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与开放:湖北纪录片发展研究(2003—)

2017-11-21王光艳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制片厂湖北纪录片

王光艳

整合与开放:湖北纪录片发展研究(2003—)

王光艳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中国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历史时期。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从纪录片创作机构的重组、纪录片创作接轨市场两个方面,系统研究这个时期的湖北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发展史 湖北 整合发展 开放多元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确立,中国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历史时期。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和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经历了90年代短暂的繁荣后,纪录片创作出现了一个缓慢发展时期,甚至在一部分电视台还出现了纪录片创作萧条与萎缩。“2010年前后,广电总局对中国纪录片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2005—2008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全国各省级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年生产量不到1000小时。”[1]

湖北纪录片创作也经历着同样的轨迹。以武汉电视台为例,2000年年底,武汉电视台专门成立纪录片部,从事纪录片创作。但是,纪录片创作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到2012年10月,纪录片部被撤销,人员被分流到台内各部门。[2]一直到2014年,武汉广播电视台才重新在新闻综合频道内设立纪录片工作室,规模大为减小。

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高度肯定纪录片的现实意义“纪录片以影视手段记录和表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历史及现状,以其特有的直观真实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纪录片产业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这是国家第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正式提出的整体性指导意见。中国纪录片创作逐渐迈向产业化、市场化,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自2010年秋季以来,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终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正在一步步走进春天。”[4]并进一步指出推动这一进程的三个主要标志:一是产业政策适时出台;二是国家级平台的全新搭建;三是产业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整合发展:创作机构多次重组

“从2000年开始,中国纪录片从作品时代进入栏目化生存时代。”[5]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纪录片播出平台主要包括央视科教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重庆科教频道、天津科教频道和辽宁北方频道等(见表1)。

表1:国内主要纪录片频道

湖北尚没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但是,湖北的影视创作机构一直在为纪录片而不懈努力。

湖北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2006年,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成立,湖北电影制片厂划归湖北省广电总台管理。“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湖影厂作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首当其冲,当仁不让地要接受转企改制的洗礼。”[6]2009年12月底,由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注资,在湖北电影制片厂基础上成立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策划、制作、发行影视剧、动画片、电视纪录片以及相关艺术制作和推广;各类媒体的音视频制作发行。2013年湖北广播电视台成立,湖北电影制片厂隶属于湖北广播电视台,成为其电影、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基地。

2000年月10月,武汉电视台、武汉有线电视台合并,统一呼号为武汉电视台,拥有6个频道,每天播出111小时。武汉电视台在科教生活频道专门成立了纪录片部,从事纪录片创作。2004年,武汉广播电视总台成立。2009年8月,武汉广播电视台成立。

湖北一批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登上纪录片创作舞台[7]:武汉广苑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3)、武汉银都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3)、武汉经典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4)、湖北鹰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武汉大田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武汉视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6)、武汉飞乐蒙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7)、武汉华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7)、武汉市鑫华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8)、武汉盛世九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9)、湖北中盟影视制作公司(2009)、武汉华炫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9)、武汉新综艺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09)、湖北新原野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10)、湖北幕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2)、武汉沐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2)、湖北微观视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3)、湖北华娱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4)、武汉环骏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4)、芥末影视文化传播(武汉)有限公司(2015)、武汉唯美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5)等。这些公司立足市场,大力开拓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活跃的文化产业生力军。

