设计(会展概论、项目管理、策划、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展示设计等),另一种是按照业务板块来设计(展览、会议、节庆、赛事、大型活动、宴会、庆典等),当然也存在将二者相结合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情况。对于这两种课程设计方式,学生群体几乎一边倒地偏好第一种,但家长群体的意见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4位家长偏好第一种,3位家长偏好第二种,而其余3位家长则认为两种都行。认为第一种好的原因是,按照知识板块学习相对“更理论化”,能够让学生拥有更牢固的“基础能力”,如财务等(J02),更容易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而第二种相较之下“比较有局限性”(J09);而认为第二种好的原因是,按照业务板块学习“更符合会展行业实践,实操性更强”(J01)。

2.3.2 专业知识和软能力重要性

通常认为,会展行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策划、设计能力,调研、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前面也提到过家长群体很看重会展本科教育对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培养。细化来看,绝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强调“技能”或者说“软能力”,因为他们首先将会展理解为一个强调实践性的专业,而认为专业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掌握,但能力的增长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合适的条件。

软能力会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因为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对专业知识都会有一定认识,但软能力比较难在本科教育中得到专门培养。——J04

软能力就是平常我们做人需要的一种交流、一种沟通、一种做事的状态,都需要软能力来体现。——J07

相比之下肯定是软能力比较重要,因为现在出来,说实话,很多学校学的东西不一定是百分百能用到的,要靠学生(从学校)出来(到)社会上去发展,还有就是自身沟通、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J09

2.3.3 会展专业深造价值

大部分受访家长都表示会展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继续读研深造很有必要,主要理由是本科学习以基础为主,“知识和能力远远不够”(J03),而硕士阶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硕士文凭能为求职增值”(J04)。关于深造时推荐选择什么专业的问题,更多家长表示继续就读本专业是比较好的选择,少数家长认为转向管理大类或者能够比较容易与会展专业对接的专业。

如果这个专业也有研究生,那最好就是这个专业,还可以是经济学或管理学。——J06

应该在管理类的专业中深入学习,培养更宏观、更有前瞻性的视角。——J03

是否读研都可以,能读的话会更好。建议(选择)财经、语言方面的研究生就读方向,出发点是行业对工作能力的要求。——J02

比照来看,学生群体的意见不太一致,有3位明确认为会展专业没有必要继续深造,因为“很多都是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的,是现象的”(X09),也有学生认为“会展学科本身知识体系根基还不稳固,所以也没有作为硕士进修课程的必要”(X03)。

2.3.4 会展毕业生具有的优劣势

大多数家长认为会展相关毕业生从事会展行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比较好的前景”(J08),这主要与对口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积累”(J05)有关。在具体优势方面,家长群体普遍认为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是会展本科毕业生最突出的几个“核心特征”(J10),这使得会展毕业生能“更容易融入社会”(J01)。

此外,家长群体也看到了会展毕业生的两个明显劣势或者说面临的挑战。

第一,就业面宽但绝对优势小。原因是虽然学生在就读期间能够接触到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似乎能够应付不同的职业岗位,但是在实际的就业应聘中,几乎所有具体岗位如财务、营销等领域都面临着对口专业或邻近专业的竞争者群体,与他们相比,会展专业毕业生并没有“绝对优势”或者说“一门特定的技能”(J01、J08)。

第二,行业内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是认可度不高。由于国内开设会展高等教育的高校总体上不多,相对于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和旺盛的人才需求,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求职的竞争压力较小。但是一些家长比较敏锐地意识到,较小的竞争压力可能仅仅是因为“会展专业是个小众专业,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这个专业学什么,不了解(会展)专业毕业生可能具备的能力”(J03),因此“还得慢慢发展”(J05)。

2.4 对“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的理解

“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访谈题目,旨在以不做任何预设和不做任何暗示、引导为前提,让家长充分自由地表达对于其所真正认同的会展高等教育的理解。同样的访谈题目也用之于学生群体和行业人士群体。调研结果发现,不同群体对“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的理解很可能高度依赖于其中具体个人的自身经验,反映为不同群体所强调的内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家长群体的反馈再次显示了他们对于本科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尽管并不完全排斥其他方面可能为学生提供的更广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培养掌握专业理论的学生,同时结合实践锻炼机会,通过与行业成功人士、品牌企业交流带动提升学生实操能力。——J01

