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探究

2017-11-21蒙慧芬

老区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马克思力量主体

黄 珍 蒙慧芬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梦想,梦想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中国梦描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美景和宏伟蓝图,指引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因此,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挖掘其内蕴的人民主体思想,梳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内涵,探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中国梦实现的现实启示,成为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探析

何谓人民主体?刘真金指出,人民主体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地位和性质,主体的人不仅是具有主体意识从事认识和具体对象性活动的人,还是活动及其产品的支配者和控制者[1]。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一方面梳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分析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内涵,从而对这一思想获得一个完整准确地把握。

(一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确立。《莱茵报》及以前时期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自我意识的主张、对思想人民性的强调、对劳苦大众物质利益的关注等方面。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表达了他为现实中的人民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体现了马克思对出版自由的捍卫及对劳苦大众物质利益的关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实现了其人民主体思想的唯物主义哲学奠基、指明了人民解放的实现力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强调要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明担负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是无产阶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正式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最终确立了人民主体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角度对人民主体思想展开论证。在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论述了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内容。在《提纲》中,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其人民主体思想。在《形态》中,马克思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人民主体思想。随着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正式形成。

(二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涵

分析经典著作会发现,马克思在多个层面对“人民”概念进行界定。总体来说,“人民”内涵既有量上的规定,表现为人群中的大多数,又有质上的规定,表现为一切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马克思那里,人民的外延随着理论研究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发展,其中稳定的力量主要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及广大知识分子。马克思阐明了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内容,指出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力量。马克思确认物质生产实践为历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将普通大众视作物质生产实践的第一推手。如此,马克思轻易地得出结论:正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人类历史车轮前进。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是物质、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实践主体;人民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物质及精神利益,人民理所当然成为利益的享受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针对资产阶级及其思想代言人的“人民群众要依靠资产阶级生存下去”的观点,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不能仰仗其他力量,要靠自己的力量,最广大的普通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二、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梦有着厚重的民生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国梦的形成为了人民,本质造福人民,实现依靠人民。无论是从中国梦的产生,还是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都离不开人民。

(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

中国梦虽然表述于当代,却形成于近代,形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中。百余年来,为了实现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复兴梦想,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上下求索。太平天国运动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工业,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使中国摆脱落后的面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中国落后和失败的原因,没有找到真正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这些梦想最终都破灭了。在各式各样梦想的相互激荡中,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壮丽征程。

(二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

中国梦内涵丰富,它既涵盖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繁荣富强的强烈期望,又关系每个个体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要义,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富强梦、振兴伟大民族的复兴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梦想只有同人民紧密关联,才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没有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要么成为抽象标语,要么昙花一现。

(三 )中国梦的实现要凝聚人民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它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付诸实践,如果仅仅停留于观念层面就会成为一种空想和幻想。唯物史观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民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中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需要亿万民众的艰苦奋斗,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只有这样,中国梦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力量,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可能。反之,中国梦只能成为一种思想理念被束之高阁。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伟大的实践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的建设实践成就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人民力量;人民是中国梦的受用者,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关注人民生活。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整合社会力量从而形成强大合力,也才能确保人民获得切实的利益。使命呼唤担当。我们党要秉持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担当精神,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3]进一步坚定了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二 )凝聚人民力量

人民群众拥有无限的智慧和无尽的力量。如何将分散的力量汇集起来形成强大合力成为中国梦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汇集力量的前提是激发力量,力量调动、激发不出来,就谈不上整合力量,这就要求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让社会洋溢生机与活力。将激发出来的力量凝聚起来则需要做到:一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团结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二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团结与合作;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汇聚各民族力量;四是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五是巩固和发展港澳台海外爱国力量,推动全体中华儿女的联合。

(三 )关注人民生活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人民作为中国梦的建设主体,理所应当成为中国梦成果的享受主体。人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保障,幸福感得不到提升,中国梦就会失去动力和源泉,从而成为一种空想。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人民造福。生存与发展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当前,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共享中国梦伟大成果。

[1]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力量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