此外,湖北还活跃着一批纪录片爱好者,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公司职员,甚至有的就是没有任何职业的人。不过,他们都对纪录片有着强烈的兴趣,拍摄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如《西望》(2008,汤胜国)、《群落》(2009,刘卓)、《汉口,汉口》(2011,刘文祥)、《城市之光》(2011,麦克峰)、《三镇三秋》(2012,武帅、张竞恒、王子厚)、《老兵》(2013,华中科大三女生)、《200个留守老人的邮差儿子》(2014,樊扬菲、胡幼幼、鲁顺、项雅婷、杨晓宇、滕彦红)、《春花上学》(2014,杜星红、饶青青、王婷桃)、《绣苗疆》(2015,钟必超)等。这些影片中,有一部分还参与了国际国内的各种大赛并获奖。《200个留守老人的邮差儿子》参加第三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荣获“新地平线”金山最佳纪录片。《春花上学》以观察者的方式详实记录了湖北宣恩县万寨乡长沙河村小女孩邹春花上学的故事,作品画面朴实真诚,主题开放多元,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荣获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最高奖“项目大奖”。这些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当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二、开放多元:纪录片创作接轨市场

2002年,《关于实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准入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开始实施,北京华视联合文化公司等公司首批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此后,民营公司可以开始名正言顺地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

中国电视传媒加速组建跨媒体的产业集团,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杭州广播电视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相继成立。省级卫视交叉落地,覆盖面扩大。与此同时,一批境外电视频道获准在境内落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星空卫视等34个频道率先进入中国电视网。资本市场逐渐向媒体开放,湖南卫视、北京歌华、广东有线等一批传媒股挂牌上市,资本已经成为撬动媒体产业的重要力量。2014年,三多堂传媒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中国纪录片第一股”。同年,“北回归线纪录片天使基金”和“中尚雷禾纪录片创作基金”先后设立。

中国电视覆盖率得到极大拓展。2010年7月,“由NGB总体专家委员会编制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报告》已正式发布,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经超过96.95%,成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公众信息传送量最大、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8]而到2016年年末,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9%。[9]

国内的纪录片创作出现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第一,电视纪录片进一步占领市场,电影纪录片进一步萎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主要业务不再是制作纪录片,而是经营付费电视频道、影视剧译制片等。湖北电影制片厂并入湖北广播电视台后,也逐渐转变为以拍摄故事片、电视剧和科教片为主。电影纪录片的创作逐渐减少。

第二,专业电视纪录片频道涌现。2002年1月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电视频道。2008年,湖南电视台重金打造的一个专业化纪实纪录片频道——金鹰纪录频道。2010年元旦,辽宁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北方频道开播。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这是第一个国家级纪录片频道。

第三,纪录片制作方法被广泛移植。自中国第一档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于2005年登陆荧屏,电视选秀节目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纷纷出现。这类节目有《最强大脑》《奔跑吧兄弟》《笑傲江湖》《挑战不可能》《非你莫属》《星光大道》《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花儿与少年》《12道锋味》《中国梦之声》《一年级》《一站到底》《新闻大求真》《超人回来了》《真心英雄》《中国梦想秀》《男生女生向前冲》《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好声音》等,“纪录片式的制作手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其中,这暂且被称为电视真人秀的‘纪录片化’”。[10]

第四,互联网纪录片频道纷纷开通。除了各大电视台推出的官方网站外,近年来,视频网站的出现与发展壮大为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爱奇艺、搜狐视频、优酷视频、乐视视频、腾讯视频、网易视频、响巢看看、华数TV网、酷6网、PPTV聚力、土豆网等都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平台。视频网站已经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

第五,纪录片盈利模式创新。传统的纪录片主要收益依靠版权的售卖、广告冠名、广告插播等途径来获得。纪录片视频网站的出现为纪录片盈利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模式对中国纪录片的产业生态的改变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第六,纪录片传播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新技术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纪录片的题材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中央电视台创作的百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2015年1月1日播出,节目采取季播模式。“《记住乡愁》第一季平均收视率为0.4%,比《走遍中国》栏目去年同时段收视率上涨20%,单集收视率最高达到0.53%,仅从1月1日播出到2月24日,前50集的节目视频在网络电视台各终端收视次数1371.8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969万。”[11]

