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

2017-11-21刘清荣

老区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刘清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所在,是进一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深刻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并受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党的八大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提炼,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为我们部署党和国家全面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要求,这种转化在十八大以来表现十分明显,十九大与时俱进地作出了科学概括。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从人民需要方面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生产和发展方面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总书记论述的两个方面情况,即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概括的客观根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前所述,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主要症结。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是进入新时代才出现的,而是在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情况下凸显出来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奔向富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凸显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

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起点,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为标志,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2013至2016年,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还看到,截止2016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有6个省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有5个省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有近200个县和近3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特别是深度贫困和因病因残等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难度很大,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仍十分严峻。

如果说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那么农村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则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

1.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东中西部的不平衡,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农业基础、农村面貌、农民收入的差距十分明显,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本在中西部的偏远农村。

2.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也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表现为突出。尽管近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减,但“救护车一响,半头猪白养”“一人上大学,全家拉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远没有消弭。

3.“三农”内部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明显,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基层组织力量有待加强,乡村治理有待完善,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优秀传统文化水土流失,新的先进文化耕种不足,树立文明乡风任务艰巨。

4.贫困地区的上学、就医、卫生、环境等民生保障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发展不够充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贫困人口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都显得尤为突出。

三、把脱贫攻坚作为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还存在几千万贫困人口,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体现。应认真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脱贫攻坚作为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1.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兑现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须树立“四个意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责任,以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2.聚力深度贫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智和志是内力、内因,缺乏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和村规民约等方式,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脱贫导向,让贫困群众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加快补齐“精神短板”。

4.保证脱贫质量,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确立的“十三五”(2016~2020 年)脱贫攻坚总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是“两个确保”。具体来说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目前的脱贫时间来看,解决“两不愁”问题相对容易,做到“三保障”、提高“两水平”,仍需加力。为此,一要科学确定脱贫目标,科学调整修订市、县、镇、村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严防层层加码,严把退出关口;二要从严督导考评,依据现行标准,严格程序,严防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退出精准,不仅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更要打好脱贫攻坚战。

[1]秋原.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J].求是,2017,(24).

[2]冷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人民日报,2017-11-27.

[3]杨宇.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J].大江南北,2017,(12).

[4]张毅.乡村振兴要瞄准脆弱环节[N].人民日报,2017-11-14.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比亚迪集团扶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