我觉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是各方面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强,专业知识比较全面,还有语言沟通能力,策划的能力,就是国际化,要走出国门,所以与国外沟通的能力应该也比较强。——J06

通过会展教育能够磨练自己的性格,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是很重要的。——J09

综合来看,家长群体心目中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主要指向: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与行业内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培养多元化全方位的才能。客观地说,家长群体的这种理解更接近于提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培养“学以致用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与这些人才是否来自会展专业或服务于会展行业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不太能够体现会展高等教育所可能具有的独特性。

学生群体心目中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包含了国际化、学习深度、学习广度、实践机会等几个关注度比较集中的培养目标,并且相对于家长群体的理解来说,明显与“会展”本身有更高的关联性。“国际化”特别受重视,有学生特别提及自己在极少数的高质量国际会议实习中所得到的巨大收获(X09),这显然与国内类似中山大学这样的会展本科专业近年来所倡导的理念和导向有关。同样有代表性的提法是“重视学术能力但也不能够偏离实践的应用”(X07),“通识教育到位,专业教育有一定深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X02),“使实践与学习相互促进”(X03),这可能来自会展专业学生在中山大学这样一所偏研究型本科院校中对校方相对重科研而轻教学、重学术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应用的实际办学特点的深切感受。

不可否认,“人才”似乎是会展行业与会展专业之间最直接关联的领域,因此会展行业人士群体心目中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仍主要指向人才培养问题:行业和企业希望会展高等教育能帮助学生培养优异的品质,让他们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其沟通能力,提高其实践水平。行业人士对学生们提到的国际化议题并没有特别的强调(当然这很可能只是因为本次调研暂时只涉及了主营国内业务的企业),而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包括对“踏实”“诚信”(H3)等方面的强调。此外,不少行业认识也认为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增强实操能力”(H2、H4、H8)尤为重要。总体来看,会展行业人士更偏向于就事论事,提供的是基于现实而加以改善的看法,而非纯粹从“理想”出发的看法。

3 结论与讨论

总体上,仅以本次研究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会展学生家长对会展本科教育有着比较正面的认知:其一,他们普遍看好会展行业的发展前景,会展业在家长心目中是国际化的、新型的、经济拉动力强的朝阳行业,工作环境优异,工作平台高,在大城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其二,他们多数认同并强调会展行业就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沟通、策划、组织等能力比较强,在会展专业就业竞争中有一定优势;其三,一些家长表示愿意推荐子女或亲友的子女就读会展专业,并且多数家长倾向于鼓励他们今后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其目标指向于在会展行业内拥有更好的职业起点。对国内会展本科教育界来说,家长群体所持有的正面认知,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对会展专业和会展行业的积极态度,将是一份宝贵的舆论财富和实质性的社会力量,它或许能有利于会展本科专业赢得比较稳定的、高质量的生源。

然而,也要看到在家长群体的社会认知中的更多丰富而紧要的细节:其一,不少家长认为会展本科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方面与其他管理类学科差别不大,目标均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这确实也呼应了学生和行业人士的一些类似看法,会展本科专业应该不断探索和塑造自身特色;其二,在会展专业毕业生的优劣势方面,家长与学生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就业选择面宽但绝对优势小,行业内竞争小但专业认可度不高;其三,对于什么是“理想的会展高等教育”,家长与行业人士拥有比较相近的出发点——看重“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只不过家长更强调一般意义上“学以致用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行业人士更强调适应于会展行业需要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从对会展行业、专业的认知以及对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以及效果方面的认知来看,学生和行业人士的调研结果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但家长群体反映出的结果与二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任何认知主体都面临“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无法摆脱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的尴尬。无论核心群体(学生、行业人士)还是相关社会群体(家长),都需要掌握更多信息并不断交流看法,才有可能跳出困扰其各自认知广度和深度的“此山”。

作为对会展本科教育的一种反思性考察,本文实际上只提供了所有必要的考察中的某一个视角而已,但尝试新的视角应该是有益的。一个有待后续研究探讨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已经从对“家长”这一视角的现象探讨中浮现出来:为什么家长群体作为相关社会群体,对于“会展本科教育”的看法也与学生和行业人士这样的核心群体十分相似,仅仅关注“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这一关键问题实际上将迫使作为会展本科教育的另一核心群体——会展教师和研究者——直面更深刻的和更本源的一系列反思:何谓教育的本质?何谓高等教育的本质?何谓会展高等教育的本质?除了专业人才培养之外,会展高等教育还有何种功能和目标?会展高等教育如何去塑造和实现自身的独特存在价值?……如果始终回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甚至不承认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那么会展本科教育将很难在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迅猛变革中获得立足,也很难得到更广泛的和更真诚的尊重。

[1] ZHANG Y M. Disciplinary positioning study of exhibition management major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J].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2009 (8):155-156. [张玉明. 我国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09(8):155-156.]