(一)湖北电影纪录片创作

湖北电影制片厂在这个时期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逐渐减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影纪录片的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总收入约30亿元,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直逼300亿元人民币,而纪录电影票房仅为2000万元”[12],电影纪录片创作难以为继。“201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进入院线放映的共14部,均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纪录电影总票房为6.9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3部,票房总计6.6亿;原创类纪录电影为8部,票房总计3150万。若除去快消式的真人秀类纪实电影,纪录电影总票房有显著提升,为近六年最高。”[13]从2015年的票房来看,电影纪录片的绝对盈利大户是3部真人秀纪实电影,是与电视真人秀节目互相配合的衍生产品,普通的电影纪录片创作仍然难以为继。

其二,在几轮改革中,中央新影厂、湖北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逐渐被并入广电机构,成为广电的一部分。作为机构改革来说,这种调整既是为了电影制片厂生存发展的需要,又是为了适应影视合流的大势。调整后,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力量就转而投入到电视节目的创作中,电影纪录片的投入自然减少了。

其三,出自于战略发展的需要,不少电影制片厂也纷纷集中力量于电影、电视剧等创作,电影纪录片创作也减少了。

湖北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延续了以往的部分业务,继续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电影纪录片(见表2):

1、三峡系列纪录片。湖北电影制片厂立足于对三峡的多年追踪和积累,继续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三峡梦正圆》。从2003年到2015年,先后完成了系列片中的三集。2005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电影纪录片《千秋三峡》,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这是湖北电影制片厂首次获此殊荣。三峡工程全面竣工,湖北电影制片厂与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联合摄制了大型电影纪录片《三峡伟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献礼。

表2: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纪录片目录(2003—至今)[14]

2、清江水利工程系列纪录片。

清江水利工程一直是湖北电影制片厂追踪拍摄的重点。早在1994年,隔河岩工程开工的时候,湖北电影制片厂就启动了大型电影纪录片《清江畅想曲》的拍摄,当年就制作完成了《清江畅想曲·首战隔河岩》,随后,每隔1-2年就推出一部纪录片。2010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推出了《清江畅想曲·决战水布垭》。

3、湖北地域文化纪录片。立足湖北地域文化特点,创作特色纪录片,这是湖北电影制片厂创作中的重要策略。英山是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的故里。为传承弘扬毕昇精神,湖北电影制片厂创作了纪录片《毕昇故里美英山》,介绍英山的文化和产业。

4、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由武汉广电陈为军导演拍摄的纪录电影《生门》(2016)成功进入院线播放。

湖北与中国电影的诞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005年,中国电影迎来百岁诞辰,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纪录影片《中国电影与湖北》,记录了湖北与中国电影的不解之缘。

(二)湖北电视纪录片创作

湖北的电视纪录片继续延续了栏目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纪录片栏目既有自主原创的,也有通过引进包装而开设的:湖北广播电视台创办了《中国No.1》《大揭秘》《舌尖上的湖北》《拍案惊奇》《旗帜》《提案追踪》《综合1时间》《情感大搜索》《阳光行动》《长江文化潮》等,武汉广播电视台则有《魅力武汉》《传奇》《奇趣大自然》《X档案》《纪录中国》《荆楚之窗》《一诺千金》《鸟瞰武汉》《问津国学(精编版)》《城市记忆》等。其中,湖北广播电视台2012年推出的《中国No.1》,其宗旨就是站在国际视野,观照湖北的中华之最,每周播出15分钟的纪录片专题。同年,武汉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日播新闻评论栏目《一诺千金》,用新闻纪录片形式报道、记录当今社会。2013年,武汉广播电视台还推出了周播纪录片栏目《城市记忆》和《问津国学(精编版)》。《城市记忆》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介绍武汉的历史文化,《问津国学(精编版)》则通过纪录片方式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时期,湖北电视纪录片主要关注的题材有:

1、记录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事件一直是湖北纪录片所关注的重点,这些纪录片多是为重要纪念日而专门拍摄的。200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湖北电视台专门制作了《小平在车城》(2004,湖北台)、《邓小平在武昌》(2004,湖北台)。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湖北台制作了专题片《东北抗联》(2005,湖北台)、《武汉1938》(2005,武汉台)。2006年,为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武汉广电制作的大型专题片《陈潭秋》(2006,武汉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湖北广播电视台创作了大型纪录片《旗帜》(2011,湖北台),武汉广播电视台创作了《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2011,武汉台);同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广播电视台创作了纪录片《首义之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武汉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武汉广电等拍摄《武汉上空的鹰》(2015,凤凰卫视、武汉广播电视台)也有一部分并不是为了纪念日而拍摄的,如《毛泽东在湖北》(2003,湖北台)、《新四军》(2003,湖北台)、《解放大武汉》(2009,武汉台)、《八七会议——伟大的历史转折》(2012,武汉台)、《东湖梅岭毛泽东》(2014,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新视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笔者编导的《八七会议——伟大的历史转折》(2011,武汉台)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2年第一季度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录。

2、记录、弘扬地域文化。湖北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型纪录片[15]。记录城市文化的有《江汉朝宗》(2003,武汉台)、《汉口老房子》(6集,2008,武汉台)、《潮涌江城》(2008,武汉台)、《武汉三千五百年》(2009,武汉台)、《新中国 新武汉》(2009,武汉台)、《江城武汉》(2010,武汉台)、《中国武汉》(2010,武汉台)、《武汉:辛亥首义之城》(2011,武汉台)、《大武汉复兴之路》(2012,武汉台)。记录荆楚文化的有《诗经溯源》(2012,央视、湖北台)、《荆楚名胜》(2012,湖北台)、《凤舞神州》(10集,2012,湖北台)、《屈原》(6集,2014,湖北台)、《楚国八百年》(2014,湖北台)、《茶路传奇——羊楼洞寻缘》(2014,湖北台)、《苏东坡》(6集,2017,央视、湖北台)。记录流域文化的有《长江之水天际流》(2014,湖北台)、《汉江》(2014,湖北台)。对于纪录片《汉江》,业内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汉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河流文明作品的新高峰。”[16]记录少数民族文化的有《船工》(2005,湖北台)、《长阳人之谜》(4集,2010,湖北台)。记录民风民俗的《舌尖上的武汉——热干面》(2014,湖北台)等。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图书馆充分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文化资源建设项目的资金,在2010年开始创作大型系列纪录片《荆楚名胜》,至今已经拍摄了近20集。2011年,武汉市城建委制作了《武汉百年建筑》(100集,2011,武汉市城建委),这是武汉市首次为历史建筑拍下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这部纪录片由武汉城市建设档案馆投资200万元、历时4年完成。

3、记录普通人的生活。《一百零六岁的大学生》(2003,武汉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2003,武汉台)、《妈妈不在家》(2003,武汉台)、《幼儿园》(2003,湖北台)、《中国律师》(2005,湖北台)、《民以食为天》(2009,武汉台)、《话剧·老人》(2009,武汉台)、《朗诵艺术团的春天》(2009,武汉台)、《药匠》(2009,武汉台)、《农民陈法庆》(2010,武汉台)、《老人·时光》(2010,武汉台)、《生命的接力》(2010,武汉台)、《麦田》(2011,湖北台)、《再生之音》(2014,湖北台)、《妇产科的故事》(2015,武汉台)等一批记录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纷纷登上荧屏,普通人成为荧屏的主角。赵东光的老人系列纪录片非常具有典型性,在《话剧·老人》中,记录了一批从武汉话剧院退休多年的老人,重新团聚起来,排练一场话剧的故事。笔者的生命系列六集纪录片《生命的接力》记录的是一批接受了器官移植而重获新生的患者的生活,这部纪录片让人们了解了这群特殊的群体的喜怒哀乐,更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4、记录专门史。湖北纪录片创作人积极寻求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通过吸引外来资金的形式创作纪录片,创作一批优秀的专门史纪录片。199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50周年,武汉电视台拍摄了《共和国科学档案》(1999,武汉台)。全篇30集除了序集《振兴之路》贯通百年外,其他各集以时间线排列顺序,以主题线突出重点。[17]2002年,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武汉电视台创作了《超越》,讲述数学史。2005年,由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国税局投资,武汉电视台制作了反映税收历史的大型纪录片《国之血脉——税收》(2005,武汉台),全片共分为10集。武汉电视台还创作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故事》(2002,武汉台)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科技大学的发展。武汉电视台创作的《中国竹刻》(2005,武汉台),专门寻访中国竹刻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武汉电视台创作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2010,武汉台)。武汉教育电视台创作的《汉阳造》(2011,武汉教育台)通过采访亲历者、专家学者,应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的辉煌成就。武汉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楚剧百年》(2014,武汉台)通过大量的采访,还原了湖北地方戏——楚剧的百年发展历程。这些专门史纪录片的推出,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题材。

