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语言

2017-11-21黄贝如

老区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谓之声乐歌唱

黄贝如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出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渡’是也。”由此可以得出,在歌曲的演唱中,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歌曲传统的唱法。

一、民族声乐和语言的关系

在众多音乐门类中,为什么声乐相对较普及,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呢?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声乐有语言。一位歌者在演唱时,既要赋有优美动听、圆润饱满的嗓音,同时也要通过语言将歌曲情感更加准确、直接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易于接受。

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训练中,对普通话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每个字都要非常清晰、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有的人声乐技巧很好,但唱歌时家乡口音很重,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如果是湖南人,唱湖南民歌会很地道,若是演唱要求用汉语普通话的艺术歌曲或歌剧选段时,依然存在地方口音问题,那么可能就会破坏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对于民族声乐来说,虽然歌者训练时要以汉语普通话为主,练好汉语是前提,但歌唱的语言也不能仅仅限于汉语,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底蕴不同,生活、地理环境不同,也就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以及各地方语言。陕北民歌激昂高亢、江南小调清新优美、维吾尔族民歌热情奔放,如演唱这一类民歌用普通话,虽然歌曲本身的节奏和旋律还在,但从表现歌曲的风格、韵味来说,是不是会逊色很多呢?笔者认为,像这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方言演唱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风格味道。因此,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一定要以完美体现中国作品的特色为宗旨,将音乐和语言相结合,追求艺术的完整性。

二、民族声乐歌唱语言的特性

古人言:“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所指的是乐器所演奏出的音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领略的,而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乐器,人们可以通过唱出美妙的旋律和歌词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拉近人们与音乐艺术之间的距离,如此看来,语言在歌唱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歌唱语言,也有它不同于说话语言的艺术特性。

(一 )高度的准确性

民族声乐歌曲中的歌词每一句都是作曲家认真推敲而作,非常精炼,富有诗意,歌手演绎歌曲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因此,歌曲的咬字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达,这是前提。

然而,歌唱的语言和说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说话说清楚很容易,但既要唱的清楚又要悦耳动听,让人们听得轻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民族声乐训练重视科学的发声方法,讲究通道的运用,要求每个字都要非常清晰准确地唱进通道以保持声音的通畅,即发声要科学,语言要有声色、有情感,能够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歌者内心的东西,声音和语言的运用要相辅相成,以“以腔带字”为目标,从而达到“腔圆字正”的效果。

(二 )鲜明的形象性

歌唱艺术的艺术形象是由音乐和语言相结合而塑造出来的,任何主题的声乐作品都不例外。词曲作者创作出一部作品,就已经确立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等等,而演唱者是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音乐和语言用心体会,深入理解、分析之后,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通过有声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塑造准确、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自身的真实情感,对作品进行艺术创造。

也许普通老百姓们不一定能听懂肖邦的钢琴曲,但相信他们一定能听懂宋祖英的《望月》,这正是因为声乐作品中的歌唱语言在替作品表情达意。所以,声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语言对于声乐艺术形象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最直白的交流情感的工具。因此,鲜明的形象性是歌唱语言极为突出的特性。

(三 )丰富的音乐性

生活中人们靠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有语音、语调、语气,歌唱使语言音乐化了,歌唱中的语言需要充沛的气息支撑、贯穿通道,咬字要清晰准确,发音要求圆润、饱满,语气要情真意切等等,根据作品要求来调整音高、音色、音量、节奏,语言表达的情感、语气、语调都更加突出了语言的音乐性,这和生活语言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以说,声乐的音乐性需要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情感变化,语言和旋律密不可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歌唱语言与声乐作品的旋律有机结合,才能唱出婉转动听的音乐,打动人心。

