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必要性

2017-11-20贺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脑梗死生活质量

贺萍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必要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各35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89.20±1.20)分、生活质量总分(88.66±1.34)分,对照组Barthel指数(78.45±1.15)分、生活质量总分(77.92±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脑梗死;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 生活质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081-0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主要是因脑血液供应障碍所致,患者数量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且多以老年人群为主[1-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已经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尽管脑梗死患者得到对症治疗,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将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的重要性随之凸显[4]。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必要性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无严重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2)无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排除标准:(1)昏迷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50~68岁,平均(52.37±1.13)岁;起病时间6~24 h,平均(15.24±1.01)h;临床表现: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17例、肢体偏瘫10例、吞咽困难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8~68岁,平均(52.40±1.15)岁;起病时间5~24 h,平均(15.20±1.00)h;临床表现: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16例、肢体偏瘫10例、吞咽困难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生命体征指标监测、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指导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方案如下:(1)肢体护理。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引导患者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采用手法按摩的方式对全身肌肉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每隔2~5 h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压疮发生[5]。(2)功能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下叮嘱患者积极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首先于病床上开展被动训练,例如在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辅助下开展手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外展、内收等训练,每个关节功能训练持续5~10 min,分早晚两次进行[6]。在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协助患者开展主动训练,包括坐位、站立位、行走、上下楼梯、日常生活行为锻炼,尤其是对于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积极督促其采用患肢执行洗漱、刷牙等细节动作,以提高患肢功能恢复效果[7]。主动训练每次持续时间以15~30 min为宜,2~3次/d。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中选取的观察指标为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dailyliving,ADL)、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予以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观察组Barthel指数(89.20±1.20)分,对照组Barthel指数(78.45±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88.66±1.34)分,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77.92±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现有医学研究证实,脑供血一旦中断5 min以上时间就会导致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死亡,使得脑部各个功能区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继而发生多种后遗症,通常包括运动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8]。尽管当前医学界已经明确了脑梗死的诱发因素、致病机制,但是时至今日尚无一种特效疗法能够彻底根治,因而临床治疗仍然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最大程度上提高功能恢复效果为治则。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给予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成为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经早期肢体功能训练,Barthel指数(89.20±1.20)分,显著高于同期常规护理下对照组的(78.45±1.15)分。随着日常活动能力的提升,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88.66±1.34)分,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77.92±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此次研究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成果指出,脑梗死康复的最佳时机为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尤其是最初发病的1个月各种功能恢复速度最快、效果最佳[9]。一旦错过最佳康复时间段,护理效果随之降低,脑梗死患者势必会遗留下不同严重程度的后遗症,例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肢体浮肿、麻木、疼痛、怕冷、卧床不起、失语、痴呆、饮水上呛、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给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0]。而当脑梗死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积极鼓励后者开展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将有助于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在患肢肌力等级明显提升且满足开展主动锻炼要求之后,督促脑梗死患者积极进行自主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锻炼,并在机体耐受的条件下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范围及次数,利于功能的恢复[11]。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不仅取决于临床医务人员的努力,同时与其自身依从性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由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持续时间可长达数个月,在此过程中患者势必会因为心理失衡以及机体承受的痛楚而丧失自信心,繼而拒绝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继而降低肢体功能训练取得的效果。所以,最大程度上提高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依从性成为一个当前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应引起临床的重视与关注。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涛,熊国才,陈冬梅,等.高压氧联合针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3):10-13.

[2]李晓红,顾英,孙亚楠,等.经颅多普勒辅助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34-37.

[3]邝丽辉,罗爱清,温衍辉.综合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预后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96-99.

[4]刘小青.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0):71-72.

[5]赵贵娟.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0):85-88.

[6]龙长青.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影响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3):111-113.

[7]韩振霞,时庆,王敏,等.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3,10(7):43-45.

[8]陈淑烟,余高问.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血浆NSE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24(10):98-100.

[9]陈敏,龙双祁,彭超,等.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中TC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50-51.

[10]李宇,杨萍,萨丽波,等.老年贫血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9):1-4.

[11]孟庆玲,付长中,刘昊,等.早期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5(33):144-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脑梗死生活质量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