《大武汉复兴之路》

5、记录人与自然的关系。新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紧张,湖北纪录片创作者及时捕捉到“人与自然”这个敏感话题,创作出了一批纪录片。《梁子岛记事》(2006,湖北台)、《豚殇》(2007,湖北台)、《麋鹿家园》(2010,湖北台)等探讨的都是人与自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的话题。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武汉电视台创作的《科技之光》也逐渐改变了原来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的创作手法,“以‘故事+资讯’为主要结构,每期选择一个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话题和真实实例,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来表述”[18],成为科学类纪录片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之光》创作的《与肝癌共舞的秘密》(2008,武汉台)、《有轨飞行》(2009,武汉台)、《血浓情深战血癌》(2011,武汉台)、《换肠人》(2011,武汉台)、《史前动物园的秘密》(2011,武汉台)、《高科技打拐》(2012,武汉台)、《双头人变形记》(2012,武汉台)等分别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科技创新奖或全国优秀科教电视节目科教专题类奖项。《科技与奥运》(2008,武汉台)荣获2008年度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6、政论片。进入新世纪后,政论片这种创作模式已经变得不常见了。湖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政论片《支点》(2012,湖北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片分为《鼎足华夏》《天降大任》《铁肩担当》三集,以湖北构建中部支点的担当为主线,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呈现了奋发图强的湖北图景。《汉江潮》(1997,湖北台)以17集的篇幅,“以汉江为载体,以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为基点,用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为多角度视点,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格局和全新面貌”[19]。武汉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大武汉复兴之路》(2012,武汉台)以十集的篇幅论证武汉的复兴。

7、风光纪录片。2004年7月8日,武汉电视台推出了《魅力武汉》栏目,每日在武汉电视台一套晚上黄金时间播出,每期1分钟。栏目以“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为宗旨,跟踪武汉发展节拍,反映武汉风土人情,展示武汉文化积淀,彰显武汉个性魅力[20]。这一时期,航拍成为湖北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亮点,湖北电视台航拍片《飞越荆楚》(2012)以10集的规模、《汉江潮》以7集的航拍,为今天的湖北各地面貌留影;而武汉广播电视台则从2013年起,推出了以航拍武汉为主题的日播栏目《鸟瞰武汉》,记录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城崛起》(2015,武汉台)通过高清影像展示了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

8、记录南水北调移民。南水北调就是把汉江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改变中国南涝北旱的战略性工程。《汉水大移民》(2014,湖北台)展现了南水北调湖北移民的无私奉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武昌区委、武昌区人民政府历时近两年,创作出了武汉首部城区形象宣传片——武昌区城市形象系列宣传片《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2014),该片由一部核心片、100集短片、20集合成专题片和5部形象广告片构成,2014年通过网络、地铁电视等播出。“《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系列宣传片用碎片化的叙述方式、电影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展现了武昌‘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的优秀城市文化基因。”[21]湖北广播电视台在2016年底2017年初推出系列人文纪录片《荆楚社科名家》,引人注目。