三、正确掌握民族声乐的歌唱语言

如何掌握民族声乐的歌唱语言?首先,就是要规范歌唱语言。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最重要就内容是咬字、吐字、行腔及歌曲情感表达等相结合的问题,若要生动演绎歌曲所蕴含的内容情感,给予观众最直观的感受,首先就需要做到“字正腔圆”——中国歌唱艺术的精髓。这里所说的“字正”就是要把歌唱中的语言表达清楚,发音吐字要准确真切,合乎四呼五声的规律。字真、字纯、字清、字准都为字正之准绳。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首先要求的是字正且清,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指出“字忌模糊,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细,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与哑人何哉!……”在魏良辅的《曲律》中也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字音的表述是否清晰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听众与演唱者的情感交流。正如[清]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的“字若不真,曲调虽知,而动人不易。”那么,如何将咬字吐词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呢?首先要了解《乐府传声》中关于“五音、四呼”的叙述,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音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这里所说的五音是字头的发音部位,四呼是读音的口法,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正确的吐字发音。袅袅数语,便精辟地概括了汉语的处理方法。

为了使歌唱吐字发音正确,古代的论者在对汉字字音构成及吐字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清]王德晖、徐沅澄合著的《顾误录》中提出“字各有头腹尾,谓之音韵。声音出声也,谓之头;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韵居其殿,最为重要。”在《乐府传声》中还提到:“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一字,则字字清楚,若一字之音未飞,或已尺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于交处要能划断,或判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然,皆为交代不清。”说的就是汉字字音分头、腹、尾这三部分,其中头是字头的声母,腹是中间经过的音,尾则是字最后的发声归韵,每个字的读音必须将这三个部分读完整,才能唱接下来的字,这样每个字才能说清楚,听者才能听清楚。如果一字的音还没唱完,或唱完了还没有将字尾收尽,或者是虽然收尽了但是却和下面的字的字头连在一起,中间没有断开或者断开了,但下面一个字的字头没有读准,这些都属于没有交代清楚,在声乐演唱中时常出现这些情况。因此,要做到字正,就要将字头、字腹、字尾很好地完成,做好收声归韵的一系列工作。收声归韵是我国传统唱法中的精华,受到了历代论者的重视。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把归韵作为“下半字”或“收音”来讲,谈到在歌唱中要使“音音归正,字字了结”,否则会影响到字声的表达。传统唱论对收声归韵总结出了“四声”的说法。关于四声的重要性在魏良辅的 《曲律》中这样描述,目的口之合“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说的就是字是由四个声调来表示的,若字的声调不准确,那字的意思就不对了,所以四声是得到正确发音的重要条件。对于收声归韵的问题,清人徐大椿总结出:“能归韵,则虽十转百转,而本言始终一线,听者即从出字之后,骤聆其言,亦凿然知为某字也。”可见,如果掌握好收声归韵的方法,就能使字音听起来更真切,并能达到字与声统一。

字正腔圆中的“腔”在声乐理论中指的行腔,是依据字音的规律而发出的声调。“腔圆”就是要使发出的声音明亮、通透、圆润。“当使字字轻圆、悉融入声中,今转换处无磊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说的就是让每个字和声音结合好,唱出的音调轻柔圆润、纯正统一,每个字的音调高低之间的转换没有任何过度的痕迹,就如人们形容声音时常说的像穿起的珍珠一样,珠圆玉润。

“字正”和“腔圆”二者相辅相成,两者不能偏废一方。在歌唱中要得到圆润饱满的声音就必须要将字音吐清晰。字音准,才可能达到“腔圆”。字正腔圆是科学唱法的基础理论,也是最高境界。“字”和“腔”的声乐技巧中实际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它们都有各自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内涵。纯正的咬字与流畅的行腔完美结合,才可以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在歌唱作品中“字”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歌曲情感内容,而“腔”的状态体现的是声音审美价值的取向。古代唱论对字和腔要求都非常严格,始终强调“以字行腔”,就是说在强调字正的前提下,再运用腔体发声,因为中国戏曲的声腔是以字的发音规律设计的,具有很强的“说唱性”,字领腔行、腔随字走。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说过:“唱歌就是说话,是有旋律地说话,你在旋律当中说话。唱歌要字正腔圆,先把话说明白了,话说对了再唱就对了。”