[2] XU C H. Disciplinary positioning problems of exhibition[J]. Education and vocation, 2010(3):108-109. [许传宏. 会展的学科定位问题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10 (3):108-109.]

[3] CHEN L. Exploring event education and exhibition talent development[J]. Reformation and strategy, 2006 (5):156-157. [陈玲. 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的探讨[J]. 改革与战略, 2006(5):156-157.]

[4] FANG X Y. Thinking the talent development in domestic exhibition higher education[J]. China business update, 2009(8):59. [方小英. 对我国高等会展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经贸, 2009(8):59.]

[5] CHEN L M.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2010, 27(2):19-21. [陈鲁梅. 高校会展教育发展现状与建议[J]. 中州大学学报, 2010, 27(2):19-21.]

[6] WANG D M. Exploring the reasons of domestic exhibition talents’ supply-demand gap[J]. Business economy, 20007 (11):104-105. [王冬梅. 浅析我国会展人才供需错位的成因[J]. 商业经济, 2007(11):104-105.]

[7] YI L Q. Analyzing the shortage and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talents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J]. China adult education, 2013(10):43-45. [衣莉芹. 经济学视角下会展人才缺失与培养问题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10):43-45.]

[8] SHEN C, WANG T. Attributive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J]. Chinese talents, 2009 (9):19-21. [沈超, 王廷. 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因分析[J]. 中国人才, 2009 (9):19-21.]

[9] LIU Z J, HU P J. Think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J]. Education and vocation, 2015 (28):80-82. [刘子金, 胡平建. 关于大学生家长参与就业教育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5 (28):80-82.]

[责任编辑: 吕观盛] [责任校对: 潘岳风]

Social Cognition of Ev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Parents of Event Students

ZHANG Xiaominga,b,CHANG Lua,b

(a.SchoolofTourism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Zhuhai519082,China;b.CenterforTourismPlanningandResearch,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This paper chooses in-depth interview as the main data collection method, taking the parents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event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the study subject, and explores their cognitive status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like social group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parents of the event undergraduates have a pos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the event major: first, they are generall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event industry,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 industry is an international, new, and strong economic power and sunrise industry; second, they most agree and stress that the event industry employee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planning, organization and their other capacities are all relatively strong; third, some parents express their willingness to recommend their children o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take the event career, and most parents tend to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continue studies in the future, with the goal of having a better professional starting point in the event industry. For the domestic ev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parent group’s positive cognition may be conducive to the exhibition undergraduate major to win relatively stable, high-quality future students.

ev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cial cognition; parents

天津商业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杨 琪

2017-03-01

张骁鸣(1979- ),男,重庆荣昌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会展经济管理系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节庆理论与节庆旅游;常璐(1994- ),女,内蒙古乌海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与节庆。

ZHANG X M,CHANG L.Social cognition of ev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parents of event students[J].Tourism forum,2017,10(2):1-9.[张骁鸣,常璐.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知:聚焦于会展学生家长的视角[J].旅游论坛,2017,10(2):1-9.]

F590.7

A

1674-3784(2017)02-0001-09

主持人导语:

我国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办会展本科专业以来,现在已经有101所高校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会展专业在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层次办学点的整体布局。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设置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本科专业。推动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共享”。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中提出鼓励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会展本科教育对促进会展人才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期专题共收入两篇论文:《会展本科教育的社会认知--聚焦于会展学生家长的视角》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家长作为典型社会群体对会展本科教育的认知状况,指出了家长群体对会展专业正面认知的重要价值;《我国台湾会展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启示》梳理了我国台湾省15所会展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对大陆会展专业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通过本专题研究,推进我国会展专业教育社会群体认知研究和课程设置研究,进一步提升会展本科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会展群体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部分专业介绍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