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湖北的影视制作公司走到了纪录片创作的前台,他们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纪录片的创作,如恩施州主流传媒先后创作了《99号车组》(2013)、《在路上》(2015),武汉广视通先后创作了《盘龙湾》(2007)、《老街新韵》(2009)、《党旗在哪,“家”在哪》(2009)、《天空之城》(2013)、《生命的守望》(2015)等优秀纪录片。这些民营的制作公司以灵活的创作机制、敏锐的市场运作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获得了诸多的纪录片创作机会。

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纪录片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尤其是在国家民族话语体系建构、人类文化交流方面更加突出,但是,纪录片在市场探索与突围方面尚需进一步的努力。

注释:

[1]肖党荣:《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网络电视台,2015年01月21日http://jishi.cntv.cn/2015/01/21/ARTI 1421804270684241.shtml

[2]见武汉电视台原纪录片部主任王丹提供的资料。

[3]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纪录片网,http://docuchina.cntv.cn/20121124/100002.shtml

[4]胡智锋、杨乘虎:《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春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5期。

[5]雷卫主编:《真实就是力量 纪录创造价值》,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4页。

[6]彭砚芳:《铭记辉煌 再次起航》,彭砚芳主编《湖北电影制片厂54年(1958—2012)》,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页。

[7]这里机构后面标注的是成立时间。

[8]李明:《广电总局: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超96.95%覆盖人口世界第一》,C114中国通信网,http://www.c114.net/news/44/a521668.html

[9]《国家统计局:2016年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9%》,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01/c120837-29115792.html

[10]查伟诚:《媒介情境论视角下电视真人秀“纪录片化”研究》,《中国电视》,2015年第9期。

[11]胡友笋、万媛:《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评析》,《中国电视》,2015年第9期。

[12]邵希炜:《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总收入约30亿元》,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5/04/19/154166 1.html

[13]陈寂:《2015中国纪录片电视收视和进院线数量均创新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09/c_1117400373.htm

[14]整理自彭砚芳主编:《湖北电影制片厂54年(1958-2012)》,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20、221页

[15]2006年,中央电视台创作了33集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这是对长江流域的一次全新检索。《再说长江》于2006年7月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随后在央视四套重播,反响强烈,是近年来央视纪录片播出效果最好的节目之一。在《再说长江》里,湖北电视台的张毓雄承担了《临江问水》《江湖武汉》的创作。2016年3月11日19:00,笔者电话采访张毓雄先生时,他专门谈到自己创作这两集的心得。张先生认为:《再说长江》之后,武汉的城市宣传逐渐转向对地域文化特点的概括,也为后来“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宣传词奠定了基础。

[16]别鸣:《以文化自觉打造艺术精品 以民族记忆弘扬核心价值——佳作迭出成就“湖北广电现象”》,《湖北日报》,2014年12月24日第10版。

[17]雷喜梅:《立意 立格 立势——〈共和国科学档案〉创作叙论》,楚辞汉语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f0e590102vees.html

[18]吕值友:《〈科技之光〉的第二次创业》,《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纪念特刊”。

[19]张毓雄:《汉江潮声入梦来——十七集电视系列片〈汉江潮〉创作手记》,张良成主编:《凤鸣九天:湖北电视50年回忆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346页。

[20]《魅力武汉》这个栏目目前已经停播,不过,一部分节目还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详见黄鹤TV网《魅力武汉》栏目http://www.whtv.com.cn/whtv_dslm/tv1/m/whtv2011_mlwh_zxsp/

[21]金威:《〈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城市形象系列宣传片今日首发》,新华网湖北频道,2014年12月15日,http://www.hb.xinhuanet.com/2014-12/15/c_1113642004.htm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项目编号:2016047)的阶段性成果、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成果、武汉大学-武汉广电国学传播与人才培养基地成果。

(作者系武汉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 朱帆

猜你喜欢

制片厂湖北纪录片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落寞或重生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