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声乐教育工作者的潜心研究探索,在行腔方面很好地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技巧,创造性地把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结合起来,使气息更加深沉,音域得到了扩展,“声腔”更加通透明亮,可以说是把“腔”从“字”的发音局限中解放出来,大大增强了声音的张力和演唱歌曲的表现力。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活跃在舞台上新一代的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将民族唱法科学化,科学唱法民族化,因此他们既能演唱高难度的创作歌曲、大型的民族歌剧咏叹调,也能将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的民歌小调演绎得淋漓尽致。就是因为他们在掌握传统、科学的咬字方法基础上,结合了当代人的语言审美情趣,灵活地运用多种行腔的表现方法。对歌者而言,歌唱技巧有了很大提高,对作品而言,更能为广大听众所喜爱和认可,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我们传统音乐审美思想中的“字正腔圆”。

其次,要深度分析作品。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风格不同、主题内容不同的歌曲,在语言上它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抒情缓慢的乐句,演唱者的咬字吐字要处理得亲切、深情、柔和,活泼跳跃的乐句,演唱时的咬字吐字就要处理得明亮、干脆、有力。演唱者也要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着重强调某个字或词语,每个句子中都有重音,无论是高音区或是低音区都有可能,有的重音是扩充旋律,也有的重音是表现民族风格特色,如果一句话每个字都唱得一样重,就会显得生硬不具有连贯性。演唱者应当运用不同的语气,根据歌曲旋律的节奏、速度、强弱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不同的思想内容,这种表现往往比说话的语气要夸张一些,但是大大增强了表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作品演唱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歌者在拿到一部作品不是急于学唱,而是要先分析这部作品的内涵。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深度都需要用与之相符的声音来体现,在这种要求下,演唱者就要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情感、思想内容,演唱时需要什么状态、音色,当然还有歌词的特点,歌词中 “字”、“词”、“语气”这些艺术语言的处理都非常讲究,在演唱之前朗读歌词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这些都是需要在演唱前做好的准备,充分了解作品,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内容。

最后,应当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作为从事民族声乐专业的演唱者来说,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同样重要。从往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就可以看出,除了要比演唱水平,还有音乐知识考核,如器乐、交响乐、视唱练耳等等音乐知识范围的考题;有绘画、建筑、舞蹈等艺术学科范围的考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类的文化素质范畴的考题。由此可见,一位歌者应当具备的是综合素养。

音乐素养是歌手必备的修养,最基本的就是视唱练耳。文盲是不识字,音盲就是不识谱。看着曲谱能够准确无误地唱下来,说明具备了识谱的能力,当然还要能听辨,旋律音程、和声音程都要能够听出来。同样,节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识谱、音准和节奏感都是音乐基本知识,具备这些能力,才具备唱歌的前提。

民族声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除了专业学习外,还要多参加器乐演奏会、交响音乐会等学术交流,接触绘画、美术、摄影等方面的知识来寻找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共性,提高艺术修养。日积月累,说不定我们曾经听过的肖邦,曾经看过某一幅画中的大海,在今日唱到某一句歌词时想到了当时相应的画面,把这样的情绪和声音传递给了观众,表演定会出彩不少。

文化修养的高低会影响歌手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从而会体现在演唱作品上。有很多人具备了最基本的音乐素质,但是唱歌的时候不知所云,就是因为他没有理解歌词内容,也不知道该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如果是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歌手,那么相信他会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的更深,演唱时的表达也会更恰当,那么观众听起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就不会像前者的演唱如白开水一样,没有感情。因此,歌者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

声乐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生动清晰的语言是概括歌曲内容、刻画艺术形象、表达情感、深化音乐主题的重要因素。一名出色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就必须在语言上进行长期的锤炼,将歌唱技巧、歌唱语言和情感相结合,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

[1]刘雪妍.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J].音乐天地,2010,(1).

[2]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J].中国音乐,2005,(3).

猜你喜欢

谓之声乐歌唱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